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论文题目:《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李洪权指导教师:张建谈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摘要:语文思维是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这一目标实质上体现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意义,突出了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的思维教育,已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思维方法,学生在具体学习情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时常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思维能力没有得到完全锻炼。关键词:语文;思维培养;教育一、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的必要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理想和思维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能给学生以启蒙教育,教他们学会思考问题,然后用他们自己的创造思维去学习,终身去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全面理解语文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深刻含义。我们可以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言语是通过思维来表达的。[2]]1979年,周建人先生在《光明日报》撰文提出了“思想先于语言”的观点。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思维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如果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调动学生进行积极思维的教学,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对于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场”。[3]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这种能力的培养具有长远意义。二、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的途径思维训练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具体采用什么方法要灵活掌握。一般是,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应积极引导学生以文艺性课文所描述的生动形象为出发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抽象思维训练,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读时发现问题或者通过老师事前精心设计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演绎、归纳等方法去进行思考,并从而解决问题。我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式方法共有四种,与老师们进行分享。(一)、激发学的联想与想象阅读人文情感浓厚的课文,联想和想象是进入作品“意境”的桥梁。学习《陌上桑》,文中对罗敷的描写,有用具美、饰物美、服装美、语言美、姿态美等等。那是一个美的化身。而这些需要教师通过启发学生的想象才能“看到”,如果采用一些教师“诵读法”,学生通读之后,眼前浮现的只能是模糊的罗敷。如果教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浮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会是活灵活现的罗敷。如果教师把课“讲深”、“讲透”,那个罗敷只能是作者笔下的罗敷,而不是学生脑中的罗敷了。(二)、精心设计语文问题根据卫灿金的论断,“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能够深入地思考问题,从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5]思维深刻性的锻炼是从遇到问题开始起步的,问题提得好,有助于学生探究解决,积极思考。设计问题时要重视。在课文的重点难点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精髓。另外,设计问题要精当,要有启发性,注重“问”的质量,研究“问”的艺术。掌握好每堂提出“问题”的多少和疏密,“问题”过多,学生无思考回味的余地;“问题”过少,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还要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过深过浅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在学生熟视无睹,认为没有问题的地方设疑,当学生有疑问时,可在学生疑问之处提出相反的问题来,当学生错误地回答了问题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纠正学生的错误答案,可以采用“归谬法”式的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改正错误。(三)、为思维培养创造空间语文学科的思维训练主体是学生,以老师为辅。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搞好思维训练的。因此,创造民主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关键。比如,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最佳材料是阅读,因为文本阅读既要求想象力的参与,又要求思辨性的抽象能力渗入,而文本的鉴赏结果又往往因人而异。例如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讲这种情况。阅读的个性结果是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第一步,从此切入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便产生了基础,因此它是向前迈进的关节点。如何利用这一结果?通常在提供一个范文后向学生进行启发式提问,提问本身带有发散性思维方式的预置性、计划性和渐进性,与此同时,努力创造课堂上的民主氛围,让阅读范本中蕴含的问题在学生的积极讨论和交流中得以呈现,其结果不仅扩大了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还会深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全方位理解。这种能力一方面帮助学生自我解决问题,排除思维定势,另一方面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细胞,深化了思维意识。创造民主氛围,培养发展性思维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关键在于日常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手头的材料(例如教材上的课文,课外阅读文本等)进行高频率的训练,从而巩固成果。(四)、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差异孔子在教学中主张“因材施教”,重视每一位学生的不同个性,采取更为适合的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辩证思维要求学生有能力对各种论点、意见和行为做出分析和评价,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种能力。具有这种思维的人一般有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并具有证据做后盾的理性思辨能力;在性格倾向上他通常持有自己的看法,但不排斥各种意见和方案,客观性较强,并不停地寻找证据检验自己的信念,在思考方面具有持久的毅力。从这些实际出发,我们能够到了解到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个性色彩都比较强烈。因此,在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他们有理有据的观点,例如学习《孔乙己》时,尽管有关资料对结尾一句中的“大约”和“的确”这一组相互抵触的词语在语言运用上解释得尽情尽理,但仍然有的学生提出,“其实不这样写也完全可以把孔乙己的命运到底怎样了说得一清二楚的,何必非得用这样蹩脚的词语不可呢?”这种向权威挑战并且有据可言的观点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展现。在教学中,教师应自觉利用一些社会热点、书评、文章鉴赏、人物品评等做话题,充分供给每个学生各抒己见的机会,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思维,以增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三、语文思维训练的基本素材语文教师面对思维培养这个课题时,习惯性的到处去寻找一些课外书籍或期刊,想要寻求素材来指导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这样的方法并不是最适合的,它最终达到的结果并不是语文老师希望得到的结果。其实,在语文课上,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文教材中的内容就是最佳材料的选择,必须结合语文教材来进行,而不应照搬其他书籍或期刊上的的案例。语文教材是发展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的最好的材料,是进行思维训练与培养的根本依据。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来作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材料。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小学生思维的因素。注意引导学生推敲课文的语句,启发他们把握作者的思路,促使学生对文章的各种材料、各层意思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判断、推理。就“分析”为例,它是指人们在思想上把研究对象分解为若干组成部分、若干个方面或要素,再分别对它们加以研究,揭示它们在整体中的作用;综合,是指人们在思想上将研究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要素联系起来加以考察,以把握对象的整体的结构、功能、性质、规律。心理学家认为,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是其它一切思维的过程的基础”。[4]]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的过程,同时又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综合以分析为基础,没有分析便无以综合;分析以综合为前提和归宿,丢开综合搞单纯的分析,则失去了分析的价值。分析与综合的方法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与写作教学。但在应用中常常犯片面性的毛病;在阅读教学中,重分析,轻综合,甚至只搞分析,不搞综合。从50年代开始,课文分析之风日盛,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肢解课文上,致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既妨碍了对文章整体的鉴赏,又无助于布局谋篇能力的养成。这些老师不懂得,分析文章仅仅是帮助学生达到认识文章整体的手段、途径和方法。写作教学中的情况则与此相反;重综合,轻分析,不善于引导学生对表达对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不告诉他们如何将一个整体的事物分解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怎样安分割为若干层次,层层递进。比如,老师在讲授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课《太阳与士兵》这篇略读课文时,老师应该让学生通读课文,并在朗读时找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自学生字后分析课文,将整篇课文划分为有层次的段落,归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分析每个段落在课文中的意义;分析后再综合,总结出整篇文章的大意。除课文外,教材中的课后练习题,如形近字组词、词语辨析和搭配、比较句子的异同等,也含着较多的思维训练因素,教师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形式主义,防止为练习而练习。每次讲解试卷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关于诗词赏析问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熟悉诗词的内容,能翻译句意;其次,找到重点词语及语句,可根据比喻方法体会句子深刻含义;最后,概括诗词的整体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四、小结综上所述,“我们在教学中应由始至终地将思维的训练放在首位”。[6]语文学科的思维教育,尤其是小学语文的思维教育是必要的,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课题。语文教师在理论上要深入研究如何锻炼学生思维;在教学中,将理论研究实践于课堂之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参考文献:[1]杨东生,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学周刊,2011年第10期。[2]周建人,思想科学初探,光明日报,1979年。[3]冉正宝,语文思维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朱智贤、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5]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7年。[6]王丹萍,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语文教学,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