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鲁迅: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记叙诸侯国的兴衰和杰出人物的事迹。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按年代谱列各时期重大事件。记录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思考: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写了三个故事,可分为四部分:①第1—2段:廉蔺简介②第3—13段:完璧归赵③第14—16段:渑池之会④第17—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课文说明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集中描写了蔺相如,对廉颇也作了生动的记述。本文背景介绍一、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横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时代背景简介:课文所写事件发生在战国后期,当时秦、楚、齐、赵等七国纷争,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对外扩张。楚国和赵国,实力比较强。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时候,秦国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然虎视眈眈,不时蚕食欺压,却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大举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内部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研读第一部分:廉蔺简介1、一二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廉: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蔺:地位卑微,不为人知.一贵一贱,一详一略,对比鲜明,为下文两人矛盾的产生埋下伏笔。2020/3/4研讨第二部分完璧归赵1.秦王用什么代价换取赵国的和氏璧?而赵国为什么却犹豫不决?第3节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秦的贪暴的面目立见.解决这样的困难并非易事,欲扬先抑.为蔺相如的出现蓄势,情节陡然紧张起来.2020/3/4第4节宦者令缪贤说的一件往事,借人物的话,体现了蔺相如的性格,见识卓越,胆量超人,插叙从一个侧面表现人物的性格,起烘托、铺垫作用.2.缪贤讲述了关于蔺相如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蔺相如怎样的性格?2020/3/4第5节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赵王召见蔺相如,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对秦国的阴谋也看得明白,并指出予璧、弗予的利害.当赵王问“谁可使者”时,相如表示愿往使秦,因为他有非凡的见识,所以也有大勇.并对此表示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3.蔺相如是如何回答赵王的询问的?4、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第6节,秦国不合礼数有三:1.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2.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3.左右侍从狂喜不尊重外臣。6-7节相如发现秦“无意偿城”后怎么办1.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2.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3.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5、8-9节秦王佯予赵城,相如有何对策1.使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2.私下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提问: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归赵;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有理、有利、有节2020/3/46、第10节归璧于赵,相如如何对秦王交代?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③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④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2020/3/47、第11-13节出使结果如何?概括(3-13)“完璧归赵”表现相如大智大勇表现方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矛盾暂缓)。①直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等);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第三部分:渑池之会(14-16)第一层(14段):会前计议。第二层(15段):会上斗争。第三层(16段):斗争结果。梳理第三部分情节提问:渑池之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秦伐赵“杀二万人”。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这说明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研读第三部分:渑池相会。提问: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提问:从14段中可以看出廉颇对待国家大事怎样的态度?提问:赵国作为战败国赴会时作了哪些准备?一方面相如随从保驾,另一方面廉颇作后盾,并作好了最坏的打算。(“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提问:秦王怎样侮辱赵王的?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酣”字写出了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字表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写进秦的史册,更是明目张胆对赵王的侮辱。提问:面对秦王的侮辱,相如怎样与之针锋相对的?相如以命相胁要求秦王击缶并记进赵史册。为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不畏强暴。提问:“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秦也不敢动兵。可以说,渑池之会是赵的胜利,秦的失败。这一段进一步表现了相如大智大勇的品质。第四部分:负荆请罪(将相和)起因(17段):相如位在廉颇之右发展(18-19段):廉颇宣言,相如避让舍人请辞,相如解劝结局(20-21段):廉颇请罪,将相和好梳理情节提问:廉蔺产生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回答:相如出身低微,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矛盾的客观原因。但主观原因却是因为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提问: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相如是如何对待的?回答:相如有意退让,“不肯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引”,退、牵拉。)