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月亮始终受到文人的青睐,一缕月光勾起了文人对亲人的思念,一弯新月更能引起文人的伤情与诗情,每每提起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一生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百折不回。其作品风格多样,尤以豪放、旷达见长。文学常识小卡片——苏轼朝代:.字:.号:.籍贯:.主要成就:北宋子瞻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代表词人……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词----苏辛:(豪放派)苏轼辛弃疾诗----苏黄:苏轼黄庭坚书画----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才华横溢的苏轼写作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因为没有俸薪,靠朋友的帮助,弄到一块地,自己耕种。他还在东边山坡上盖了间屋,给自己起别号东坡居士。《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此。苏轼仕途坎坷,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文,抒发他的心情。解()衣藻荇()遂()至未寝()相与()jiěxìngsuìqǐnyǔ注音互批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朗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学课文一:疏通文意六要素?表达方式?《记承天寺夜游》时间:承天寺(黄州)初冬之夜地点:人物:苏东坡、张怀民情节:好友赏月记承天寺夜游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自学课文一:疏通文意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检测一:字词门高兴想到于是睡觉一起庭院里水澄澈透明只清闲的人(1)庭下如积水空明(2)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检测一:译句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2、为何独寻张怀民一起赏月?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月色?这月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4、“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请找出表达诗人情感的语句。5、什么是闲人?作者为何自称闲人?6、本文写深夜赏月,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自学课文二:理解内容1、作者为什么会在初冬的夜晚走出户外?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为何独寻张怀民一起赏月?张怀民:当时也贬官在黃州,初寓居承天寺,他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两人都被贬谪,但都不把这失意放在心上,惺惺相惜,志同道合,都爱“以山水怡情”,心胸坦然,处逆境而不悲戚。点拨:理解内容3、文中哪些句子描写月色?这月景有什么特点?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描绘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景特点:月色如水,皎洁、空灵。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4、“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深夜赏月,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欢欣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知音稀少的遗憾和感叹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什么是闲人?作者为何自称闲人?背景回顾:元丰二年,苏轼被诬在诗文中讽刺新法而下狱,这就是“乌台诗案”。出狱后,他以犯人身份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不得签署公事,又不得擅自离开安置所,无薪俸,于是他在城外东坡租50亩荒地开荒种地,种黄桑,盖草堂,养活家小。有诗曰:“自笑平生为口忙”。这段城东坡地耕田的经历还使得他有了一个伴随一生的雅号:“东坡居士”。在黄州的苏轼,就成为“闲人”苏东坡。你认为“闲人”是怎样一种人?不是。“闲人”,即清闲的人.既指有闲情雅趣的人,又指不被朝廷重用,郁郁不得志的人。“闲人”是不是指无所事事的人?从这“闲”字背后你又读出了怎样一个苏东坡?6、“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深夜赏月,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作者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失意后的旷达洒脱都包含其中。从苏轼的传世名句中,你看懂了一个怎样的“闲人”人生?读懂了一颗怎样淡定而不屈的心灵?请你用下面的句式说说你对苏轼的认识:读你的———————————(诗句或散文名句),我发现你是一个—————————————的人,我懂得了—————————————————————。小结: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至黄州,人生失意,心境落寞,但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寄情山水来消解内心的苦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豁达、洒脱、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备课参考资料“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敢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他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法国《世界报》27被贬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河山。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被贬密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被贬黄州: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长江绕郭知鱼肥,好竹连山觉笋香。被贬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被贬琼州:垂天雌霓云端下,快意雄风海上来。我的启迪面对承天寺这轮空明的月亮,面对这样的苏轼,你想和他说点什么?请你任用一组关联词对苏轼说一句话。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如果…那么…苏轼之所以成为名垂千古,家喻户晓的人物,不仅在于他的政绩,散文、诗歌,更在于他的豁达、洒脱的人生观,留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用闲适的心情去发现生活的美,创造诗意的人生。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作业:1.背诵默写《记承天寺夜游》;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guān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美,从平凡中来在古今中外的众多文学家里,苏轼是那么与众不同的一个。再苦涩的遭遇,再难言的酸辛,再激愤的心境……在他这里,都能奇妙地变做美的化身,以最美的姿态永远留于青史之中。哪怕是最平淡无味的地方,在内心芬芳的他那儿,都有风景。《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这样一篇“妙手偶得之”的佳作。区区84个字,有情节,有悬念,有美景,有情思……个中滋味,颇有深意。一、记叙凝练含蓄,余味无穷。这是随笔性质的一篇小文,语言极其简洁,以极少的文字包含了极多的内容,看似随事记录,却达到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的境界。寥寥数语,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承天寺。人物:“我”与张怀民。事件:夜游承天寺。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经过: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看到美丽月色,抒发心中感慨。记叙的六要素聚集了其中的五个。总共才84个字的文章,又如何不显得枯燥呢?因为他在凝练之余,味道十足。你看,已经是农历的十月了,初冬夜已寒,寒夜孤单,只得“解衣欲睡”了。孰料有不速之客不期而至——月色。作者大喜过望,“欣然起行”。片言只语之间,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已在笔端。如此良宵,“独乐乐”怎么可以呢?一个“念”便从欣喜进入了沉吟不语中。种种复杂的情思尽在一念之间了。思有所得,自然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寻”字有万种风情:那急欲找到的迫切,那非他莫属的笃定,……等到到了寺中后,居然是心有灵犀——“怀民亦未寝”。所谓知交,莫过于此。于是,从容漫步在月色之下,好美!全文至此,才47字。不仅记叙得眉目清秀,而且是跌宕起伏,句句韵味无穷,字字翻江倒海。二、描写信手得来,如诗如画。夜游所见,乃是全篇之精华所在。但依然是惜墨如金——“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就三小句话,无甚出奇,又用了一个用俗了的比喻“月色如水”。就这么信笔拈来,如何化腐朽为神奇的?他只是就看到的写:庭院里上上下下,自上而下,都充满了透明清澈的水,那个不起眼的“如”字提醒我们——只是好象。而水中呢?水藻、荇菜参差错落,互相交错,清影婆娑。寺庙之中怎么会有水草一类的东西?最后一句揭谜:盖竹柏影也。他是利用人们的错觉,将错就错,先声夺人,层层隐喻,在你意乱情迷时,方“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那积水是那一泻千里的月色,水草是那院中的竹柏在月光下的影子。一个宁静淡雅的境界跃然而出,冷月清光被描摹到了极处,诗画合一,慧心独具。三、抒情不着痕迹,遐思悠长。在写就这篇千古名作时,苏轼实际上过着流放似的生活,境遇困苦无比,可谓“门前冷落鞍马稀”。对这样一位有才华有抱负的人中之杰而言,无疑处于一种重创里。但是他是这样面对命运的打击的呢?84个字里,没有悲伤,没有抱怨,没有一蹶不振……只有美!月色入户,便“欣然”,他是那么容易快乐;处境悲戚,“无与乐者”,也不过是短短一“念”,想到志同道合的怀民,即摆脱了沉思考虑的片刻失落;兴之所至,寻找怀民,悠然漫步……寻常的月光,寻常的竹柏,在他眼中,美若仙境。假若单单至此结束,也是一美文。加上“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就更宕开了一笔。一个连寻常事物都能挖掘出深邃美质的人,还能有什么不能够面对的?轻轻一声感慨,个中滋味谁解?如此美丽,除了我等,谁人得看的自豪;身闲心不闲的落寞;痛苦中的豁达……凡此种种,尽在读者的阅读世界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