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课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列子·汤问》2010年12月14日制作一、作者简介•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作品《列子》,又名《冲虚经》。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有人劝郑王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列子再三致谢,却不肯收下。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郑王并不真的了解我,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将来他也可能听别人的坏话而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这个故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二、文学体裁•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文学体裁。•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凝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寓言的“主角”更多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自然界的其他东西或现象。常用手法:比喻,夸张,象征等.三、学习新课•一、预习检查。•二、听配音朗读。•三、复述故事内容。仞荷畚龀匮厝三、学习新课太行王屋二山,方(方圆)七百里,高万仞(古代长度单位,七尺或八尺为一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黄河的北岸)之北。翻译: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700里,高万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赏析:这两句话写了故事的背景,交代了“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说明移山很艰难,为后文写愚公作铺垫。三、学习新课北山愚公者,年且(将要)九十,面山而居。惩(苦于)山北之塞(阻塞),出入之迂(曲折,绕远)也。翻译:北山脚下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要90岁了,面对着大山居住。苦于山的北面交通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赏析:说明了愚公移山的原因,一个“惩”字说明愚公所受的痛苦非常之深。三、学习新课聚室而谋(谋划,商量)曰:“吾与汝(你们)毕力平险,指(直)通豫南,达于汉阴(山北水南),可乎?”杂然(纷纷)相许(赞同)。翻译:于是聚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赏析:聚室而谋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心。并得到大家的支持,杂然说明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三、学习新课其妻献(提出)疑曰:“以(凭借)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哪里)置(安放)土石?”杂曰:“投诸(兼词,之于)渤海之尾,隐士之北。翻译: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挖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况且把挖下来的土和石头往哪儿放呢?”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赏析:妻子献疑并非反对移山,众人回答干脆,说明大家对待移山态度积极。三、学习新课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凿)石垦壤,箕畚(簸箕和箩筐,这里是用簸箕和箩筐装土石的意思)运于渤海之尾。翻译: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赏析:说明移山的人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三、学习新课邻人京城(复姓)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换牙),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同返)焉。翻译: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到换牙的年龄(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从冬到夏,一年才能回家一次。赏析:再次说明路途远,时间长,移山的艰难。三、学习新课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同慧,聪明)。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翻译: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也毁不了,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赏析:说明了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笑而不止说明他自作聪明,对愚公表示责备、轻视、挖苦、讥笑。三、学习新课北山愚公长息(长叹)曰:“汝心之固(顽固),固不可彻(通,这里指思想改变),曾不若孀妻弱子。翻译: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赏析: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三、学习新课虽(即使)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无”,没有)以应。翻译: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赏析: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有理、有据,贵在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三、学习新课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停止)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通“措”,放置)朔东,一厝雍南。翻译: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了,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赏析:照应开头,交通阻塞之苦解除,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美好的愿望。三、学习新课自此,冀之南,汉之阴(山北水南),无陇断焉。翻译: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赏析:照应开头,交通阻塞之苦解除,写愚公愿望实现。用神话结尾突出了愚公精神的惊天地、泣鬼神。三、学习新课1、愚公要移的是两座什么样的山?2、愚公为什么移山?3、移山的目的是什么?4、倒土的地点是哪里?5、他们是怎样具体行动的?6、山最终移掉了吗?7、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三、学习新课两山规模:“方七百里,高万仞”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地点:“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行动:“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结局:“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三、学习新课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讨论并归纳:(l)两座山非常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2)年老力衰,人员少:年且九十。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3)工具简陋,运土路程远: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对比和衬托手法二山高峻对比对比遗男热情帮助智叟顽固不化对比山神惊惧天帝感动衬托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人少力微工具简陋智叟:目光短浅安于现状自作聪明愚公:胸怀大志远见卓识坚持不懈四、中心思想本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

1 / 2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