从这里可以看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提问:廉颇听到相如的话后如何表现?由此看出廉颇具有何种品质?回答:“肉袒负荆”,登门谢罪:“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比较两个“之”的用法;前一个“之”,助词,相当于“的”;后一个“之”,代词,代“我”。)知错能改,坦白直率。提问:“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回答: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1.蔺相如:大智大勇、不畏强暴、胸怀坦荡、热爱祖国;(苏轼:“大勇若怯,大智若愚”)2.廉颇:目光长远、有勇有谋、以国为重、勇于改过。六.总结廉颇与蔺相如主要性格特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欢本文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缪贤—蔺秦王、群臣-蔺廉-蔺有智谋大智大勇国家为重1.选取典型事件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3.用对话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本文写作特点文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故事,突出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的大智大勇和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高尚品质,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磊落胸怀。1.通假字可予不拜书送于庭召有司案图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不”通“否”,表疑问语气)(“庭”通“廷”,朝廷)(“案”通“按”,察看)(“缪”通“穆”)“孰”通“熟”仔细)2、一词多义:⑴负①秦贪,负其强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⑵引①引赵使者蔺相如②左右欲引相如去③相如引车避匿⑶幸①而君幸于赵王②而君幸赦臣③则幸得脱矣(依仗,凭借)(辜负,对不起)(违背)(使...承担)(背着)(引见,延请)(拉)(牵,拉,引申为掉转)(宠幸)(幸而,幸好,侥幸)(侥幸,表敬意)使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③乃使其从者衣褐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派)(出使)(让)(使臣)徒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白白地)(仅仅,只不过)以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凭用,拿来,连词用以,用来因为而夫秦强而赵弱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不如因而厚遇之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连词,并列表假设,如果,连词表承接,“因”后省“之,”连词但是,连词顾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②顾野有麦场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莫我肯顾⑤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只不过回头回头看拜见顾惜、怜惜因相如因持璧却立不如因而厚遇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罪光因循守职,无所改作通过,介词于是,就,副词趁机,介词沿袭,动词必王必无人大王必欲急臣假如,倘若一定于而君幸于赵王得罪于大王加胜于赵况于将相乎以勇气闻于诸侯被引出动作对象对于在3、词类活用:①舍相如广成传舍②左右欲刃相如③乃使从者衣褐怀其璧相如前曰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舍,安置住宿刃,用刀杀衣,穿廷,在朝廷上间,从小路①相如廷斥之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⑴名词活用为动词⑵名词作状语怀,藏走上前向人进酒或献礼①完璧归赵②秦王恐其破璧③宁许以负秦曲④毕礼而归之①且庸人尚羞之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③吾羞完,使……完整破,使……破碎负,使……承担归,使……回去羞,以……为羞耻先,以…为先;后,以…为后感到羞耻⑶使动用法(使宾语动)⑷意动用法(以……为……)【知识归纳与拓展】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对它后面的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的辨别与翻译:①依据上下文,谓语动词和宾语之间的关系若不能用一般的支配关系来解释,则是使动词。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②判断名词、形容词使动用法,须首先判断该词是否活用为动词,再据上下文关系来确定。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③不及物动词后面若带宾语,一般表示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④名词前的形容词,若没有修饰限制作用,一般是形容词使动用法。臣请完璧归赵⑤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使+宾语+动词”。例如:宁许以负秦曲——使秦(国)负(承担),(动词使动)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之(为)王,(名词使动)【知识归纳与拓展】意动用法,是指动词对其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或者“将它(当)作什么”的意思。意动用法的辨别与翻译:①代词前的形容词,一定活用为使动或意动。吾妻之美我者②意动和使动的区别:使动用法会使宾语指代的事物具有某一性质或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带有客观实在性;而意动用法只是一种主观认识或感觉,不会使宾语指代的事物发生客观的变化。1、请以咸阳为赵王寿2、王不行3、请指示王4、于是相如前进缶5、不过三十日向人敬酒或献礼指给……看上前进献不去不超过4.古今异义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6、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古义:扬言;今义:表明立场观点的文告7、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古义:妃嫔;今义:美貌的女子8、位在廉颇之右古义:上;今义:与左相对9、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古义:亲,指内亲,父母兄弟姐妹等;戚,外戚,母系或妻系的亲属。“亲戚”一般指内亲,有时也指外戚。今义:指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比包括父母和兄弟姐妹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何以知之.我为赵将而君幸于赵王.求人可使报秦者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拜送书于廷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判断句判断句判断句被动句被动句被动句注意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1.君何以知燕王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3.求人可使报秦者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5.赵王以为贤大夫6.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