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讲座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讲座(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一、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讨论二、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讨论三、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讨论一、关于教育价值观的讨论(一)引言(二)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三)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该怎样解放思想?(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该坚持哪种教育价值观?(一)引言改革七年,最主要的成绩是人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正在发生可喜的变化。改革七年,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人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观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有些课堂教学出现了“伪生成”现象;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三维目标,造成教学目标的虚化;有些教师盲目利用课程资源,造成教学内容泛化;有些教师盲目地抛开教材,削弱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有些课堂,学生主体作用仍然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几年来,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中小学教师们的敬业精神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投入是一贯执著的。可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素质教育的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似乎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途径。(二)我们的教育怎么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优质教育?能考上初中实验班的教育才是优质的小学教育?能考上重点高中的教育才是优质的初中教育?能考上名牌大学的教育才是优质的高中教育?分数已经成为教育至高无上的追求,成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成为教育的原点。错!错!!错!!!案例1:一条船上载着25只羊,19头牛,还有一位船长。要求根据已知条件求出船长的年龄是多少?问题:教学是不是把学生教得更有智慧了?当今的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究竟还缺少什么?为什么入学时是个问号,毕业时象个句号?解放思想,就是使主观与客观相结合,使认识与实践相一致,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要求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真理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认识的总体观念;价值观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系统观点。真理观是解决认识能力问题,价值观则是解决利益关系问题。解放思想,既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能力,更要求摆正利益关系,把真理观与价值观统一于改革开放实践中。(三)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该怎样解放思想?(四)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该坚持哪种教育价值观?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人本主义的价值观。工具主义的价值观。课堂现状如今的中小学课堂,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整体面貌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以往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的理论匮乏、方法单一、技术落后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决。教师们对新课程理念大多都是耳熟能详,脱口而出。但是,理念与行动油水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教育价值观的问题三种教育价值观:工具主义的、功利主义的、人本主义的。教育的社会功能:体现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为了人的发展。工具主义的价值观:培养为国家服务的工具。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追求个人的功利。还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的功利;精神层面的功利。“一个决定,轰动一片;影响一群,坑害几代”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在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无外乎两种类型。一种是认知学习,它可以用行为主义的S--R学习理论(即刺激--反应学习理论)来解释。认知学习受到“外部强制力”的制约,重记忆,因而没有什么意义。另一种是经验学习,他以学习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需要有机的结合起来,因而是一种趣味盎然的、有意义的学习。人本主义教育观还认为:“只有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如何适应变化的人,只有意识到没有任何可靠的知识,只有寻求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人,才是真正有教养的人。在现代世界中,变化是唯一可以作为确立教育目标的依据,这种变化取决于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知识。”结论人本主义重视的是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教学的内容;重视的是教学的方法而不是教学的结果。案例:杜郎口中学运用人本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实例。二、关于课程与教学的讨论在中国(一)对“课程”的理解中国古代:朱熹使用“课程”一词的地方较多,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功夫”。中国现代:“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合,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合,这通常被称为广义的课程;狭义的课程则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在国外“课程”对应的英文是Curriculum,原意是指“跑道”、经历、人生的经历,所以学课程的过程就是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增长经历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增加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朱小蔓认为“课程完全是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过程,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在学校中主要就是通过课程的形式实现的”。我的理解课程应该是实现教育与文化相融合的载体。(二)对现代教学论的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的定义:“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20世纪50、6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流派代表人物理论名称斯金纳(B.F.Skinner,美国)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J.S.Bruner,美国)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B.S.Bloom,美国)掌握学习理论罗杰斯(C.R.Rogers,美国)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赞科夫(前苏联)发展性教学理论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阿莫纳什维利(前苏联)合作教育学瓦根舍因(德国)范例教学理论“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两大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等。“人本主义”教学论: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阿莫纳什维利等人的合作教育学等。两大阵营教学论的比较“科学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上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的过程上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上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在教学手段上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人本主义”教学论: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教学上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三)现状分析阶段型教学传统的“目标——达成——评价”教学模式,秉承的是学生与知识分立的二元论的教育价值观。“登山型”教学设立学习目标,给出攀登线索,学生自主学习。秉承的是整体主义教育价值观。三、关于新课程背景下转变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讨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走出知识传授的目标取向,确立培养整体的人的课程目标;(2)破除书本知识的桎梏,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3)摆脱被知识奴役的处境,恢复个体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4)改变学校个性缺失的现实,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有所转变。而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必须首先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仅仅是问题的表象,是战术问题;而教学观的转变才是内涵,是战略问题。(一)教学观的更新——重建课堂教学的核心1.质量效益观——什么样的教学是高水平、高效益的教学?如何保证让每个学生都学起来;如何保证把没有学会的学生找出来;如何保证让学生把不会的问题提出来;如何保证让所有的同学把大家提出的问题都给搞明白。群体自学,自由展示,教师归纳;大章融合,分头梳理,各个击破;结合生活,问题引领,激发兴趣;自学自评,生生互评,教师点评。2.价值观——教学的意义何在?外在价值:传授知识技能,学知识,长本领。内在价值:丰富情感,完善人格,拓展精神世界,提升生命价值。教育教学的根本价值:为每个学习者一生的幸福做好准备。3.学生观——谁是发展的主体?发展不是外界强加的,发展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学生的潜能是巨大的,教师的任务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这些潜能,使之得到终生的健康全面的发展。4.教学过程观——教学是一个告诉与被告诉的过程吗?经典认识: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教师引导学生获取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新的描述: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5.教师观——教师的天职是什么?古老命题:传道、授业、解惑。现代命题:由单一走向多样;由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者转向真理的代言人。6.评价观——为什么评价?日常教学评价基本功能:激励、诊断和治疗。日常教学中要淡化评价的分等、甄别、选拔功能,并且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二)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基础1.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选择。2.超越书本,大胆发表独立见解,改变“搬运工”式的教学方式。3.大胆创新,使教学成为充满创意与激情的过程。4.解放学生,减少统一约束和划一要求,为学生创设两个自由空间。5.鼓励质疑,鼓励想象。6.容忍不同意见,允许学生犯错误。7.加深理解,学会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三)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为广大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好的机会。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清醒地认识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及时调整和改进原有的学习方式。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对传统的、已经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合理扬弃并科学取舍,这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求,是一种必然抉择。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不仅意味着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品质等方面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其主体力量的增强和生命价值的彰显。(1)基于合作的学习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2)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仅是要学生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重要的不是学生提问的正确性、逻辑性,而在于学生发问的独特性和创造性。(3)基于实践的学习实践活动既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取,学习技能的培养、学习素质的提高,无不是在实践中得以实现的。传统的学习方式割裂了学习与实践辩证统一的关系,过分甚至仅仅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结果造成学生高分低能、厌学逃学等不良后果。(4)基于探究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遗憾的是,传统的学习观否定这一属性,片面地将学生的学习理解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的学习总是以自己现有的需要、价值取向,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方式为基础,能动地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和改造,最终以自身的方式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5)基于个性的学习个性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我们把能够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特征,最有利于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并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简单地称之为“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方式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复合体。它概括起来它有三个方面的规定性:一是学习的自主性;二是学习的独特性;三是学习的创造性。(6)基于对话的学习对话的实质:对话是对话主体在彼此交往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及价值等方面进行交流与碰撞、沟通与合作、激发与感染的过程,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协作、相互共生、相互促进的过程,是对话双方从各自的经验出发所达成的一种认知视界的融合。学习,即对话。不

1 / 4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