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案例申报表案例名称美德伴我行创意单位汶上县次丘镇中心小学活动范围次丘镇中心小学联系人李继辉联系电话7072158推荐单位汶上县次丘镇中心小学我们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参与实践机会少、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的意识差、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现象严重等问题,在我校未成年人中组织开展了“美德伴我行”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给全校580多名小学生每人发放一张“美德卡”,让他们在卡上填写想做什么好事,已做了什么好事,和被父母、老师或别人表扬后成功的喜悦。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教育、自我体验、自我提高,引导未成年人自觉参与道德实践,在校争当好学生、在家争当好孩子、在社会争当好小公民。“美德卡”记录的是未成年人日常道德行为的点点滴滴,留下学校、家庭、社会给予他们的鼓励、支持和关爱。一张小小的“美德卡”由此成了连接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有效地解决了三者自成一体、相互脱节的难题。为使“美德伴我行”活动不断深化,我们还在全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6个。全校500多名少先队员学习规范、积极实践,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通过快乐评价享受再创作的快乐汶上县次丘镇东南小学马允茹邮编:272504通过快乐评价享受再创作的快乐汶上县次丘镇东南小学马允茹邮编:272504摘要:面对作文的评价,语文教师常常感觉到付出许多,效果欠佳,分析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作文评价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在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理论上开展评价,我从学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开展快乐作文的评价课题研究:1、创设习作评价情境,激活学生主体需要。2、教师评语注重心美交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与成就需要。3、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加强交往,体验成功。4、创设展示天地,满足成功需要,实现快乐评价。面对作文评价,语文教师常常感觉到付出许多,效果欠佳,分析其中原因,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在作文评价活动中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在学生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开展评价。人的需要除了学生理解需要以外,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受人尊重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等等,而当今学生作文评价,往往无法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基于以上认识,在课题研究中,我从学生心理需要的角度开展了快乐作文评价的课题研究。1、创设习作评价情境,激活学生主体需要。教学中常见这样的例子:学校要组织六一庆祝活动。语文老师就宣布庆祝活动结束后写一篇描写六一活动的作文。常常是话音刚落,学生就长叹一声,甚至有的学生说不想参加六一庆祝活动,因为他不想写这篇作文,为什么学生为了不写作文而放弃参加他们自己的节日活动呢?原因是他们把作文看作了负担。后来教师转换思路,精心组织:在六一的前几天,教师先向学生征集庆六一活动方案,并宣布按照最具体、最能打动他人的方案庆祝六一。这下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撰写了一个个自己设想中的活动方案。学生写完后,老师在班内进行了优秀方案评选活动。首先允许每个学生陈述选择自己方案的理由,进行毛遂自荐。然后,所有学生的方案在班内互相传阅,投票表扬。选出最佳活动方案,有不服气者还可以修改自己的方案,再进行竞争。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兴致勃勃,积极写作、评价、修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学生之所以兴趣高昂,乐于评价和写作,是因为教师激活了他们心中的需要。他们期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庆祝六一,所以会很投入地陈述理由,进行自我评价;他们喜欢活动和玩耍,所以要积极地评选出精彩具体的设计来满足自己需要。在这里,学生不认为自己进行的是通常意义的作文评价,而是在完成一项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得到启示,教师可以变换角度,结合学校的大型竞赛、庆祝会、表演等活动创设习作评价情境,激发学生内心需要,让习作评价因为需要而变得主动积极,更具实效性,并让学生尝到评价的乐趣。2、教师评语注重心灵交流,满足学生的交往需要与成就需要。学生在习作初始阶段,是十分喜欢老师的评语,一篇作文结束后,常常追着老师问什么时候发作文。他们对老师的评语有着热切的期待,乐意按老师的评语修改作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这种热情去消失了。这都源于教师评语的公式化和情感内容的缺失。怎样才能让学生保持这种热切的评价期待呢?首先,教师的评价要做到不仅评文,更要评人。评价学生在作文准备过程中的态度,习作中的努力,体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和取向,满足学生心灵倾诉和交流的需要。在作文评价中给学生以成功感,加深学生完成作文后愉快的情感体验,并以此激发学生盼望再度作文的创作欲。面对低水平学生,教师可采取面对面地交谈面许形式,真心地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实现快乐习作。写评语时要有针对性和差异性。如有位老师给一位水平较低学生的作文没有打分,而是写道:这次作文,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你认真的思考写出了这个活动的方案,让老师了解了你想过的六一。如果你能逐字逐句地朗读你的作文,一定会把你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从评语中我们看出老师对孩子努力的肯定,看出老师对学生修改作文方法的指导,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看出老师与学生的真心交流。其次,注重词语的再交流。不要认为自己的评语已经写完,学生读了就是评价的结束,还应该注意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老师的建议。我们还可以采取让学生当众读一读老师的评语,谈谈自己准备怎么做的方法,加强评语的再利用。3、在学生自评和互评中加强交往,体验成功。在快乐作文评价中评价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的事,而是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并存。我们强调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不仅考虑评价主体多元化,而且更强调创设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相体谅,互相激励的良好安全心理环境,使学生在互评中反省自己的作文,提高自省能力,在互评中学会欣赏,激励和交流,提高欣赏水平,进而提高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自评自改,培养独立思考的评改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基本的评改方法。如(1)细读全文,立足全篇,从大处着眼看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以及材料的安排是否符合要求。