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内容: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文论)3、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评价第一节、“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由来一、理论背景1、西方许多国家的革命相继失败;2、斯大林的集权主义引起众多人不满;3、“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的问题。二、名称的确立1、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1923年,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2、1930年,柯尔施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附录中首次使用“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西欧马克思主义,即一种区别于苏俄马克思主义的西欧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流派。3、1955年,庞蒂在《辩证法的历险》中再次使用,指的是卢卡奇为代表的非正统的具有批判性特征的马克思主义思潮。4、1976年,佩里·安德森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进一步扩大了概念的使用范围。三、名称的内涵西方:(1)地理方位:主要是西欧大陆(2)思想内涵:与列宁主义的对立(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教条地看待马克思主义,要求重构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围从政治经济学领域转向文化与意识形态领域;(3)◆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有别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论,代表人物运用他们各自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来研究分析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并不是一个严密的文学理论流派。共同点:重新研究、重新发现、重新创造马克思主义。(4)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共同点◆把文学作品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联系;◆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第二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卢卡奇(开创人物)马尔库塞(弗洛伊德主义)阿多诺(法兰克福学派)阿尔都塞(结构主义)伊格尔顿(新马克思主义文论)詹姆逊(后现代主义文论)一、卢卡奇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一、个人发展经历1908年,《现代戏剧发展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小说理论》;参与编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卢卡奇(1885-1971)二、《一部美学专著的序言(节选)》马克思主义是否具备美学体系?原因?一、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二、艺术本质——审美反映论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四、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相关问题“一部美学专著”:《审美特性》(1957-1962)一、艺术发生——劳动与巫术统一论1、人类劳动与艺术的产生紧密相关。(1)审美活动的主体在劳动过程中历史地生成;(2)艺术创造的抽象形式也与劳动密切相关;(3)闲暇时间的获得有赖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成功获得的愉悦提高了人的自我意识。2、文学艺术的历史生成还借助于巫术的中介作用。(1)巫术活动中有艺术的萌芽,模仿的巫术和对现实的艺术反映之间具有某些相通之处。(2)巫术与艺术的分化是客观的,也是缓慢的。二、艺术本质——审美反映论1、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是现实的反映,而且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审美超越的三种具体表现:(1)审美反映渗透着艺术家的主观成分;(2)审美反映包含着主观辩证法;(3)审美反映是一种拟人化的反映。拟人化:以人为中心。实现途径:塑造典型。三、艺术功能——激发情感与认识世界统一论1、情感激发;2、认识作用。以现实主义为批评标准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理论狭隘性。四、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相关问题马克思主义没有完整的体系。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体系。1、坚持马克思主义有自己的美学;《马克思恩格斯与拉萨尔就济金根问题的争论》2、如何建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1)从日常生活出发,以劳动为中介(本体论)。“人的日常生活是人的一切活动的起点和终点。”“艺术像劳动、科学和一切社会活动一样,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通过劳动使自己成为人的产物。”“日常生活”:日常起居、日常交往、日常消费等。“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审美与日常生活疏离,强调审美的自律性◆倡导审美与日常生活融合。马克思主义美学认为:审美不是超然的无功利的,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活动而达到艺术之外现实世界的深刻把握。(2)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方法的统一。(3)反对哲学唯心主义“哲学唯心主义阻碍着准确理解审美特殊事实”“使思维不去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而是将它们—往往是以完全不能允许的方式-一概等量齐观”二、马尔库塞的文艺学说“单向度社会(人)”(对异化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审美之维:艺术的异在性艺术的功能马尔库塞(1898—1979)马尔库塞简介:美籍德国思想家,师从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人物;关注现实的社会和人;1955年,发表《爱欲与文明》;1964年发表代表作《单向度的人》,提出单向度理论。一“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人》)技术的进步使人成为生产的奴隶。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整个社会只存在单一的价值取向,单一的判断标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使人被商品拜物教控制。“单向度社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单向度社会: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物质繁荣压抑了人们心中否定性、批判性的声音。“发达工业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它有效地窒息那些要求自由的需要。”发达工业社会的奴隶是受到抬举的奴隶,但是他们毕竟是奴隶。因为是否是奴隶“既不是由服从,也不是由工作难度,而是由人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人沦为物的状况”来决定的。