龙源期刊网中美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比研究作者:张阳来源:《教师·中》2015年第07期摘要: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比研究了中美两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差异,发现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不连续、不专业、缺乏个性化指导的问题。本文借鉴美国的经验,提出通过建立系统的教育体系、专业化队伍建设、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资源等方法,改进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建议,以提升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水平,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关键词:中国;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比研究一、引言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对自身人格、兴趣、价值和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估分析,并结合组织发展与社会需求,从多方面给出建议,合理指导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帮助其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劣势。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终身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引导大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自我定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帮助大学生认清当下的就业形势,意识到社会竞争的激烈,提高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保持自我需求与社会需求的平衡,保持职业与家庭关系的平衡。然而,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滞后,存在诸多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身和社会环境认知不足,参与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消极被动,仍然坚持着“一个工作定终身”的保守落后职业观。国家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阶段,并且往往是在大学生进入大四后才开始,单一的教育方式难以使学生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与普通课堂教学的不同。此外,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老师常常由没有专业背景的辅导员兼任,教师自身缺乏专业性,教学内容缺少科学性,造成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全面、不合理的局面。目前,国内在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是对国外研究的介绍和讨论,其中以对美国的探讨居多。美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到今天,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教学都较为成熟。理论研究范围主要涉及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的兴趣、职业的能力、职业的环境、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平衡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最具代表性的是由帕森斯教授提出的“职业-人匹配理论”和霍兰德提出的“人格类型-职业类型匹配理论”,后者是沿用至今且被公认为最有效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对比中美两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有利于为我国在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提供新的视角。二、中美两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比龙源期刊网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少连续性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不连续性体现在理论研究、实践教学两个方面。(1)理论研究的不连续。20世纪初,受到美国职业生涯指导的影响,“生涯规划”开始在我国萌芽。1916年,我国清华大学校长周寄梅第一次在指导学生选择职业时应用了心理测试,并开展“生涯规划”课程教育。1917年,老一代教育家黄炎培、蔡元培和梁启超等人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贯彻全教育过程的观点,要求职业教育达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的目标。从这以后,全国各地开始建立了一些职业指导中心,为我国职业生涯指导事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就业统筹分配等政策的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一直处于空白。直到2000年10月由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等单位发起,由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组织开展的“2000年大学生生涯规划”活动,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端,此次活动也受到组织学校的学生的普遍欢迎。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我国很多高校开始增设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课程或讲座,相关教材也随之出版,指导服务能力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1]美国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发源地,已经拥有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职业的分化,职业指导随之兴起。20世纪初,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帕森斯创办波士顿职业指导所,帕森斯和霍兰德提出特质论;20世纪50年代,职业指导逐渐发展为职业辅导,要求被指导者主动参与;美国学者舒伯提出了学习适应论,主张职业指导的目的是个人发展,提出职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结合;1970年前后,生涯规划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美国学者克朗伯兹又提出了生涯发展理论;到了21世纪,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每个人得到了平等的创新机会,个人的独立地位得到充分的尊重,人们逐渐把职业生活当成一种创造性的自我表达,因此又出现了建构论。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美国的职业规划理论体系已相当完整,其指导范围覆盖了美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2)实践教学的不连续。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教育主要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学生和毕业生,对于大一学生来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引导其了解本专业的基本情况,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毕业生则主要是通过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讲解和用人单位推荐引导其就业,提高高校的就业率。而在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并没有持续跟进,缺少对学生成长过程中人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发展的指导,导致生涯规划教育片面地为就业而存在,不能发挥其职业引导的作用。而美国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伴随了整个教育过程。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让他们初步了解当今职业的相关情况;对大学二年级学生,使用职业测评工具等辅助手段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特长,从而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大学三年级时,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资料和市场需求等,鼓励学生参加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充分接触就业市场;大学四年级时,指导学生对求职信的编写和求职技巧知识的学习,使他们有能力根龙源期刊网据自己不同的专业而随机应变。[3]这种贯穿整个大学学习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观,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职业信心和职业能力。