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教育智慧武陟实验中学范通战2010.3•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心提纲•(一)成长之道:从孙悟空的成长看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二)为师之道:从孙悟空的三个老师看教师的职业走向。•(三)管理之道:从西游记中的三个领导者看教育管理之道。•(四)修养之道:从唐僧师徒前四难看为人修养之道。•(五)工作之道:从孙悟空斗妖除怪看解决困难之道。(一)成长之道:从孙悟空的成长看教师专业化发展•1、不满足现状,有远大理想。•“朝游花果山,暮宿水帘洞。”“大王好不知足!我等日日欢会,在仙山福地,古洞神游,不伏麒麟管,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乃无量之福,为何远虑而忧也?”“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俱禽兽威严,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往天人之内?”•2、积极行动,不坐等观望。•漂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过两海,跨三洲)•3、目标专一,勤志笃学。•“术”“静”“动”•“似这般可得长生么?”•这猴王也是一窍通百窍通,当时习了口诀,自修自炼,将七十二般变化,都学会了。“这一夜,悟空即运神炼法,会了筋斗云。”•4、广采博取,含英咀华,耐得寂寞,倾心实践。•吃蟠桃,饮御酒,盗仙丹,用太上老君的话说,就是这些东西“被他吃在肚里,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孙悟空与如来赌斗,被压五行山下,风霜雨雪,一去五百年。也正是这度日如年一事无成的五百年,才使得悟空去了些浮躁之气,消了些狂妄之心,经过反思,面对菩萨道:“我已知悔了。但愿大慈悲指条门路,情愿修行。”由此,孙悟空算是静下心来,开始走上了保护唐僧求取真经的正道。•正是通过“九九八十一难”的艰苦磨炼,才最终使其功德圆满,成了正果,被如来封为斗战胜佛。(二)为师之道:从孙悟空的三个老师看教师的职业走向。•菩提祖师——唐僧——观音菩萨•↓↓↓•经师——人师——导师经师:菩提祖师•东晋史家袁宏的《后汉纪》中有句名言:“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后人也多引用此句来突出人师之重要。其实,做好经师也不易。平时一提经师,人们往往会与那些讲授死书的腐儒挂钩,这种理解从根本上篡改了“经师”的含义。胡三省曾在《资治通鉴》中作注:“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由此可见,经师必须学养深厚,术业专精,且深谙教育之道,有精湛的教育教学技巧。•菩提祖师身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被人尊为神仙。他精通道,深谙禅,可谓知识渊博,能力出众,道行高深。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又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且循循善诱,尽显大家风范。下面我们不妨从孙悟空学艺一节来看看菩提祖师的高明之处。•首先,菩提祖师“讲功”超凡。有诗为证:“天花乱坠,地涌金莲。慢摇麈尾喷珠玉,响振雷霆动九天。”孙悟空在旁闻讲,“喜得他抓耳挠腮,眉花眼笑。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能说善讲是教师的基本功,菩提祖师能将学习的内容讲到令学生如此陶醉的程度,确实值得我辈教师悉心学习•其次,菩提祖师胸罗万象,富于教育机智。在课堂上,祖师对于学生的提问,无论是术、流、静、动乃至道字门中三百六十旁门的技艺,皆能信口道来,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答复,知识之渊博,学养之深厚,堪称师中楷模。更难能可贵的是,菩提祖师富于教育机智,对课堂上遇到的特殊学生孙悟空,及时做出盘中暗谜:“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此举乍看去有体罚学生之嫌,实乃菩提祖师以此考查悟空之灵性,因他深知“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当悟空打开暗谜,三更来访时,祖师十分欢喜,欣然传授妙道。这种做法,对于现代教师来说,似乎不宜直接借鉴,但其昭示出来的教育智慧,仍然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第三,菩提祖师善用谈话法组织教学,且能尊重学生的选择。•无论是传长生妙道,还是教七十二般变化、筋斗云,菩提祖师都是在与悟空的谈话中来完成教学的,理念超前,方法科学,教风民主,教态平和。尤其是教悟空学习七十二般变化时的一段对话(祖师说:“也罢,你要学那一般?