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学第七章自然资源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十三章自然资源评价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基本理论•自然资源评价:按照一定的评价原则或依据,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地域组合、空间分布、开发利用、治理保护等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价和估价•基础:自然资源的调查研究•目的:从整体上解释自然资源的优势与劣势,提出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的建议,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分类:单项评价、综合评价、质量评价、经济评价、区域综合评价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自然资源综合评价:以单项自然资源评价为基础,从利用的角度对区域自然资源进行的综合鉴定和分等定级。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1综合评价的目标•战略目标:通过自然资源评价,提高对研究区内各种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的定量了解程度;揭示各种自然资源空间组合及数量结构上的配置问题;明确所研究去自然资源的整体优势和劣势;分析优势资源在研究区所占的地位;估算优势资源的开发潜力;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长远规划服务,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多种功能和综合效益提供克科学依据。•效益目标:通过对资源评价来估测资源开发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评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货币价值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2综合评价的原则•1、以人类利用为核心的原则•2、比较利益原则•3、发展和生态原则•4、区域综合性原则•5、实用性原则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3综合评价的内容•1、调查和评价资源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资源潜力和保证力度•2、评价资源区位与开发条件•3、考虑开发中的生态问题及资源保护、更新与再生对策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除了以上内容外,还有一些共同评价的内容•1、自然资源的整体优劣势•2、自然资源的组合与结构特征•3、自然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4、制约评价优势发挥的主要因子•5、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4综合评价的步骤•1、确定综合评价工作的目标,整理已有的资料数据,拟定工作计划•2、进行资源用途的评价研究•3、进行资源特征评价研究•4、将划分结果与利用上的要求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是否相适应•5、对评价划分的各等级的资源利用方式进行具体规划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5评价因子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建立•1、地壳资源的评价因子和指标•自然特性评价•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2、生物圈资源的评价因子和指标•3、区域资源的评价因子和指标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6综合评价的方法•1、实地评价与室内评价相结合,以室内评价为主•2、纵向与横向对比评价相结合,以横向对比评价为主;•3、单一因子评价与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以多因子综合评价为主;•4、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先进行定量,而后进行定性评价。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采用的方法:•主导因子评判法•最低限制因子评判法•综合指标评判法•多音字综合评判法•标准值对照评判法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自然资源评价过程中,必须避免进入四大评价误区:•为评价而评价•罗列数字不进行实质性的评价•单一目的评价•从局部利益出发进行评价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2自然资源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的综合评价是以区域自然资源为对象,单项资源评价为基础的,但不是单向资源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基础上更高层次的综合。7.2.1自然资源丰度•资源丰度: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既可指单项资源的丰度,也可指某类资源组合的丰度,又可指某个国家或地区内各种自然资源的总体丰度。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1、资源丰度的有关概念和相关因素•资源丰度:分为地均资源占有量和人均资源占有量•资源有效空间:不同地区平均资源丰度比对各地区原有土地面积的倍量•例:农业资源有效面积=各地区世纪土地面积×地区平均农业资源丰度值/全国平均农业资源丰度值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2、资源丰度估算方法的探讨•不完全的农业净产值估算法及该方法的特点?•森林资源成为不完全部分的原因?•指数表示法?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3、资源丰度估算实例——中国主要农业资源丰度•(1)农牧业净产值处理•(2)渔业净产值表示水产资源•(3)作为特殊情况的森林资源•估算结果:中国地区平均农业资源丰度的总趋势是沿海高于内地,南方高于北方,平原高于山地,浅山地区高于深山地区,湿润地区高于干旱地区,基本上符合中国农业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4、资源有效空间的分类•Ⅰ为高丰度地区,Ⅱ为中丰度地区,Ⅲ为平丰度地区,Ⅳ为低丰度地区类别地区土地面积平均丰度值平均丰度比有效面积/万km2占全国面积%/(万元/km2)/万km2占全国面积%Ⅰ上海、江苏、山东、天津、北京、浙江、广东、河南、安徽86.79.141.164.02348.536.5Ⅱ福建、湖南、湖北、海南、河北、辽宁、江西、广西、吉林、四川203.721.320.722.03413.543.4Ⅲ贵州、陕西、黑龙江、山西、云南137.414.49.210.9123.612.9Ⅳ宁夏、甘肃、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52755.21.350.1369.27.2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2.2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1、自然资源承载力•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条件等,在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物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简单的说,资源承载力就是资源对人口和经济的支持能力。•分类:总体资源承载力—相对承载力评价法、生态足迹法各子资源承载力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2、相对资源承载力•通过选定资源承载力的理想状态作为参照区,以该参照区人均资源拥有量为标准,将研究区与参照区的资源存量进行对比,从而确定研究区内资源相对可承载的适度人口数量。