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和古希腊时间: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古风时代(公元前8-6世纪):这一时期希腊地区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兴起,二是大规模的殖民运动。自由民作为一个阶层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希腊产生了不同政体的共和国,上百个独立城邦的频繁交往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两次重要战争-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战争。希腊化时代(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4年)马其顿人的兴起,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帝国的建立。背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大权旁落,诸侯群雄纷争,战争频繁。“征伐子诸侯”,世卿世禄制被军功制取代,分封制宗法制为主要内容的奴隶社会政治制度被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取代。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比较①古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古典世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逐渐走向统一的帝国。②希腊城邦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工、商并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则大多以农为本,重农抑商。③希腊城邦出现了共和政体,王权衰微,有的城邦甚至建立了比较发达的民主政治;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王权日益强大,最后发展成为君主专制制度。④古希腊城邦孕育的文明依托海洋,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多元性的特点;而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文明是依托大河和农耕,虽然此时的文化也具备多元化的特性,但不能改变封闭和保守性特点。古希腊政治文明古希腊经历了贵族制、民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的演变。1.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乃至整个古希腊历史上最重要的社会政治改革之一,它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梭伦改革一方面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另一方面完善了国家制度,为普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活动提供了制度保证。2.克利斯提尼改革:1.他设立10个地区部落,取代原来的4个氏族部落;2.建立“五百人会议”,代替原来的“四百人会议”;3.克利斯提尼还加强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活动。根据他的建议,制定了贝壳(或陶片)放逐法,以防僭主再起。4.成立十将军委员会。3.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主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并达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①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公民大会是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古希腊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6世纪经济成就对比农业古希腊:以种植葡萄,橄榄和谷类为主,广泛使用奴隶进行劳动,希腊半岛平原成为农业最发达的地区。当时雅典和斯巴达是农业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春秋战国以种植水稻和小麦等谷物为主,铁农具和牛犁耕的使用成为时代的标志,土地行废井田行私有的变革,当时的大国的农业普遍发达。古希腊:春秋战国工商业古希腊的工商业集中在强大的城邦和沿海地区,其中雅典是工商业最发达的城邦。这一时期的古希腊的海外贸易繁忙,主要进口谷物,出口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城市中,小工业作坊,集市林立,盛况空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邯郸,临沂,咸阳等为主的工商业城市,城市中小商品交易,谷物交易频繁,出现了许多腰缠万贯的大商人,如子贡,吕不韦等。提供服务和交通的商业行为也空前的进步,酒肆在城市中应有尽有。希腊:春秋战国:VS服饰春秋战国妇女服饰妇女的曲裾深衣曲裾深衣,顾名思义,即下面衣裾为曲,展开是一个大的三角形,穿时绕身盘旋而上,终角刚好系于腰。一般地,这种深衣都以阔锦镶边,花纹精细,色调典雅生动,所以配上大块的单色调衣身,一点都不显呆滞。特别是绕身而上的裾边,是最有艺术美感的,将下衣幻化为简单的螺旋状,造成一种视觉层叠感,美但却不显繁杂拙巧。并且,由于镶边的丰富多彩,与衣身色调相间映衬,富丽而典雅大方。所以这种款式一直延续到汉代深受当时贵族女性的喜爱。深衣本是男女同穿的,亦不分贵贱层次,在文化心理上,它还带着一种独特而单纯的历史气息,即男女地位循古而来的一种无差异性。