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建设史思考题(未删减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讲中国城市的产生与夏商周时期的城市思考题:1、城与廓的概念▲●《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中都提到:“三里之城,七里之廓”。《管子•度地篇》:“内为之城,外为之廓”。传说在夏代,“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从以上的记载中,可见城与廓是有区别的,廓比城大,或城在廓内,城廓均是防御性的。这时已有阶级分化,奴隶主贵族居城内,一般人民居城外廓内2、城与市的概念▲●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3、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建设制度出现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附图说明)。▲●春秋时代齐国人记录手工技术的官书《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以井田为原型的城市规划)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1,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2,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3,棋盘式道路,具有方位感——方格网的规划方法。4,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意义《周礼·考工记》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4、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意思。▲●译:匠人营造的王城(都城),呈方形,每边长九里,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的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每街宽都可容九辆车子并行;(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祭坛,前临外廷,后面是商业市场(宫市);市场与外廷的面积各占地一百亩(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5、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6.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特点和思想变革(1)城市数量激增,分布地域扩大。春秋共有城邑1000多个,城市规模较大、功能较齐全的有近百座。战国时期则达100多座。地理分布更加广泛,范围广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楚都郢(湖北江陵)、吴(苏州)、越会稽(绍兴)、巴(重庆)、成都、齐临淄、鲁曲阜、燕蓟、赵邯郸(2)城市规模扩大,人口盈实。奴隶社会时期虽然有郑州商城、安阳殷墟等较大规模城市,但只是个别现象,且主要指用地规模,城内还有不少农田空地。本期城市人口规模急速增长,战国七雄都城人口都达万户以上,用地规模一般都达10平方公里以上(临淄最大,7万户,12.5平方公里)(3)工商业发达,城市经济职能有所增强。著名工商业城市不下二三十个:陶(山东定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史记》齐即墨-山东平度、魏大梁-开封、楚郢都-湖北江陵、越吴-苏州(4)“城”之性质的演变--真正意义上城市的形成“宫市”的演变,市从宫分离出来筑城以卫君”(夏,奴隶社会)--“城,以盛民也”《说文》(汉)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城市价值观的升华,从狭隘的保卫角度转进到经济上广阔的进取角度。城市类型的丰富,城市网络的新局面7.《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及其意义▲●(1)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很重视城市与农村的配合关系,认为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显然这种从经济观点立论的思想与旧宗法分封显然不同。(2)提出城池选址的原则选择城址应注意的地理条件,强调了城市的供水、排水、防洪。(3)提倡“因天材、就地利”的因地制宜思想,打破了《周礼·考工记》提倡的礼制等级思想单一模式的束缚,成为与之并驾齐驱的两种规划思想体系。城市布局要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地形地势,形态不必方正,道路不必横平竖直。(4)创立了较全面的古代城市功能分区的制度。(5)认为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应协调起来,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6)城郭之制《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的重要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中国古代城市单一的礼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准则,影响极为深远。8.淹城的平面布局特点江苏省常州市南,是西周淹国都城。三重城墙,分王城、内城、外城。王城呈方形,周长约0.5公里;内城为不规则圆形,长约1.5公里;外城也是不规则的圆形,周长约2.5公里。另外还有一道外城廓,周长约3.5公里。城墙均用土筑,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旱路城门,且三个城门不开在一个方向上。内城地势高,中间有块高地,可能是王城宫室遗址。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内、外城的护城河水面宽广。在外城西部有并列的三个土墩。城外附近土墩很多,皆为不同时期的古墓葬群。现在地面上还基本上保存着该城遗址。9.秦汉时期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发展和特点(1)确定封建社会城市建设体制--郡县制。周营国制度都邑制度(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反映奴隶社会宗法分封政体秦郡县制(国都-郡-县,县下设乡、亭、里)分级明确,组织严密,一直为后世所继承,尽管地方行政建制常有调整,但基本精神并无差异。行政中心城市得到较大发展:秦郡40多个--汉郡103个秦县400多个--汉县1587个我国现有县2200多个,汉时人口5900多万人,设县之多,并且很多被保留下来,可见其深远影响。(2)城市的分布地域大为扩展南方、北方地区也开始广泛分布城市:南方:秦闽中郡冶(福州)、南海郡番禺(广州)、桂林郡桂林(广西桂平)、象郡临尘(广西崇左)北方:九原郡九原(内蒙古包头)、辽东郡襄平(辽宁辽阳)还有陇西郡狄道(甘肃临洮)、蜀郡成都(3)众多的商业城市兴起,并以商业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城市经济区域。