“单向度”的人,是“单向度”社会的首要体现。“向度”解析:“向度”:方向;维度。价值取向和评判尺度。单向度的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人。丧失自由、思考和判断,主体性消失。“工业文明的奴隶”。“单向度政治”、“单向度文化”……1、外部原因:工具理性2、心理根源:工具理性把人沦为机器的组成部分;压抑了“爱欲”(“无意识”)“爱欲”:吃、穿、住、用、行等生物欲望。人的解放就是“爱欲”的解放3、现实原则对快乐原则的压抑“文化不仅压抑着人的社会存在,还压抑了人的生物存在;不仅压抑着人的一般方面,还压抑着人的本能结构。但这样的压制恰恰是进步的前提。人的各种基本本能,如果有追求其自然目标的自由,就不可能发生任何持久的结合和保存,因为他们甚至刚刚结合,便开始分离。……人的首要目标是各种需要的完全满足,而文明则是以彻底抛弃这个目标为出发点的。”——马尔库塞二、艺术的异在性(与现实世界相异)1、艺术能够打破人的单向性,艺术是无意识的容器,艺术是对现存事物的反抗。艺术超越现实,建构着它自己的现实。2、艺术异在性的表现:(1)现实世界中不存在的、具备理想性的、自由的世界;(2)艺术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3)艺术形式论:形式的异在性艺术异在性的途径:独立自足的形式。独立自足的形式也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内容。艺术的异在性建立在审美形式这一基本维度上。三、艺术的政治和革命功能间接性中介之一:美学形式(升华)中介之二:人的心灵(想象)中介之三:“新感性”与人道主义的结合,强调人的主体性。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新感性与旧感性相对。旧感性指的是受理性抑止的、丧失自由的感性。新感性是在审美和艺术活动中造就的、完全自由的感性,是人的原始本能得到解放的本性。新感性和爱欲相联系。马尔库塞的“新感性文论”:◆艺术永恒性的基础是普遍人性,艺术释放了人性;◆感性和理性是相对的,但是艺术通过想象和幻想对理性提出了挑战;◆艺术,特别是现代艺术造就了新感性。◆目的:解放感性,使审美成为文化驱动力,从而改造社会。四、评价1、艺术功能方面的论述,是对艺术非功利主义的反驳;把政治功能作为中介,张扬艺术的感性、想象等特征。2、乌托邦的想象,非现实性。三、阿多诺否定性文艺思想◆阿多诺,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人物,社会批判理论的理论奠基者;◆1921开始读《乌托邦精神》;◆1924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53年开始主持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工作。1903-1969◆《启蒙辩证法》、《新音乐哲学》、《多棱镜:文化批判与社会》、《否定的辨证法》、《音乐社会学导论》、《美学理论》……◆哲学基础:“否定的辩证法”:现代社会强制把社会现实中无法统一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化为“整体”和“总体”,但是真正的辩证法是指向矛盾性和对立性的。“整体是虚假的”。捍卫个体性和差异。◆通过文艺来否定和抗议异化现象,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大众文化进行批判。一、“文化工业”(cultureindustry)1、提出者:霍克海默和阿多诺2、内涵:凭借现代科技手段大规模复制、传播文化产品的娱乐工业体系。通过娱乐欺骗大众,形成一种非自然的、欺骗的文化。3、在“文化生产”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工业:标准化、商品化的工业制作。对艺术欣赏者的影响:丧失个性、变成同一模式的人。4、“文化工业”的功能:后果一:操纵功能:意识形态控制后果二:欺骗功能“文化工业通过娱乐活动进行公开的欺骗。”总目的:维持社会现状。“文化工业上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经济上巨大机器的一个标本,所以有的人从一开始起,在工作时、休息时,只要他还进行呼吸,他就离不开这些产品。没有一个人能不看有声电影,没有人能不收听无线电广播,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接受文化工业品的影响。”5、对“文化工业”的评判肯定方面: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零碎的文化事件为思考出发点,一步步深入到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等。否定方面:◆“白痴观众论”:霍尔,忽视了观众的能动性。◆理论与实践脱离:艰涩的语言特点。◆精英主义的艺术观。二、艺术的否定性本质“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否定的认识。”(阿多诺《美学理论》)1、艺术完全不同于现实,是一种非实存的“幻象”。(“间离性”)2、艺术形式:零散化。3、“反艺术”:现代艺术对没的感性外观的否定是艺术走向衰亡的标志;是一种放弃了艺术外观美的同时滋生伪艺术的异化现实。“在一个被舆论操纵的世界里,真正的艺术惟有保持缄默”。艺术乃是进入真理的特有之路。艺术的审美性是救赎之道。真正的艺术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王国,是抵抗商品拜物教的武器。现代艺术是清醒剂。三、艺术的功能1、批判功能艺术通过追求尚未存在的东西与现存社会分离和决裂,批判异化社会带来的灾难和痛苦。2、拯救功能批判功能的延伸。拯救人性。他的艺术批判仅仅局限在精神领域,而缺少实践性,是最大的缺陷。四、阿尔都塞的文艺思想意识形态观症候阅读1918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查尔斯(父)露西安娜(母)路易阿尔都塞“双面人”、人格分裂一、意识形态观意识形态(Ideology):文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与政治立场联系。思想或者观念体系。◆18世纪初,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提出;◆19世纪中叶,马恩《德意志意识形态》: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意识形态”经常和“领导权”混用。)1965年:《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1969年:《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1、意识形态具有物质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支配实践的意识形态物质仪式和组织,如教堂、学校、团体等。意识形态可以进行自主性的生产。2、意识形态可以进行再生产生产力再生产生产关系再生产精神上的“服从”3、主体建构性建构方式和途径:“质询”、“传唤”,即“他者”的方式。二、“症候阅读”(Symptomatic)1962年:《小剧场,贝尔托拉西和布莱希特》1966年:《一封论艺术的信》《克雷莫尼尼,抽象派画家》二、“症候阅读”(Symptomatic)1、背景:反对将马克思定位为“人本主义者”;要理解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域”上。所以,不能孤立地阅读某个文本,而应该联系“问题域”阅读相关其他文本。其中第一个文本,只能当作“症候”。2、“症候”的含义精神分析学术语。它是一种无意识,是病的症候。症候阅读:比喻性说法。通过文本表层的矛盾、空白、断裂等,找寻到隐藏在其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结构,揭示其实质。马克思著作背后隐藏着深层结构。3、理论基础意识形态理论无意识理论意识形态是一切社会总体的组成部分。意识形态的本质就是一种无意识力量。“总问题”:一个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所可能包括的各种思想的特定的具体结构。科学只能在一定的理论结构即科学的总问题的场所和视野内提出问题。4、症候阅读的操作方式(1)《资本论》的问题域哲学、经济学、历史理论等纠缠在一起(2)将问题域相互联系(3)术语理解(4)《资本论》和其他文本的关系。三、文学文本的“症候”文字、空白、沉默、疏漏、错误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