战国胡服战国时期的服饰有较明显的变化,比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首先采用这种服装的赵武灵王,是中国服饰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齐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征,这种服装最初用于军中,后来传入民间,成为一种普遍的装束。战国胡服古希腊服装款式1.多里亚式希顿(Doricchiton)多里亚式希顿又叫佩普洛斯(peplos),佩普洛斯在希腊语中是用来指一块布缝合成的衣服,后用来特指多里亚人穿的希顿是为了与希腊人固有的一种希顿区别,也就是希顿的另外一种变化式样即爱奥尼亚式希顿的区别。爱奥尼亚式希顿的基本结构仍然保持原来的特色,与多里亚式希顿不同的是:取消了衣服上的折返,同时从埃及进口轻薄的有细碎花纹的亚麻材料取代了原来厚重的单色羊毛材料,使服装的整个风格发生了重要变化,显得更加有垂坠感,多褶且柔软。穿爱奥尼亚式希顿的妇女不再像穿多里亚式希顿那样在身体两侧留敞开的侧缝,而且将系腰带的位置上移,使整体造型显得更加古典2.爱奥尼亚式希顿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这些几何骨骼作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即图案纹样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的艺术特点古希腊服饰以优雅、飘逸见长,轻薄的纱质、缎质面料及雪纺能够体现出希腊服装所特有的垂顺感。希腊女神形象的深入人心,白色成了希腊服装的代表色。事实上,古希腊服装中最常出现的还有紫色、绿色和灰色。古希腊服饰整体感觉舒适慵懒,突显上身,不注重腰身,胸线以下多为直筒轮廓。宽松的设计加上褶皱、垂坠和立体花卉的白色也几乎成了希腊式服装的经典搭配。古希腊服饰的艺术特点孔子认为,玉的美可以象征君子的高贵品德,所以中国古人非常重视佩戴玉制的饰物,玉佩的种类也因此丰富多彩。春秋战国的玉佩有人纹佩、龙纹佩、鸟纹佩、兽纹佩等,也有将多件玉佩用彩绳串联悬挂于腰带上的组佩,还有透空活环套扣的玉佩,可谓精美绝伦。春秋战国配饰——玉笄主要是用来固定发髻和冠帽的,材料使用骨、蚌、玉、铜、银、金等,上面也常有绿松石做装饰。中国古代女子年满15周岁就算成人了,可以订婚,届时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已婚女子给适龄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仪结束后再将笄取下;如果没有订婚,女子在20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笄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头饰,上面常刻有鸳鸯或几何纹装饰,后来演化成了簪。配饰——笄带钩是装在革带的顶端、用来束腰的钩子。春秋战国时期的贵族非常喜欢把带钩作为一种装饰,这种风气使得带钩的形式更加多样,制作也日趋精美。除了束腰和装饰功能以外,带钩还可以装在腰侧,用以悬挂宝剑、镜子、印章或其它物件。配饰——带钩头针桂冠建筑————古希腊建筑古希腊建筑的结构属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都用石料。限于材料性能,石梁跨度一般是4~5米,最大不过7~8米。石柱以鼓状砌块垒叠而成,砌块之间有榫卯或金属销子连接。墙体也用石砌块垒成,砌块平整精细,砌缝严密,不用胶结材料。虽然古希腊建筑形式变化较少,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后世许多流派的建筑师,都从古希腊建筑中得到借鉴。第一特点:平面构成为1:618或1:2的矩形,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柱子,可称为环柱式建筑。第二特点:柱形的定型。第三特点:建筑的双面披坡屋形成了建筑前后的山花墙装饰的特定的手法。第四特点: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第五特点:建筑与装饰均雕刻化。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克柱式科林斯柱式各诸侯国为着本身的生存和扩张,都不惜人力物力精心营造自己的都城,使之成为军事、政治、文化的中心。因各国都城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营建时因地制宜,所以各有特点。但在很多方面又都是一致的或者是近似的,如宫城都由城墙和濠沟包围着,全城由宫城和郭城两部分组成,宫城的王宫处在全城中轴线最显要的位置,郭城内均有市(商业区),宫城与郭城隔开,左右对称布局,主要建筑按中轴线左右分布,等等。从建筑成就来说,当时发明了多功能的砖瓦,为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斗栱的发明与使用,奠定了中国古典建筑特有的美感形式,台榭建筑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将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为台,台上的木构房屋称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春秋至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宫室、宗庙中常用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和防御的功能。最初的台榭是在夯土台上建造的有柱无壁、规模不大的敞厅,供眺望、宴饮、行射之用。春秋时期,追求宏大的外观,采用以阶梯形夯土台为核心,倚台逐层建房。中山王陵据《兆域图》和遗址,复原其当初形制是外绕两圈横长方形墙垣,内为横长方形封土台,台的南部中央稍有凸出,台东西长达310余米,高约5米;台上并列五座方形享堂,分别祭祀王、二位王后和二位夫人。中间三座即王和二位王后的享堂平面各为52×52(米);左右二座夫人享堂稍小,为41×41(米),位置也稍后退。五座享堂都是三层夯土台心的高台建筑,最中一座下面又多一层高1米多的台基,体制最崇,从地面算起,总高可有20米以上。封土后侧有四座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伟,均齐对称,以中轴线上最高的王堂为构图中心,后堂及夫人堂依次降低,使得中心突出,主次更加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