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第一章王国维与《红楼梦评论》第一节王国维和叔本华一、王国维简介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6岁考中秀才。1899年,受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馆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1913年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料和蒙古史料的整理考订1927年6月3日在北京颐水园投水自尽。梁启超:“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二、王国维对叔本华的推崇《静安文集自序》:“而读叔本华之《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一书。叔氏之书,思精而笔锐。是岁前后读二过,次及于其《充足理由之原则论》,《自然中之意志论》及其文集等,尤以其《意志及表象之世界》中《汗德(今译作康德)哲学之批评》一篇,为通汗德哲学关键。至二十九岁,更返而读汗德之书,则非复前日之窒碍矣。”王国维:《叔本华像赞》、《叔本华之遗传说》、《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书叔本华遗传说后》、《叔本华与尼采》等。三、王国维推崇叔本华的原因叶嘉莹:另外他还有第二种特色,就是他自己是忧郁而且悲观的,他曾经写过《静庵文集》,就是他的一个集子,在《静庵文集》有一个续编,续编前面他自己写了一篇序文,他自己这样说,他说“体素羸弱”,他自己说他的身体平常很软弱的,不是一个身体很强健的人,“体素羸弱,性复忧郁”。而他的性情又是比较忧郁的。所以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就是人生的意义,人生的价值,有的人喜欢考虑一个人生终极的目的和意义,有的人就是每一天饮食、生活、工作,就只是在现实的生活之中,不大考虑到人生的问题。可是王国维先生自己说,他是喜欢考虑人生的问题的,而他的性格又是比较忧郁的,所以当他一接触西方的叔本华的哲学,马上就被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所吸引了。而《红楼梦评论》这篇文章就正是写在他沉溺于叔本华的哲学的研读时间。“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浣溪纱》:“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偶听鴂怨春残。坐觉无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铅丹。闲愁无分况清欢。”第二节叔本华的唯意志论一、唯意志论的两个核心观点:叔本华继承了康德的观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自在之物”的世界(世界的本身)。“现象世界”是人们通常认识到的世自在之物是一种非理性的、盲目的生存(生活)意志。1.世界是我的表象;2.世界是我的意志。世界是我的表象:所谓“表象”就是说人所认识到的世界万物,并不是“物自体”,而仅仅是呈现於人的表象,它们都是相对於人而存在的。如:盲人摸象。人们“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而永远只是眼睛,是眼睛看见太阳;永远只是手,是手感触着地球,就会明白围绕着他的这世界只是作为表象而存在着的,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存在完全只是就它对一个其他事物的,一个进行‘表象者’的关系来说的。”世界是我的意志“自在之物是什么?就是——意志。”“一切客体,都是现象,唯有意志是自在之物。”“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一切止境的,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的基本特点就是求生存,故可称“生存意志”。二、唯意志论必然走向悲观主义人生观。“一切欲求皆出於需要,所以也就是出於缺乏,所以也就是出於痛苦。这一欲求一经满足也就完了;可是一面有一个愿望得到满足,另一面至少就有十个不得满足。再说,欲望是经久不息的,需求可以至於无穷。而所得满足却是时间很短的,分量也扣得很紧。事实上这个满足了的愿望立即又让位一个新的愿望,这种获得的对象永远只是象丢给乞丐的施舍一样,今天维系了乞丐的生命以便在明天延长他的痛苦。”钟摆理论:“人在各种欲望(生存、名利)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得到满足时便处于无聊的一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摆动。”“那不断的追求挣扎构成意志每一现象的本质。”“原罪-解脱”说:西班牙诗人加尔德隆:“一个人最大的罪过就是:他诞生了。”叔本华:“这种罪的来源还是要溯之于犯罪者的意志。这个犯罪者据说就是亚当;而我们所有的人又都在亚当中生存。亚当不幸,我们所有的人也在亚当中不幸。”这是“人类的绵延不绝的罪,既是罪,同时又是罚”,这种轮回是“宇宙永远的正义”。解脱:解脱的方法,就是彻底否定生存意志,实现“意志转向”:1.从事纯学术的哲学沉思;2.从事纯艺术的创造;3.树立道德上的同情心和恻隐之心;4.达到宗教境界,走禁欲之路才是最普遍、最有效的永久解脱之路。悲观主义走向虚无主义。三、唯意志论在美学上的延伸就是“第三种悲剧”说。1.叔本华对于悲剧的划分:一种是由异乎寻常的恶人造就的悲剧;《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天龙八部》乔峰。一种是由盲目的命运造就的悲剧;“造化弄人”、俄底浦斯(忒拜国王拉伊俄斯、伊俄卡斯忒之子,科任托斯国王波吕玻斯、墨洛柏之养子)一种是剧中人不同的地位和相互关系造成的悲剧。《浮士德》甘泪卿兄妹2.叔本华对于悲剧的认识“写出一种巨大的不幸是悲剧里唯一基本的东西。”悲剧是“意志的清静剂”,“带来了清心寡欲,并且还不仅是带来了生命的放弃,直至带来了整个生命意志的放弃。”