(2)逐段默读,寻找精彩语句,修改病句,调整语序。(3)出声朗读,检查错字,不当用词。在学生具备自评自改能力的基础上,开展学生互评。首先营造良好的互评心理环境,要求每个学生用赞赏的眼光看待同伴作品,以帮助同学进步的心态提出合理建议。(1)传阅评定法。轮流传阅彼此的作文,将自己的意见写在文末。(2)分角色评定法。小组内每人充当一个角色:作者、读者、校对者。作者可以为自己的文章辩护;校对者对自己看过的文章提出疑问,谈收获。(3)榜样评定法。小组或全班选出一篇优秀作文,小组内集体交流文章的得失,自己的文章该怎么改,进行充实,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作文如何自评自改。这些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方式因学生自主意识被激发,信息的全方位流动,避免教师的单向灌溉,同龄人互相欣赏、借鉴,习作被广泛阅读等多种原因,使得学生在评价中得到更多的关注、更多的激励和更多的建议,增加了学生的交流,大大增强了他们更好地完成习作和修改习作的信心和动力,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使他们更多地体验到与他人分享写作的乐趣。4、创设展示天地,满足成功需要,实现快乐评价。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就会激发起无穷的信心。无论是大人还是儿童都有被发现、被认识、被欣赏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就会转化为成功感和认同感,在心理上产生极大的快乐情绪又会再作用于人产生更大的动力动机。因此,教师要有展示即评价的意识,积极为学生创造展示习作的机会,满足学生乐于被发现、被认识、被欣赏的需要,使其尽尝成功的快乐,产生更大的写作动机,形成习作的志趣。谈“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置”作者:姬广会单位:汶上县次丘镇东南小学邮编;272504谈“数学教学中的练习设置”汶上县次丘镇东南小学姬广会邮编:272504摘要:数学教学中的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现代教学观念,一节好的练习课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改进。一、抛弃“课型意识”注意问题指导二、抛弃“空洞想象”注意联系实际三、抛弃“死般硬套”注意“举一反三”四、抛弃“思维僵度”注意“思维发散”具体做法观其后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根据现代教学观念,一节好的练习课不仅能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而县要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过去常用的“出几道题,让学生做做,老师讲讲”的练习方法是达不到这一教学目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进练习课的练习方式,充分发挥练习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功能。一、抛弃“课型意识”注意问题指导所谓“课型意识”就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经过反复、机械的训练,掌握某一类题型的固定解法的练习方式。在练习过程中有些教师多次重复进行归类练习,学生逐渐形成对某一类题型的解答定势。但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注意题目的外在形式,从不考虑这道题的实质是什么,使学生在“题海战术”中疲惫不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认至厌学、辍学。“问题指导”是指教师要设法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新颖合适的学习环境,设置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的实质去分析、研究、探究。具体的说,恰当的“问题”应具备以下几种特征:探索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让学生自主的去挖根刨底的欲望;开放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通过不同的途径得到不同的答案;发展性,就是要求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让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前提下去思考,并提出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练习课上这样设计问题情景;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让学生感到问题很熟悉,自己有把握解决它。例如,有关“时钟”的练习课中,在这里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喜欢看《大风车》栏目吗?这个节目几点开始呢?“谁能把6:10的钟表面说出来吗?”其次,要创设一些新颖的情景。这样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完约数和倍数这一节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教师利用投影分别给出2、5、3、0、1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字号是不是这些数的倍数,或这些数是不是自己的字号的约数。如果是,你就可以下课离开,如果不是就不准离开,最后在给出数字1、0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二、抛弃“空洞想象”注意联系实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国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据此,我们在练习课中,设计的习题要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例如,在练习“加、减法简便运算”时,学生对“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等思考方法很难理解。我们可以找几个同学,排演这样一个节目:小明带123元钱到书店买书,一套书的价格是98元,他给了售货员100元钱,售货员找他2元,求小明还剩多少钱?然后让学生根据情节列式。学生列的算式有123-100+2、129-98、100-98+23等,接着可以引导学生对几个算式进行比较,学生不仅明白了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的道理,而且从这个实例中明白了不必把所有钱都拿出来给售货员,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付钱。我认为客中方法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抛弃“死搬硬套”注意“举一反三”“举一反三”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在对一道题的多方问、多层次的思考。在评题时,将问题逐步的延伸,使解题思路顺利的迁移。不断的巩固所学的知识。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时可以设计如下练习题:“王村小学一年级有26个男同学和20个女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个?”。变1:只变问题。“王村小学一年级有26个男同学和20个女同学,男同学和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个?”变2:改变条件和问题。“王村小学一年级有26个男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6个,女同学有几个?”变3:“王村小学有26个男同学,男同学比女同学多6个,男同学一共有多少?”这样从一个问题引出一串问题,通过学生自己自主的去创新,对题目和条件的变化,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