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B-08618doc-欢迎进入北医三院网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实验动物伦理/管理委员会培训资料B(2008.6.18)1目录1.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简介2.生物危害分级3.实验动物福利与资源多样性4.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5.狗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6.猴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7.家兔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8.豚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2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简介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是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隶属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独立法人单位,其前身为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根据北京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理》规定: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即市科委)主管本市实验动物工作,负责制定实验动物发展规划,以科技项目经费支持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在市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的领导下,负责实验动物的日常管理与监督工作。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办公室作为常设机构,还承担着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和北京市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受市科委委托,根据《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进行行政执法;2、协助市科委进行北京市实验动物许可证管理工作;3、负责北京地区实验动物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管理和从业人员的考核及岗位证书发放工作;4、受市科委委托,负责北京地区实验动物质量监督员队伍、实验动物质量检测、实验动物从业人员培训、实验动物研究项目和实验动物屏障设施管理培训基地等工作的管理;5、市科委安排、受科技部委托,负责全国实验动物许可证的备案管理工作,承担全国实验动物科学研究项目管理协调工作和全国实验动物信息网北京镜像站的管理工作;6、负责北京市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及其专家委员会的日常工作;7、负责北京实验动物信息平台的建设、维护与管理工作;8、根据实验动物科学发展要求,向市科委和科技部提出实验动物工作建议,承担或参加市科委、科技部实验动物研究项目;9、开展学术交流,促进行业自律,加强国际合作;10、积极组织并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其他任务。3生物危害分级危害等级Ⅰ(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导致健康工作者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危害等级Ⅱ(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能引起人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原体。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危害等级Ⅲ(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或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触而在个体间传播,或能使用抗生素、抗寄生虫药治疗的病原体。危害等级Ⅳ(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能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愈,容易直接、间接或因偶然接触在人与人、动物与人或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病原体。4实验动物福利与资源多样性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并非新鲜事物,但真正引起实验动物科学家的重视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实验动物作为人类的替身,承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甚至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出生命。