“所以我们在悲剧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长的斗争和痛苦之后,最后永远放弃了他们此前热烈追求的目的,永远放弃了人生一切的享乐;或是自愿的,乐于为之而放弃这一切。”“那种导向壮美的特殊倾向就在于这种认识的觉醒,即这个世界、人生,不能给予我们真正的快乐,因而也就不值得我们爱恋。悲剧的精神就在这里:它引向退让”。“悲剧的真正意义是一种深刻的认识,认识到‘悲剧’主角所赎的不是他个人特有的罪,而是原罪,亦即生存本身之罪。”第三节《红楼梦评论》的解读和价值一、《红楼梦评论》的内容《红楼梦评论》共分五章:人生及美术之概观、《红楼梦》之精神、《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红楼梦》之伦理学上之价值、余论。二、《红楼梦评论》与“原罪-解脱”说老子:“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身。”王国维:“人有生矣,则思所以奉其生。”“生活之本质何?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究竟之慰藉,终不可得也。……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于倦厌之间者也。……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已矣。”“吾人之堕落,由吾人之所欲,而意志自由之罪恶也”。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提出“自犯罪,自加罚”,“以生活为炉,苦痛为炭,而铸其解脱之鼎”的解脱理论。Yewisemen,highly,deeplylearned,wbothinkitoutandknow,How,whenandwheredoallthingspair?whydotheykissandlove?Yemenofloftywisdom,sayWhathappenedtomethen?Searchoutandtellmewhere,how,when,Andwhyithappenedthus.作者:德国裒加尔你们这些智者,学识高深而渊博,思悟并懂得:世间万物双双匹配,是何时?在何地?又如何?他们相互爱抚和触摸,却又因何?你们这些智者,说一说:怎么了?寻找,并告诉我,是何时?在何地?又如何?如此这般.却因何?嗟汝哲人,靡所不知,靡所不学,既深且跻。粲粲生物,罔不匹俦,各啮厥唇,而相厥攸。匪汝哲人,孰知其故?自何时始,来自何处?嗟汝哲人,渊渊其知。相彼百昌,奚而熙熙?愿言哲人,诏余其故,自何时始,来自何处?叔本华:生存意志的外化有多种形式,它极度强烈地表现在性爱的冲动中,性欲是生存意志的核心。“人类也可以说是性欲的化身。”王国维:“男女之欲”是比“饮食之欲”更为强烈和持久的欲望。因为性欲是关系人永远之生活即种族延续的,是无尽的,形而上的。因此,王国维认为能从哲学上解决这个“人人所有”而“人人未解决”的大问题的作品,两千年来只有两部:叔本华《男女之爱之形而上学》、《红楼梦》。《红楼梦》的基本精神:“而《红楼梦》一书,实示此生活此苦痛之由于自造,又示其解脱之道不可不由自己求之者也。”王国维论解脱之道:“而解脱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杀。出世者拒绝一切生活之欲者也。彼知生活之无所逃于苦痛,而求入于无生之域。当其终也,垣干虽存,固已形如槁木而心如死灰矣。若生活之欲如故,但不满于现在之生活而求主张之于异日,则死于此者固不得不复生于彼,而苦海之流又将与生活之欲而无穷。”如司棋、尤三姐的自杀。“求偿其欲而不可得者也。”王国维论解脱途经:“而解脱之中,又自有二种之别: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然前者之解脱,唯非常之人为能,其高百倍于后者,而其难亦百倍,但由其成功观之,则二者一也。”“前者之解脱,如惜春、紫鹃,后者之解脱如宝玉。前者之解脱,超自然的也,神明的也;后者之解脱,自然的也,人类的也;前者之解脱宗教的,后者美术的也;前者平和的也,后者悲感的也,壮美的也,故文学的也,诗歌的也,小说的也。”三、《红楼梦评论》与“第三种悲剧”说王国维对三种悲剧的划分: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之悲剧,由于盲目的运命者;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若前二种之悲剧,吾人对蛇蝎之人物与盲目之命运,未尝不悚然战栗然,以其罕见之故,犹幸吾生之可以免,而不必求息肩之地也。但在第三种,则见此非常之势力足以破坏人生之福祉者,无时而不可坠于吾前。且此等惨酷之行,不但时时可受诸己,而或可以加诸人,躬丁其酷,而无不平之可鸣,此可谓天下之至惨也。”王国维:“兹就宝玉、黛玉之事言之,贾母爱宝钗之婉嬺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之祖母,则普通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由此观之,《红楼梦》者,可谓悲剧中之悲剧也。”佛雏:“正是肯定了这个封建道德的一般‘价值’,他才有可能超乎这个普通道德之上而把悲剧之因转到宝、黛本人身上去,转到宝玉那块‘衔玉而生’的‘玉’,即‘原罪’,也即生存本身上去。”与之相适应,王国维把宝玉的解脱视为壮美的,也是缘于叔本华的“悲剧精神在于引向退让”的观念。四、《红楼梦评论》的贡献与价值。1.该文全以哲学与美学为批评之理论基础,具有超越其时代的睿智眼光;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完整的批评体系。3.表现出辨妄求真的考证精神,摆脱了旧红学的索隐传统,而为新红学的创立指出了途经。五、《红楼梦评论》的错误和缺陷。《红楼梦评论》根本性的错误,在于王国维先生想要完全用叔本华的哲学来解释中国的《红楼梦》。如:“所谓玉者不过生活之欲之代表而已。”《红楼梦》第二五回《通灵欲蒙蔽遇双真》:“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欲将以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厌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我之负罪固多,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