(4)对外贸易的发达,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陆上丝绸之路”: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海上丝绸之路”:广东番禺(广州)、徐闻、广西合浦、龙编(5)城市住宅开始按闾里制修建,都城实行多宫制并占据城市很大空间。10.西汉时期形成了哪些城市经济区?并阐明各经济区包括的范围及它们主要中心城市名称。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又称“关东”,即函谷关以东地区、洛阳,临淄,宛(南阳)山西太行山以西地区,又称“关中”,即函谷关之中。成都,长安江南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吴,番禺龙门碣石以北赵之北部,燕及中山之全境邯郸11.西汉时期城市经济区的形成有何重大意义?▲城市经济区分区格局的产生,不仅有利于繁荣区域经济,并充分发挥各地区经济优势,以资互补,同时更为增强城际之间经济上的横向联系和加速城市化进程,都起到了积极的催化作用。从此城市规划已突破了旧的以政治概念为本的城邦国野规划观念的束缚,向以经济概念为本的城市区域规划新途径迈进,这一转变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观念的质的飞跃,也是秦汉时期城市规划的重大成就之一。12.西汉长安城的修建过程和城市规划特点▲汉长安建设的三个阶段:(1)汉武帝时,先将秦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后在长乐宫西面建未央宫,又在两宫之间建武库。(2)汉惠帝时筑长安城墙,建东市、西市。(3)汉武帝时,在长乐宫的北面建明光宫,在未央宫的北面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建规模宏大的建章宫。汉长安城市规划特点1)基于长安城市区域宏观规划和秦人建设基础的影响,汉长安总体采取“前朝后市”的规划布局。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九市,并不尽在城中,有一部分散处在城的外围地带,横门大道两侧,一直延伸到渭桥以北。3)规划分区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宫殿占据了城市的很大空间,1/2以上:政治性功能分区比例过高的反常现象说明规划意图是立足于长安城市区域的宏观规划来考虑的,因而城市本体的规划境界自不为城垣所约束,就城论城。4)“闾里”制:宣平门以北,160个闾里。闾里与宫城相参。5)道路网规划“一道三涂”:各条干道均宽45米左右,每条干道分为三条平行道,用宽约0.9米的排水沟分格。中间“驰道”宽约20米,两侧道宽12米。深度思考:简述《周礼•考工记》和《管子》中城市规划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在对两种规划思想理念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指出哪些方面对当今城市规划设计仍有意义?▲●13.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要求能绘制出平面)▲曹魏邺城虽只是王城,不是全国性的都城,但它继往开来,在城市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在古代城市的规划中有重要的影响:1、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一方面是继承了古代城与廓的区分,也直按继承了汉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点是,区分更明确,不象汉长安与洛阳宫城与坊里相参,或为坊里所包围,这也反映了阶级的对立及当时等级的森严,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2、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整个城市的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如唐长安等城。3、宫城由多宫变成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课本图5-2-1)中轴线纵贯全城。以上说明儒家的礼制思想从邺城始在城市建设中的强化和应用。4、按各功能分区的实际要求,合理调整城市用地的分配。14.隋唐长安城的布局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要求能绘制出平面)▲●平地新建的都城,在规划布局上总结了过去优良的传统,按照一定意图去建造,成为我国严整布局的都城典型。中轴对称的布局,宫城居中、对称严谨,突出了宫殿的位置。道路网两次“T”字相交,突出建筑物皇城之制城内无居住区道路系统方格道路网道路的宽度并没有从经常的交通量出发。坊109个坊坊面积之大,空前绝后便于统治管理坊:并不意味等同于传统居住的“里”其含义乃城市规划用地单位。里坊制市肆东西两市:两市各有220个行业邸——储藏货物并寄寓商旅之处铺——手工作坊肆——商业摊点行——同样性质店铺集中在一起称行(唐代已有行会组织)东市集中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业,西市相当于一个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商业需要集中成市,说明商业已较“日中为市”的时代发达,但这么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水系与绿化、园林建设水系:饮用,运输,园林绿化:行道树:槐树、榆树和柳树园林:城北的禁苑、城东南的曲江池、城东的华清宫和城南的樊川大宅地与寺庙绿化。长安城市的规划思想和缺点隋唐长安城的规划,乃是继承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传统,由于完全是新建的,这种传统的布局方式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且有所发展。平面方正、每面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是《周礼考工记》上所列的王城制度。它的这种方正宏大、宫城居中、对称严谨、分区明确、坊里匀称的规划格局,把我国传统城市的空间结构推到十分典型的阶段,不仅影响到当时国内其它城市的建设格局,对当时的日本、朝鲜等都城的建设也发生了很大影响。但也存在一些缺点:规划面积太大,超过实际需要。道路宽度、坊里面积也大的惊人。15.三国至隋唐时代的城市建设特点•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严谨对称的空间布局形态。•宫城由多宫制演变成单一的宫城,并且位置北移居中,形成由宫城、皇城、外郭城组成的三重环套结构形态,•道路网规整、市坊、里坊整齐划一。•市场位置“前市”•隋唐严格管理居住制度发展到极点,形成“里坊制”。深度思考: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16.中国“镇”的发展过程宋代兴起了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宋代随着农业和农村副业的发展,在一些交通要道常出现流转商品的定期集市,称为“草市”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