•它把资源划分为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类,将自然、社会、经济三个子系统的作用量化为三类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Cr1=I1Q1•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re=IeQe•相对资源承载力:Cr=W1Cr1+W2Cre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产生的原因•相对于周边地区,研究区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地域系统,区内外存在着资源的流通和交换•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下,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相互补充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1.3生态足迹分析•1、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使得GDP无法准确的进行测算,而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在对生态状况的测量方面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2、基本理论•生态足迹: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子资本消费的空间。•(1)生态生产性土地•具有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体。分类:化石燃料土地、可耕地、林地、草场、建筑用地和水域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2)生态容量和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的前提下,可无限持续的最大资源利用和废物产生率。•生态承载力:将一个地区所能供给给人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总和定义为该地区的生态承载力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3)人类负荷与生态足迹•人类负荷: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它由人口自身规模和人均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共同决定。•生态足迹: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物质消费水平下的某一人口的持续生存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的面积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4)生态赤字/盈余•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出现生态赤字表明该地区的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要满足其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的消费需求,该地区要么从地区之外进口欠缺的资源以平衡生态足迹,要么通过消耗自然资本来弥补收入供给流量的不足。•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表明该地区的生态容量足以支持其人类负荷,地区内自然资本的收入流大于人口消费的需求刘,地区自然资本总量有可能得到增加,地区的生态容量有望扩大,该地区消费模式具有相对可持续性。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2、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前提:①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滋养、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弃物数量;②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消纳这些资源和废弃物的生物生产性面积。•步骤:①划分消费项目,计算各主要消费项目的消费量;②李永平均产量数据,将个消费量折算成为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③通过当量因子把各类生物生产型土地面积转换为等价生产力的土地面积,将其汇总并加和计算生态足迹的大小;④通过产量因子计算生态承载力,并与生态足迹相比较,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程度。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1)生态足迹指标计算中的生物生产面积类型及其均衡化处理•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为:耕地、建筑用地2.8;森林、化石能源土地1.1;草地0.5;海洋0.2。(假设全球生态系统平均生产力为1)•(2)生态足迹的计算步骤:①生态足迹的计算;②生态承载力的计算;③生态赤字和生态盈余。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3、生态足迹实例分析(1)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分析(2)浙江省生态足迹分析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4、生态足迹计算分析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影响生态足迹计算的因素:•第一,生态足迹计算的数据基础是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着计算结果的正确与否和可信度。•第二,不同类型生物生产面积的准确产量数据•第三,在计算国家的生态足迹时,进行贸易调整可以确定国家的净消费量。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3自然资源配置的基本原理•自然资源配置:根据一定的原则合理分配各种自然资源到用户的过程•目的:提供自然资源配置使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能•内容分类:其一为自然资源的空间或不同部门间的最优配置,包括区域内、区域整体和多区域配置;其二为在不同时间段上的最优分布或代间配置,即动态优化•自然资源最优化原理的具体含义:经济效率最高,资源耗竭最小,资源可持续利用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3.1效率问题•1、经济效率•技术效率:自然资源生产处一定产品的过程成本低而收益高•产品选择效率:一个资源利用者所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配置效率:涉及生产要素、产品与服务在一定经济体制内的全面分配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2、配置效率与补偿效率•3、效率和完备的市场条件•一、市场机制能产生近似的技术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二、无效率根源可以得到纠正,普遍认为某些特殊的市场缺陷可通过立法、管理变革和价格管制来校正,从而恢复效率,这就为政府干预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3.2资源最优耗竭理论•主要指自然资源,而别是不可更新自然资源之最优耗竭利用速度和条件的理论•自然资源优化利用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自然资源产品生产最大效率的必要条件是产品价格等于环境成本、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和,即资源品价格等于资源品边际生产成本和资源影子价格之和。•第二,霍特林最优耗竭定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矿区使用费须以利率相同的比率增长,亦即社会持有存量资源稀缺地租的增长率应等于社会长期利率。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3.3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要保持在它的可更新的限度内,非可再生资源只能提高使用效率和使消耗降低到最低,或使用代用品延长其使用“寿命”第七章自然资源综合评价和优化配置7.4自然资源配置•7.4.1自然资源的时间配置•时间配置:自然资源在不同时段上的最优分布,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动态优化问题,即根据自然资源的动态特征,实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最佳时段、最佳时限的控制与决策。第七章自然资源综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