有一般天罡数,该三十六般变化;有一般地煞数,该七十二般变化。”悟空道:“弟子愿多里捞摸,学一个地煞变化罢。”祖师道:“既如此,上前来,传与你口诀。”),充分体现了菩提祖师对学生自我选择的尊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当从尊重学生开始,看来菩提祖师早谙此理。•第四,巧用激励,因材施教。•教悟空“朝游北海暮苍梧”的腾云之术时,悟空道:“这个却难!却难!”祖师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悟空闻得此言,叩头礼拜求教。祖师道:“凡诸仙腾云,皆跌足而起,你却不是这般。我才见你,连扯方才跳上。我今只就你这个势,传你个筋斗云罢。”这一节教学过程,可谓巧用激励、因材施教的典范之作,也正因此,才有了悟空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的惊世艺业,为其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菩提祖师,只能称为经师,不能尊为人师。原因有二:•一是菩提祖师有歧视学困生的倾向。•对悟空这样伶俐剔透的学生,菩提祖师疼爱有加,又是三更开小灶,传长生妙道,又是教七十二般变化,还根据悟空的个性特点,传授了他筋斗云。可面对其他众徒,却口中直吟:“难!难!难!道最玄,莫把金丹作等闲。不遇至人传妙诀,空言口困舌头干!”结果呢?造成教育的不公平,惹得大众眼馋,直称“悟空造化!”•二是菩提祖师为人不厚道。•悟空在人前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撞见,便赶悟空走,临别前,祖师道:“你这去,定生不良。凭你怎么惹祸行凶,却不许说是我的徒弟。你说出半个字来,我就知之,把你这猢狲剥皮锉骨,将神魂贬在九幽之处,教你万劫不得翻身!”听听这番话,是一个教师能说的吗?如若教师都像菩提祖师这样,怕学生犯了错连累自己,那还会有几个人能安心教学呢?人师:唐僧•唐僧唐三藏,孙悟空的师傅。•从衡量经师的角度看,他自然算不上一个好老师,甚至说还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庸师。他几乎不懂教育规律,面对悟空这样调皮捣蛋的学生,不是埋怨,就是批评,不是念紧箍咒实施体罚,就是赶他回花果山老家。这样的老师如果放到现在的学校,绝对是学生最不喜欢的人。但如果换从人师的角度看,他的确又是一位令人敬仰、值得效仿的好老师。•胡三省注:“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有人进一步解释为“道可师模,行为世范,近乎精神领袖、道德楷模之类。”探究唐僧人师之道,最起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赤诚报国心。•遍观《西游记》,一部取经史。唐僧为何要去取经?书中有言:“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一颗赤诚报国心赫然在目,而且完全出于自觉!唐僧取经,为的是保大唐江山永固,百姓安康。正因有此崇高的政治使命感和赤诚报国心,才使他在西行路上披荆斩棘,从不退缩。真经既得,又一路御风腾云,径回东土,回归之迫切,报国之赤诚,均在不言中。作为教师,能如此爱国,何愁不能培养出爱国的学生?•二是执着事业心。•西行之时,唐僧即立下弘誓:“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决心之大,意志之坚,无与伦比。在此支配下,经妖历怪,身陷九九八十一难,其心不改,其志不摧。最终达于西天,取得真经,成得正果。能与这样的老师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也难怪像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这样的问题学生,都能皈依正道,超凡脱俗,求得正果了。•三是纯真博爱心。•在《西游记》一书中,唐僧的形象可谓纯真的有些迂腐,博爱的有些荒唐,他不是一个令人喜欢、爱戴的人。但细细想来,他的迂腐、荒唐,无不与他纯真博大的爱心有关。他的心底无一时无大爱,即便是对想害自己的强人,想吃自己的妖怪,也往往心怀怜悯。他与悟空之间的种种矛盾,次次冲突,无不是因此所致。很多次罹难涉险,也皆是因此而起。我们可以笑他的善恶不分迂腐荒唐,我们可以笑他的肉眼凡胎人妖不辨,但我们必须尊敬他心底的那一团博爱,那一份慈悲。悟空、八戒、沙僧、白龙马这些曾经的问题学生,最终都能够变得富于爱心,难道与唐僧的影响无关吗?心底祥和的老师,一定会带出充满爱心的学生!•四是严格自律心。•一路行来,处处皆是陷阱,西行道上,时时充满诱惑。“四圣试禅心,三藏不忘本”;面对人参果,连声称罪过;盘丝洞、无底洞,挡不住唐僧前行路;女儿国、娇玉兔,拴不住唐僧西行步;官不做,钱不要,一心只把真经瞧。师傅的禅心定力,连悟空都暗自里咂嘴夸称道:“好和尚!好和尚!身居锦绣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有如此严格自律的老师在身边,一路行来,几个学生也均清清白白。