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植树的牧羊人小川作品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故事。2.摘取关键词,评价牧羊人形象。导入新课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环保因素,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讲授新课预习课文相关介绍检查预习讲授新课走近作者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1895年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1.初步感知文章:快速默读,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法国普罗旺斯,阿尔卑斯山地讲授新课1913年,(1910年),6年后,1920年之后的每年,1945年6月“我”、牧羊人(艾力泽·布菲)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哪些主要人物:发生了什么事:2.再次默读文章,完成思考探究部分的表格。层次内容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1913年)再见牧羊人(时隔6年)最后一次相见(1945年6月)讲授新课55岁,平和安静,为”我“打水,拣橡子,种橡树。荒地秃山,干旱无比,泉眼干涸,房屋倒坍身体还硬朗,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橡树、山毛榉树、白桦树成林,看到了溪水。87岁建起干净的农舍、泉水源源不断,一万多口人幸福生活。1.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含义?在英文中,“牧羊人”还是基督耶酥的意思。文中的牧羊人日复一日的植树,终于使荒漠变成了绿洲,使上万人受惠,其行为宛如救世的基督。作者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饱含赞美之情。讲授新课2、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1)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讲授新课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有毅力的人。(2)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4)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讲授新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为环境影响,心无旁骛的人(3)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总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认真仔细、充满自信、身体力行、外表整洁、心无旁骛的人,是一个有毅力、有爱心、慷慨无私的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身体力行,意志坚定的人1.对比手法对比主要表现在“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时所见到的高原上的巨大变化。由寸草不生、干旱无比、荒无人烟到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生机勃勃的对比不难看出老人的巨大贡献,突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讲授新课写法特点归纳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中间一部分是本文重点,详细介绍了“我”与牧羊人三次见面的见闻和感受,突出了老人伟大的形象。讲授新课2、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在坑里轻轻地放进一颗橡子,再仔细埋上泥土。(句子中的加点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练习赏析小练习(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通过数字的对比,具体地说明树苗成活不易,从侧面衬托了牧羊人植树的艰辛历程。练习联系现实联系现实联系现实联系现实联系现实保护环境,从身边的点滴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