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政治建设1949——1956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现代史(1949-—今)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4919561978中国现代史分期19661976文革十年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过渡时期(1949-1956)总的特征1、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2、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且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际背景1、两大阵营对峙2、朝鲜战争3、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经济1、经济:①49~52年:没收官僚资本、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海关主权,建立国营经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工作。②53~56年: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2、社会生活:取缔丑恶现象,颁布《婚姻法》,社会风气根本改变。政治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抗美援朝、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2、“一边倒”、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求同存异”的方针。文化1、思想:建国后,毛泽东思想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理论。毛泽东在各时期的军事、政治、文化、外交、党建、统战等方面均有创见。其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2、文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4、科技:中国科学院成立,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一)、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前提)(二)、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1、历史条件2、过程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③思想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②政治上:国民政府的反动政府已被推翻3、意义①筹划——新政协会议的召开③开启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①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主权地位和政权性质)②为新中国政治建设奠定基石⑴国内意义:⑵国际意义:改变了…推动了…增强了②成立——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二)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1950-1953)、土地改革(1950——1952底)1、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1949.3西柏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基本政策总任务:农村——城市,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农业国——工业国;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1949年9月北平讨论新中国的成立问题确定国名、首都、国旗、国歌、国徽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共同纲领》《组织法》等《共同纲领》规定国家性质,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以此为施政纲领。中心议题:召开:内容与会代表:中共、各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代表(三)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准备:各地普遍选举人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时间、地点:1954.9北京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第二十二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回答:1、根据宪法的第一条,我国的国家性质是?2、根据宪法的第二条和第四条,体现的宪法原则是?3、从材料我们可以知道宪法的性质是?二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准备:各地普遍选举人大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奠定了法律和组织基础时间、地点:1954.9北京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内容: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体现的两大原则:性质: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一届人大后,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存在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正式确立:新阶段:初步确立:制度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曲折:文革遭到破坏完善: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几大、几届、几次、几中等区分党代议:“人大”即共产党召开第几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简称。例:2012年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十八大”2014年开的是十八界四中全会十七届四中全会全称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人代会:例:每年的三月中旬,全国人代会(2015年十二届第三次)和全国政协会在一起召开,所以我们经常听到得每年的“两会”就是指的全国的人代会和政协会的简称制度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自治制度是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保证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共同发展。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1、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民族区域自治;目的:实施:民族自治区的建立:原因:法律依据:意义: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区别小结: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个特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二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2)特点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②以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发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符合国情的政党制度。③实行民主选举制度。④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将此作为保障中国公民直接、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⑤实行民主监督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共同纲领》一、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不承认—建新关系改变地位独立自主清除—取缔巩固独立奠定基础面对—鉴于—站在保卫成果保卫和平维护独立与主权方针含义意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p94-95),提炼要点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出现第一次建交高潮“万隆精神”三、建国初期的外交实践3、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4、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5、亚非万隆会议,“求同存异”(1955)2、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合视频及课本第99页的思考题,回答:1、周恩来求同存异中的“异”指的是什么?“同”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2、周恩来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求同存异”的,对会议起到了什么作用?3、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亚非国家所起到什么作用?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同:①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②都要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③都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各国见存在矛盾和分歧有可能使会议走向歧途。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典例诠解“万隆精神”团结和平友谊外交政策:外交成就: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外交总原则:________________建国初三大外交基本方针:1、________2、______3、_____________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核心)“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建国第一年与17国建交,毛泽东访苏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出席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原则)(策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外交成就与苏联结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万隆会议背景政策成就出现第一次建交热知识梳理国家利益国家性质国际环境三、新时期的政治建设(一)、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文革的结束”;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奠定了思想基础2、内容:3、意义:(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思想路线的转折政治路线的转折健全民主和法制组织路线的转折改革开放的决策(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发展治国方略意义1980领导制度改革政治局扩大会议1982五届五次1997中共十五大1999九届二次以国家根本大法形式确定1、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八二宪法依法治国把依法治国写进宪法总章程初步构想(法制法治)时间会议正式提出2、制定了大批法律及其与法律有关的规章,形成了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框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就时间政治建设的趋势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线图伟大转折祖国统一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①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又称“九条声明”,实际上已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内容“一国两制”构想具有了法律效力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③80年代初邓小平明确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④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通过了这一构想。明确二、含义在一个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十亿人口的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主体补充三、“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1、香港和澳门的回归1997.7.11999.12.202、成功收回香港澳门的原因:(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前提)(2)“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关键)3、历史意义:①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开创了港、澳、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②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③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四、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1、海峡两岸关系进展1979年徐向前宣布停止炮击金门,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80年民间交往日益频繁;1992年“九二共识”;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1995年《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987年台湾当局开放台湾通宝赴大陆探亲,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四、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2、两岸关系的现状2)当今阻碍祖国统一的因素?3)中国政府奉行怎样的方针?——岛内分裂倾向的发展;——某些外国反华势力的干涉;——一国两制、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1)两岸关系好的一面——结束长期隔绝局面,两岸经济相互促进、互利互补局面初步形成;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