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枪与账簿读书笔记假期前跟大学同学聊天,说到最新的一些历史学方面的新动向。她在中央民大上研究生,所接触到的东西要比我多。我问她有没有什么好书推荐给我,她说最近清华大学教授李伯重先生出版了一本新书,研究明清时期世界全球化问题。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全球化的联系是史学界的研究热门问题,在课堂上偶尔也会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如今高考又要求出题者及时反映史学界新动向,李伯重先生是明清经济史方面的专家,我想他的大作还是有必要拜读一下的。于是果断在当当下单买回了先生的新书,看完之后,深觉受益匪浅。李伯重先生在书中表达的几个观念我深有感触。他在第一章提到一个问题,关于历史写作。他提到现如今,随着人们对于精神文明的追求,历史知识的普及逐渐成为热门,如《康熙王朝》、《雍正王朝》等电视剧以及《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等畅销书籍,包括《百家讲坛》等很多节目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这说明了人们对历史某种程度上的渴求。但是,这些影视节目或者畅销书籍或多或少都会加入作者本身的一些主观想法和演绎,往往像《三国演义》一样,虽然引人入胜,却未必是完全真实的历史。而历史的传播,本应该是史学家的使命,可真正的史学家们所写出来的著作,多数时候更注重历史的考据、出处等问题,过于严谨却少了很多可读性。这样专业的历史著作就无法满足普通读者和观众对于历史趣味性的需求。可历史本身是个相对严谨的学科,而历朝历代史学家所追求的一个亘古不变的观念,就是“君举必书”,即历史的真实性。有多少史学家为了追求真实的历史而受到打击甚至丧命。尽管后世史学受到皇权的影响,但真实性历来是史家们所竭力保持的原则。所以,人们所称之为“正史”的二十五史读来总是索然无味。它往往不符合人们的八卦心理和丰富的想象。这种历史著作的真实性和娱乐性之间的矛盾是史家们一直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李伯重先生此书就在尽量体现历史的真实性和趣味性两个方面,他的《火枪与账簿》一书中少了很多繁琐的脚注,多数是通俗却又不失专业性的语言,读来引人入胜又不会觉得索然无味。《火枪与账簿》一书中李伯重教授以新史潮、全球史、公共史的视角来解释中国何以在近现代化的转型中落伍。以15世纪末欧洲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经济全球化开始萌芽发展,作者以“火枪与账簿”来概括当时的时代特征,火枪代表了军事革命导致的新型暴力,账簿则意味着对商业利益的积极追求,两者共同构成了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丛林法则”,中国不可能独善其身。书中的这一观点我极为认同,早在大学实习期间,我做很多高考题的时候就发现,很多高考模拟题中也体现出这一观点。尽管教科书上主流观点认为明清时期中国闭关锁国,故步自封,不跟外界交流,可实际上,当时的整个世界正处于一个民族文化交流与冲突的时代,中国不可能真正完全封闭。更何况,尽管当时的世界下,欧洲各国如英法等国在逐步崛起,可在工业革命之前,中国始终是世界强国,中国的贸易量和进出口货物以及白银输入等在数据上显示都占整个世界的高比例。这说明当时的中国在世界交流与贸易中也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只不过后期无论是在热兵器主导下的新型军事体制上,还是在适应资本主义国际贸易方式的近代经济体制上,晚明都未能抓住机遇,由此导致的路径依赖使东方大国不得不等上两个世纪,才又在新的十分不利的国际环境中开始近代化进程。李伯重先生早年重点研究明清江南经济史,最近几年才把研究视角转向晚明时期中国和东亚世界的政治史、社会史和军事史。在经济史方面多年来的深厚积淀,使得他在这本书中,非常看重军事变革、政治动荡和地缘关系变化背后的经济因素与驱动力。正基于此,他不只反复强调资本和利益追求在这一时期东亚变局中的重要作用,甚至把这本书的副标题,也命名为“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这样的分析视角,不只跟马克思的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一脉相承,也能在中国积极践行一带一路战略,全面参与新时代下的全球化的今天,给我们以足够多的借鉴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