2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性目前,我国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机构不固定,教师不专业,教育方式不科学。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国内部分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简单地作为工作任务分配给就业指导中心,在没有对老师进行专业培训的情况下就让其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需要对受教育者的人格品质、兴趣爱好、现有能力、人生价值观等特质进行测评、分析和总结,综合考虑其是否适合担任这一职务。但某些高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往往采用举办讲座、分析就业形势、宣传就业政策、培训自荐书写法和面试技巧等,简单地要求学生摆正自身位置,确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并没有将该教育的专业理论与学生的长远发展相结合,单纯追求高就业率。没有注意到该教育循序渐进的引导性,仅关注短期的就业效果,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效果不明显,对学生没有起到实际作用。在美国,各部门都设有不同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机构,并且对师资要求十分严格。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就业指导的专职或兼职工作者,必须是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的人员,或者是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等与人文社科专业相关的博士学位并对心理咨询方面有一定的经验的人。单一的具有人文社会科学背景的硕士学位的人员只能从事指导教师或者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不能做职业引导工作。[4]目前,美国16万位职业咨询师中有80%是从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者。另外,职业测评作为一种辅助的指导手段被学校职业指导人员用来对学生的各项职业技能进行测评,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参考。由此可见,美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我国相比,更具专业性。3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不足在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建立相应的个性化指导机制和制度。许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已经设立,但是教育方式仅停留在教师“满堂灌”或专题讲座的单项教学方式上,很多高校没有标准的就业指导系列教材,生涯规划教育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结合,缺乏对学生个性、兴趣、能力测评的分析,缺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这将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缺少专职的职业规划教师也是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个性化指导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里面,专职人员数量少,专业素质不高。[5]教育部规定就业指导专职教师与在校大学生的人数比率应大于02%,[6]但多数高校职业规划指导专职人员都未达到此比率,在对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所5所大学调龙源期刊网研后,笔者发现该比率不到01%。而且,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中有不少是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没有系统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理论知识和咨询经验,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个性化教育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在美国,不仅有健全的职业生涯规划及个性化教育制度,还有数量足够并且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教师。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案不是按照统一规章制度施行的,而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个性化指导,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达到各尽其才,让其享受快乐的职业人生。因此,各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中心,每个中心都配有专职的指导师(比率达05%),并且这些专职人员的学历一般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其攻读专业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咨询学、法学等。此外,指导中心职责分明、分工细致,拥有先进的测试工具和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各种准确的测试,提供合理的个性化职业规划指导。三、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改进建议1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贯穿在新生入校至毕业离校期间的整个过程,并且每个阶段应有与之匹配的不同教育方式。针对各年级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应设计与安排四个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7]即大一学习生涯理论,大二学会整体认知,大三定位职业目标,大四学会求职技巧。大一、大二学生为职业启蒙期,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重点是为学生灌输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引导大学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能全面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三年级为职业定向阶段,应注重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标准,初步锻炼大学生的求职技巧,提升其综合职业素质,努力为其提供实践的机会。大四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通过系统化改进,使职业生涯规划形成一门集理论、务实、技巧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2加强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队伍建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组织保障。高校要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部门,可以由主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和就业中心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院系负责人组成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负责制订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组织职业实践活动,等等。具体为:学院成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研小组,学生成立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同时引进具有专业素养的职业生龙源期刊网涯规划师,形成一个高校指导监督、学院协调管理、学生自我教育的将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实际情况密切结合的组织队伍。3大众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每个大学生都存在着性格差异,这些差异来源于家庭经济情况、就业竞争优劣、学业等多方面因素,各种不同的因素使得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高校应当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一对一的指导服务,做到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效地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4整合社会各方资源,拓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渠道美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注重社会化教育,这在他们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高校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在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体系时,高校应当与社会协同教育,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加强联系和合作,建立大学生企业实践基地、大学生企事业职业培训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等,形成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