从伦理学的角度看,它们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照顾和感谢;从科学的角度看,善待动物与其说是人道主义,还不如说是我们科学实验的需要。动物实验中不恰当的处理,小到抓取动物,大到绳索捆绑、电击,都可能给动物以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导致实验结果不可靠。所以,实验动物生命的全过程都应当得到良好的照顾,保持实验动物稳定的心理、生理状态,使科学实验得到理想的结果。3R研究,即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减少)和Refinement(优化),是实验动物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在实验动物替代方面,利用离体培养的器官、组织和细胞代替整体动物,在单克隆抗体产生、病毒疫苗制备、效力和安全试验、细胞膜研究等项目中已广泛使用。还有用低等动物代替高等动物,用物理、化学和信息技术方法代替动物实验,这些替代方法的研究和应用,都减少了实验动物用量。在减少动物用量方面的措施还有:合并使用动物,如利用死亡的动物进行外科手术实验,利用病理解剖实验摘取动物的器官等;改进统计学设计,以少量动物获得大量统计学资料;使用高质量的实验动物,同样可以起到以质量代替数量的作用等。在动物实验的优化方面,通过改良仪器设备,减少动物的痛苦;改善实验室条件,减少对动物的刺激,避免应激反应;优化实验方法,尽量减少实验动物用量。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目前已经实验动物化的小鼠、大鼠、兔、豚鼠、地鼠、犬、猪、猴、鸡、鱼等动物,还表现为不断开展野生动物驯化和自发突变动物模型建立,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创建的基因敲除动物模型、化学诱变疾病动物模型等。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多样性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材料和手段,但由于目前尚未大规模使用,可能会使某些已经建立的动物模型由于难以维持而消失。因此,实验动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当提到议事日程,国家实验动物种子中心和种源基地将扮演重要的角色。实验动物种质资源要保护,也要合理开发利用,不断增加其多样性。作为实验动物科学工作者,应当树立科学的伦理观,为了科学实验的准确、可靠,我们应当主动考虑实验动物福利与伦理问题。3R研究可以提供许多减少动物用量的方法,但毕竟不能真实、全面反映整体的情况,我们提倡科学地使用实验动物代替人类自己进行实验,因为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理想的研究途径。5实验动物常见的人兽共患病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人兽共患性烈性传染病。在野外主要是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对实验动物来讲,主要感染大鼠。受感染的大鼠可向外界排毒,污染环境,从而危及动物饲养管理和动物实验人员的健康。临床症状:大鼠感染后不表现临床症状,也不发生死亡。但多数动物可发生病毒血症,终生排毒。病理变化:大鼠无可见的病理改变。人工感染乳小鼠和地鼠,可见广泛性充血、出血、变性、坏死。其中以肺、肾为最重。诊断: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包括有ELISA、IFA和玻片免疫酶法。也可采用动物或传代细胞等方法分离病毒。预防与控制:采取有效的灭鼠措施,加强饲养管理和定期的检测,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弓形虫病本病是由属孢子纲的弓形虫病引起的,能够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染的重要人兽共患病。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犬和猴为中间宿主,猫为终末宿主。弓形虫在终末宿主的肠上皮细胞内完成有性生殖随粪便排出卵囊,在体外完成孢子化过程成为侵袭性卵囊,中间宿主动物吞食侵袭性卵囊后,在其体内进行无性生殖,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吸血昆虫也是本病的传播者。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大鼠、小鼠和地鼠基本不呈现临床症状。但组织切片上可见灶性脑炎。豚鼠主要表现肝、脾肿大,幼龄鼠可出现角弓反张,排粪、排尿紊乱。猫急性发病时出现体温升高、嗜睡、呼吸困难,有时出现呕吐和腹泻;慢性病例主要表现消瘦与贫血有时出现神经症状,孕猫也可发生流产和死胎。犬发病症状类似猫,有时还出现运动失调,严重者后肢麻痹,妊娠早期发生流产。猴发生脑炎时表现转圈、抱头,共济失调以及惊厥。病理变化:腹腔积有腹水,肠道、肠系膜淋巴结、肾上腺及实质器官有灰白色坏死结节或肿胀、出血。诊断:①采用血清学方法(ELISA、间接血凝等)检测特异性抗体。②取感染组织作涂片检查,发现虫体即可诊断。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猫类对饲料、饮水的污染。淘汰动物应进行焚烧处理,严防被猫吞食。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本病是由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引起的以神经系统异常为特征的人兽共患传染病。