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讲主要内容第一节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第二节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理论2第一节现象学社会学的知识背景一、产生的原因1.现象学社会学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与俗民方法论产生于同一时期,且两者都在借鉴欧洲大陆现象学哲学基础上发展而成。2.其产生与对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批判有关。3二、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简介1.胡塞尔(1859~1938),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书斋式,做纯思想领域的研究。2.1900年以后创立现象学哲学。认为“现代科学正处于发展的危机中”,而他要寻找摆脱这一“危机”的出路。43.科学危机的根源撇开了一切主观的东西,撇开价值的观点,以及任何关于意义、关于人的生存价值和品格的判断,以致把人看成“纯科学事实”、丧失真实生命内容的人。54.重要思想(1)生活世界:一个生活主体从他的角度所体验的世界,如神话世界、巫术世界,是主观的、相对的。但却是科学惟一可能的起点,客观性来源于主观经验。(2)自然态度:视生活世界为独立的、客观的存在,以缺乏反省的习以为常的态度对待它。64.重要思想(3)意向性:把意识看作是主体赋予客体意义的过程,因此,意向性这一概念反映的是意识的基本结构。7三、韦伯的影响1.舒茨对韦伯的“社会行动”概念的批判吸收。2.韦伯强调社会行动具有主观意义,但却:没有真正说明行动如何获得意义?行动者彼此如何获得相互理解?8第二节阿尔弗雷德·舒茨的理论一、生活世界1.或称为:常识世界、日常生活世界等。2.特点:预先给定性;人们认为它是理所当然的;3.重要概念:“自然态度”、“自然态度的悬置”9二、主体间的相互认识问题1.主体间性2.日常生活中的人们是用主观的时空坐标系来作为类型化基础。主观时间观念;主观空间观念;3.主体间视角的互易4.变形自我:他人的主观世界。10二、主体间的相互认识问题5.变形自我可分为四种类型:前辈、同时代人、合作者、后来人。前辈与后来人领域:科学可以预测,但既概括,也无法精确把握。因此,处在科学研究之外。合作者领域:直接经验,能够理解。同时代人领域:间接经验,非人格性、他们关系。个体从“现有知识库”提取相关的类型化知识。11三、行动与行为1.行动主要特征:计划性、目的性。行动既可以是隐蔽的,也可以是公开的。行动的源泉存在于行动者的意识之中。2,活动:行动过程的结果。(或者说是已经完成的行动。)主观想象后的结果;当前行为设计的出发点;生活世界中特定行动所造成的、作为事态的后果。12四、目的动机与原因动机1.目的动机:主观范畴,受将来时态支配。(包含人们所要得出的结果,所要追求的目标。)2.原因动机:客观范畴,由过去时态决定。(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或者心理倾向做出解释。)13第三节现象学社会学的方法论一、理解理解是人们借以反映彼此意图的方式;理解也是社会科学特有的一种方法。14二、类型化1.类型化:舒茨定义为“存在于整个社会文化中的行动的‘秘方’”。人们通过受教育等方式,习得这些秘方和应对典型情境的典型行动。它并不是针对特定的人,而是针对一定类型的人。社会科学家可以通过考察这些类型化知识,来客观把握这个世界。15二、类型化2.深藏在文化中的各种类型化是经常稳定的。3.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们可能会对类型化概念作出修改。但个体修改过的类型化属于直接经验的领域,是不能被科学研究的。16三、科学研究的程序把韦伯“价值中立”和“理想类型”等观点运用到科学研究程序中:1.第一步:保持客观的价值中立的立场。做无私的、公平的、孤独的观察者;关于研究方面的知识是科学地衍生出来的;研究过程中,要把“原始焦虑”、“生平情境”等悬置起来。17三、科学研究的程序2.第二步:科学地建构社会行动的理想类型。(1)二级构想。生活世界中的人们所理解的类型,为社会科学家提供了原始材料和起点。(2)侏儒:社会科学家所建构的替代实际行动者的人格模型。18四、二级构造过程必须遵守的原则1.关联性假定;2.适当性假定;3.逻辑一贯性假定;4.相容性假定。19五、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特征1.日常生活世界是一个被舒茨称之为“自然态度的悬置”所渗透的世界。2.舒茨指出,行动者所指向的对象是在一经验之流中通过一系列主体的操作而能动地构成的;3.社会世界的一切客体都是在一个为“现有知识库”所提供的“熟识的或似曾相识”的框架内被构成的;20五、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特征4.这种社会知识库采取了类型化的形式。5.通过行动者间的视角相互交换的能动过程,就能达到对行动者的彼此主观状态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