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全国卷第40、41题备考策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1.命题手法:古今贯通,中外关联(1)单考中国通史:古今贯通,多从古代考到晚清。如11古代选官制度——春秋至1905131古代海洋利用——商朝至19世纪60年代142清朝东北地区移民——清军入关至1911年151儒学发展——先秦至晚清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康雍乾至晚清(2)单考世界通史如12交通信号灯——1868到20世纪80年代1.命题手法(3)中外对比:如132爱因斯坦热兴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外141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明朝中外对比152孟子与苏格拉底——轴心时代的中西对比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外对比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中外对比总之,40题既关注“小切口,深分析”,又关注“大跨度、宽领域”,既注意专题板块的条文绦细,又注重同一时代、同一角度的中外对比。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2.考查趋势:弱化记忆能力测试,注重对综合技能的考察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年份主题问题能力11古代选官制度概括变化,简析原因,评述认识归纳、比较、分析、评价12交通信号灯的发展演变指出背景,简述成果,说明哪些归纳、分析、阐述、说明131海洋利用概括特点,分析变化,分析启示归纳、分析、解释132爱因斯坦热说明原因,指出态度,予以评析归纳、分析、评价141宋应星与牛顿指出特点,指出背景,分析原因归纳、分析、解释142东北移民概括特点,简析作用归纳、分析151儒学发展史指出不同,概括发展,指出共通,态度归纳、分析、比较、解释152孟子与苏格拉底概括观念,说明背景,说明价值归纳、分析、比较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说明原因及影响,概括主张,简要评价归纳、分析、比较、评价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概括趋势,指出特点及原因,说明贡献归纳、比较、分析、解释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概括共同目的,指出异同,指出发展归纳、比较、解释3.能力呈现:关照四大能力,但以前三大能力为主,第四大能力为辅示例:在试题中的呈现: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为主,以探讨和论证事物为辅。4.呈现热点如161人口膨胀与人口压力——二胎政策落地162国际人口迁移与中国移民——《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皮书163清朝救济与英国济贫——精准扶贫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161第40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朝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材料二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又如,163第40题。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25分)材料一社会救济略——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法——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7分)(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4分)(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7分)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2)以能力备考取代知识备考,加强核心能力训练。近年来第40题考核的技能主要以归纳、比较、分析、解释、阐述、评价等为主,即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甚至生活常识,去概括某历史现象的的特点或多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分析产生的原因与历史作用等,判断考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综合运用历史学科技能去分析问题的方法。具体可参照下表:(3)利用四类语言,分解题干,提高审题能力。如152第41题:一、全国卷第40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应对策略题型语(规定回答问题的方式)简述、分析、说明、概括、指出、评价、评述、评析、简评、论述、论证、阐述、阐释、描述、比较、解读答项语(规定回答问题的内容)——历史事物的三个要素①背景(原因、历史条件、目的、动机)②内容(过程、经过、活动、情况)③意义(性质、影响、评价、教训)限定语(规定回答问题的范围)时间:年、年代、世纪、时期、当时;地域:中国、西欧、江南、中西部与东部、北方与南方方面: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答案来源:据材料……,据所学知识,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心语:要求回答的中心内容。二、全国卷第41题的命题特点1.试题不断创新,年年“变脸”;2.注重能力立意和素养立意,强调学科素养(时空观、史料证实、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3.试题命制与学术成果、史学前沿动态联系密切;4.均为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鼓励创造性思维和求异思维,答案多元化);5.考查视角:论证历史问题、评论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1.考察视角近6年全国卷第41题回顾年份卷别试题内容(素材)试题设问2011课标欧洲崛起的方式“评材料中西方崛起的观点”2012课标中国近代化的动力“评析‘冲击—反应’模式2013卷1东汉唐代地方区划方式的比较在两幅图片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于说明”卷2太和殿与英国王宫、首相官邸建筑风格的比较“提取图片中的信息从建筑和政治关系的角度进行中英比较”2014卷1关于抗日战争的“教材目录”“对该目录提出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卷2关于世界近代史相关内容的两幅“教材目录”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指出不同的原因2015卷1科技与生产力之间关系的“公式”“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卷21950—2008我国部分节假日状况“指出其中(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2016卷1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议定一个具体的议题,并进行简要阐述”卷2提炼出一个观点(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加以论述”卷3近中国开埠通商代“提取一个自开商埠的信息简要分析”年份试题材料呈现题型语能力要求11年西方崛起论述式文字材料评(论)……观点②评论历史观点12年冲击与反应历史事件结构图评析……模式②评论历史观点131汉唐地图历史地图提取信息……说明①论证历史问题132中英建筑历史图片提取信息……比较①论证历史问题141抗战目录教科书目录提出建议……说明理由③提出不同看法142世界史目录教科书目录指出不同……分析原因③提出不同看法151生产力公式公式运用史实……探讨②评论历史观点③提出不同看法152节假日变化数据统计表指出趋势……说明原因①论证历史问题161社会契约论述式文字材料自拟论题……简要阐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62玄奘与鉴真地图与文字材料提炼观点……加以论述①论证历史问题163通商口岸历史地图提取信息……简要分析①论证历史问题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三、全国卷第41题的统计与分析,能力考查与答题技巧2.试题特点附:论证历史问题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一般材料前半段反映历史问题的由来、发展;后半段得出影响、实质(分号隔开)——16(3)2.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例1,论证历史问题2013全国课标卷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图9东汉十四州示意图图10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12分)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附:评论观点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先表态,得观点明确分;2.想论点,得分层论点分;3.找史实,得历史史实分;4.做结论,得整体印象分;5.排好版,得规范逻辑分。二、解题三段式1.观点:提炼——表态——阐释;2.论证:史论结合,多角度分析,层次清晰,条理清楚;3.结论:点明观点,评判,升华,拓展。例2,评论历史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附:找出不同看法解题技巧一、解题要领1.提出不同观点;2.论述观点;3.再次说明观点;例3,提出不同看法【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生产力诸要素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通过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发挥其巨大的作用)的“公式”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对这一“公式”进行探讨,全面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探讨问题的多种能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以及生产组织形式等要素构成。该公式主要表明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产力的贡献,近代以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使生产力各要素的效益发生增殖(代数性倍增),这是对材料公式的理解;而本题的落脚点还要运用史实探讨,可以依据世界近现代史上的两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关史实,选取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只要认可其中一个关系,并进行合理的论证即可。当然,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要求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答题示例1】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等)。(说明:从得高分的角度看,专家学者提出的某些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所以对其“合理性解读”更易于展开和获得高分。)(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牛顿力学、热学等科技进步,促使了蒸汽机的出现和机器的广泛使用(生产工具的改进);进一步推动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进而促使煤炭大量开采、交通运输等新兴行业的产生和迅速发展,促使了“蒸汽时代”的来临。(劳动对象的扩展)。可见,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工具的改进速度加快,生产管理水平更加科学高效,劳动对象扩展迅速,科学技术放大了生产力诸要素,在生产力发展中确实具有乘法效应。(3)再次说明观点:生产力诸要素的乘法效应有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说明:问题要求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与之最直接的就是三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技术对生产力诸要素的推动。任选自己熟悉的一次工业革命中相关史实论述即可。也可用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论述,其逻辑列表如下。)【答案示例2】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1)表明观点:科学技术与生产管理具有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作用。(说明:本答案也是对专家观点“合理性解读”的角度作答,只是选取了其中一个要素进行阐述。)(2)论述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机器生产的发展和推广,工厂制应运而生。工厂制的产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管理水平,进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了电

1 / 5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