带毒小鼠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唾液、鼻分泌物、粪便和尿液排出,经子宫可垂直传播。吸血昆虫可在实验动物间机械传播。豚鼠可通过气溶胶发生感染。来自带毒动物的传代肿瘤等生物样品,也会造成动物群之间的病毒传播。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或人工接种的小鼠,可因年龄、品系、感染途径以及毒株的不同,表现出三种病型。①脑型:经脑接种的成年鼠,在抓起尾巴倒提时,头部震颤,后肢出现强制性伸张。②内脏型:表现弓背、嗜睡、结膜发炎等症状。部分小鼠有腹水。③迟发型:患鼠弓背,体重减轻,生长缓慢,产子减少,腹水、有蛋白尿。6幼龄的地鼠和豚鼠较为敏感,时而昏睡,行动迟缓或呆立,步态不稳,有时可见后肢麻痹。自然感染的成年豚鼠只呈现隐性感染,临床上基本不出现可见的症状。病理变化:胸腹腔有浆液性渗出液,肝脏脂肪变性和脾肿大。肺出血、水肿、灶性实变。诊断:取脑、肝或脾制成悬液经脑腔接种,发生明显脑神经症状,多在4-6天发病死亡,并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抗体检测方法包括ELISA、IFA法等。预防与控制:野鼠常携带有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病毒,因此,防止野鼠进入动物室是控制实验小鼠免受感染的重要措施。发现患病动物立即淘汰。由于该病毒可经胎盘传播,在剖腹净化鼠群时应注意选择不携带病毒的母鼠。沙门菌病沙门菌(salmonellaspp)是1880年Eberth首先发现。至今已发现沙门氏菌属的细菌有2000多种血清型。我国发现200个血清型,是一类重要的人兽共患疾病病原体。1998年4月四川某县农村在请客吃饭时发生大批就餐人员沙门菌中毒事件,因抢救及时没有人员死亡。对实验动物威胁较大的是鼠伤寒和肠炎菌。在动物中可交叉感染,或同时感染两种沙门菌。实验动物的沙门菌病主要发生于小鼠和豚鼠,是由鼠伤寒沙门菌和肠炎沙门菌引起的以肠炎、败血症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该菌经消化道或结膜感染。幼龄动物较成年动物更为敏感。野鼠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临床症状:急性感染常无可见症状而突然死亡。亚急性或慢性感染,可见背毛蓬乱,消瘦、腹泻,有的豚鼠出现结膜炎、孕鼠发生流产。病理变化:肝、脾肿大,有白色或黄色栗粒大状坏死灶,肠道扩张,粘膜充血或出血,肠腔内有少量淡红色液体;有的肺脏出现实变区。急性死亡豚鼠仅脾脏肿大、出血,其它器官无肉眼可见病变。诊断:取肠内容物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预防与控制:加强饲养管理,防止野鼠侵入动物时。对发病动物应立即淘汰,以免引起人感染。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犬引起的以极度兴奋、狂燥不安、流涎、攻击人兽为特征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病。病毒通过患病犬或带毒犬的咬伤而传给正常动物或人。也可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及损伤皮肤、粘膜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流行季节。临床症状:狂暴型:极度兴奋,攻击性强,下额麻痹下垂、流涎,行走不稳,终因全身衰竭和呼吸肌麻痹而死亡。麻痹型:喉头、下额、后肢麻痹,流言,吞咽困难,最终全身麻痹而死亡。猫多为狂暴型,行为异常,无目的狂奔,攻击人、物。猴多表现为麻痹型。病理变化:体况消瘦,脱水,眼球下陷。口腔粘膜、胃肠粘膜充血、糜烂,胃内空虚或有异物。脑膜或脑实质中可见充血或出血。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结合咬伤病史,可做出初步诊断。检测血清抗体是作出诊断和评价动物免疫状态的重要手段和指标。常用的方法有ELISA、IFA法等。预防与控制:①定期进行疫苗的接种注射,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人被犬或其它动物咬伤后也应立即接种疫苗。②发现病犬应立即处死,并向有关部门报告,以免疫情7扩散。猴B病毒感染由猴B病毒(simianBvirusInfections)又称疱疹病毒引起的人和猴共患的一种传染病。猴是B病毒的自然宿主,感染率可达10~60%。多数情况下呈良性经过,仅在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溃疡,之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呼吸道和/或泌尿生殖器官附近的神经节,也可长期潜伏在组织器官内,产生B病毒抗体。人类感染主要表现脑脊髓炎症状,多数病人发生死亡。人类B病毒感染与猴的临床表现截然不同,主要表现为上行性脊髓炎或脑脊髓炎。潜伏期2~3d或数周。病初被咬局部疼痛、发红、肿胀,出现疱疹,有渗出物。随后出现脑炎等全身症状,最终麻痹而死。临床症状:患病猴的舌面、口粘膜、唇部出现许多小疱疹,很快破裂形成溃疡。有时可见结膜炎。一般无全身症状。人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行性脊髓炎,病初被咬局部肿痛,出现疱疹,随后出现脑炎等全身症状,最终麻痹而死,幸存者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病理变化:在舌、唇部和口腔粘膜与皮肤交界的唇缘有小疱疹及其所形成的溃疡,溃疡表面有纤维素性坏死性结痂的形成。痂皮呈褐色,与周围组织分解明显。诊断:由于B病毒对人致病性很强,有关B病毒的研究与诊断工作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