导师:观音菩萨•菩提祖师、唐三藏,各有其长,又有其短。经师与人师的完美结合,应当成为我们现代教师的追求方向。而《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第三位老师观音菩萨无疑就是这样一位集经师与人师于一体的导师形象。•关爱问题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创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是观音菩萨这位导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白龙马,都是十分典型的问题学生,观音菩萨为了转化他们,没有采用一般的说教,也没有去打骂、惩罚、请家长,而是根据他们的基本素质及个性特点,特意为他们创设了一个帮助唐僧西天取经的学习、工作、生活平台,然后引导他们在这个广阔的平台上去探索、去历练、去体验,用收获,用一个个问题来提升他们的智慧,用一次次磨难来锤炼他们的意志,用一串串诱惑来磨砺他们的性情,用一个个情境培养他们学会合作,用“修得个金身正果”来引导他们前行的方向。最终,唐僧师徒一众功果圆满,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这样的结局,不正在向我们昭示,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良性发展的平台,是教育者最智慧的选择吗?•长期关注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过程,是观音菩萨这位导师最值得我们敬仰的地方。•观音菩萨不是那种布置了任务,分配了工作就置身事外的老师,他全过程、全方位地关注着这一帮取经人——自己的学生们的发展与成长。他尽量地引导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但只要他们真正身陷绝境、性命堪忧时,观音菩萨这位慈善的导师就会及时现身,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以保证他们能够全面、健康、和谐地可持续发展。自始至终的坚持,全心全意的关注,在平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我们有没有这样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是否具备这种崇高的职业道德?能不能这样一如既往的奉献和付出?•行智慧教育,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是观音菩萨这位导师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示。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几乎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法力的代名词。他作风民主,学养深厚,素质高超,甘霖普降。尤其是在几位问题学生的成功引导上,体现了这位导师出类拔萃的育人功力。•第十六回中,悟空想打退堂鼓,扯住菩萨不放,连呼,我不去了,我不去了。菩萨道:“你当年未成人道,且肯尽心修悟;你今日脱了天灾,怎么倒生懒惰?我门中寂灭成真,须是要信心正果;假若到了那伤身苦磨之处,我许你叫天天应,叫地地灵。十分再到那难脱之际,我也亲来救你。你过来,我再赠你一般本事。”菩萨将杨柳叶儿,摘下三个,放在行者的脑后,喝声“变!”即变做三根救命的毫毛。——这就是充满智慧的导师观音菩萨!在处理这个一心想逃学的学生时,他先肯定,后激励,又支持,再送本事,使得“行者闻了这许多好言,才谢了大慈大悲的菩萨。”假若菩萨也像唐僧那样,只知擅用紧箍咒,那又会是何结果?•第二十四回,观音菩萨知道八戒凡心未尽,为了教育他,约请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几位化作美女娇娘,将八戒戏耍一番,从而使其“从今后,再也不敢妄为。就是累折骨头,也只是摩肩压担,随师父西域去了。”——这就是充满智慧的导师观音菩萨!在处理三心二意的早恋学生时,他不批评、不训斥、不打、不骂,而是暗设机巧,妙用智慧,使其在教训面前自己反省,自我调整。假若我们作教师的在遇到类似问题时,都能这样去做,那还何愁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呢?•经师,人师,导师——菩提祖师,唐僧,观音菩萨,孙悟空的三个老师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做经师?做人师?做导师?我想每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自己的职业走向,做出正确的选择。(三)管理之道:从西游记中的三个领导者看教育管理之道。•唐僧——观音菩萨——如来佛祖•↓↓↓•专制——民主——智慧专制的唐僧•紧箍咒是唐僧管理调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