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第二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课安排一知识结构我们的中华文化特博点大二精深特源点远一流长辉煌历程见证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汉字史书典籍1党2传统文化创新特点三包容性含义意义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汉字史书典籍地位作用特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二基础知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特别提醒(1)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内容丰富,为中华各族人民所认同、通用,但不能说汉字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同、通用,也不能说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2)文字与汉字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文字的一种,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3)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但不是唯一见证。1.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1)文学艺术作用:地位:特点:(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2)科学技术地位:特点:作用: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1)成因:(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3)具体表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如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2)各民族文化的地位:(4)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3)各民族文化间的关系: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民族文化间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1)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民族特性。3、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的联系: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联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一个民族在历史和现今所共同创造的能够代表其共同特点的文明成果的总和中华民族创造的区别于其他民族而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区别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区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区域文化联系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并不完全重合,区域文化包括民族文化。民族性是区域文化研究中经常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区别侧重点关注见证(或表现)联系侧重于发展历程上,表明历史悠久,从未中断过侧重于内容丰富,成果丰硕历程、动态、纵向内涵、静态、横向汉字、史书典籍等表现为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因为源远流长,所以中华文化才有时间丰富和发展自己,才有可能博大精深;因为博大精深,所以中华文化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才有可能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内涵意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特别提醒(1)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另外,包容性也并非是说融入其他文明。(2)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合、借鉴等。5.中华文化的力量的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6.如何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1)实践证明:只有在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求之一)(2)全面认识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要求之二)(3)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4)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5)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主体作用,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6)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中华文化的特点与前后知识点的内在联系①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是人们在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中华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②中华文化与文化传播。我们既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知识联系③中华文化与文化继承。中华文化是在不断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展的,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之一。对于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④中华文化与文化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中华文化的创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⑤文化的力量与中华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位中华儿女共创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⑥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⑦中华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18年8月18日,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开幕式文艺晚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回答下列两小题。1.历届文艺会演期间,少数民族演员满怀激情载歌载舞,展示了各民族文化艺术百花齐放的蓬勃活力。可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体现了①中华文化的异彩纷呈②民族文化是优秀文化③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每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都是精品力作荟萃,令人振奋和欣喜。这些精品力作①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②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③能增进民族文化认同,消除民族文化的差异④能展示民族文化风貌,彰显民族文化的共性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CA三练习提高3.2018年9月30日,《大汉雄风——徐州汉代楚国精品文物展》在武汉博物馆开展。展览精选了徐州博物馆文物107组189件,包括形制齐备的印章、装备完善的兵马俑、精美绝伦的彩绘歌舞俑及晶莹剔透的玉器等。分为“地下宫殿·灵魂居所”“宫室百官·制同京师”“楚汉雄兵·锐兵强阵”“国力充盈·盛世繁华”“永生之梦·事死如生”等五个单元,全方位地展现了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这些文物是①中华文明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②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④反映特定时代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C4.地方志记述了某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综合情况,是传承中华文明、发掘历史智慧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近年来,我国各地重视地方志的编修工作。这是因为地方志①具有展示人们精神世界的独特作用②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成果丰富③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并传承下来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D5.梵净山是西南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就属楚国“黔中地”,秦朝属“黔中郡”,汉代属“武陵郡”,之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2018年7月2日,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将中国贵州铜仁梵净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梵净山成功申遗的意义在于①集中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②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③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④加深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C6.(2015年海南政治16)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B7.(2015•江苏卷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材料表明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征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收中逐渐趋同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秋分不仅是秋耕秋种的重要时节,更是收获的好时机。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自2018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传统农耕理念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是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还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但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基于农耕文化的生产生活习俗逐渐离我们远去。“中国农民丰收节”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明延续融合的鲜明符号,结合材料并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对此加以说明。①中国农民丰收节是农耕文化的表现形式,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地方保留着传统的农耕文化习俗,说明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明延续的鲜明符号。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中国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取物有时等传统农耕理念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于一体,说明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中华文明融合的鲜明符号。9.材料:德国有个千年小镇,自1928年起每年2月都会举办“中国人狂欢节”,挂灯笼、贴福字,到处洋溢着中国气息。当地人讲,他们与中国很早以前就有通商交往,由于迷上了中华文化,便渐渐以“中国人”自居。不过,《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不少海外受访者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更多的还局限于中餐、中医药和武术等,中华文化要在世界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依然任重道远。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遥远的异国小镇一直对中华文化情有独钟。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②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传播;③经年累月形成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具有持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