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生理心理学的现状:由于个性是最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之一,至今尚未形成一个有成效的研究领域。苏联巴甫洛夫学派较早地开拓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工作,英国的艾森克引用了巴甫洛夫学说的某些概念,又加进许多病理心理学的概念,提出了他自己的人格理论。相对于人格的其它方面而言,目前对智能的生理基础研究较为深入。主要内容:个性与气质的经典假说艾森克人格理论与变态人格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智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第一节个性与气质的经典假说与理论一、希波克拉特的个性与气质假说公元前5世纪,古代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特首先提出了气质的概念。他设想人的体液分为:血液--生于心--多血质粘液--生于脑--粘液质黄胆汁--生于肝--胆汁质黑胆汁--生于胃--抑郁质尽管这一假说始终未能得到精确的自然科学证据的支持,但它对气质类型特点的概括来自生活的观察,是有现实依据的,一直沿用至今。二、巴甫洛夫的个性与气质假说(一)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及其实验指标:(1)强度:兴奋性:给与0.3-0.8g咖啡因是否破坏已形成的条件反射;抑制的强度:分化抑制的强度;溴化钠建立阳性条件反射和形成分化抑制的速度(2)均衡性:对强度进行测量时即知(3)灵活性:条件反射改造的方法,即将已建立好的阳性条件反射的信号及其分化相之间的信号意义加以改造时,个体完成改造任务的迅速程度。二、巴甫洛夫的个性与气质假说(一)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神经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神经过程的特点兴奋过程抑制过程强—强强强强弱弱均衡性不均衡均衡均衡—灵活性—大小强度(二)依据神经活动类型划分的人类气质的类型巴甫洛夫认为,对人类而言,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就是气质。将4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希波克拉特的4种气质联系起来,两者一一对应,气质分为:1、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的气质,易激动、热情、好斗,神经过程强而不均衡;2、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的气质,精力充沛、均衡稳定、神经过程强,均衡性和灵活性也高;3、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沉静稳重、神经过程强而均衡,但灵活性低;4、抑制型或弱型:相当于抑郁质,对生活缺乏乐观精神,忧虑、暗淡、神经过程较弱。(三)依据第一、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划分的人类气质类型巴甫洛夫学派还认为,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还应考虑到人类高级神经活动的特点,即以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这样,对人类气质而言,除以神经过程的3个特性为基础,还有第二信号系统与第一信号系统(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现实的信号)之间的关系作为另一重要基础。将气质分为:1、思想型:第二信号系统优于第一信号系统者;2、艺术型:第一信号系统优于第二信号系统者;3、中间型:两个信号系统均等者。每种类型的人中,均存在着上述4种气质。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与变态人格一、艾森克人格理论的生理基础认为遗传因素造成的人们大脑生理特性差异是人格差异的重要基础。(1)皮层兴奋性水平是内-外向人格纬度的生理基础。低,内向型人格;高,外向型人格。(2)条件反射能力也是个性差异的生理基础。条件反射能力强者多为内向型人格;弱者多为外向型人格。(3)驱力或情绪性:制约与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平衡。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优势者的个性特征具有神经质的特点(焦虑、过敏、易激动),从而促使个体有较多的行为反应,因此,这也与内外向人格维度有关。二、变态人格及其生物遗传学基础定义:变态人格是一种介于正常人和精神病人之间的人格类型。是由于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作用下自幼形成的人格障碍,是一种持久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使自己和社会蒙受损失。分类:偏执型、情感型、分裂型、暴发型、强迫型、癔症型、悖德型和未定型等8种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病因:生物-医学方面的科学事实,表明变态人格可能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的不利,从而导致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迟缓。而且终生难以弥补。人格发育不全,制约于脑的唤醒水平低下、边缘脑功能低下和外周自主神经系统的机能不足。第三节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一、何谓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E-S理论即由男、女两性脑解剖学和脑生理学的差异而引起“移情-系统性”维度上的人格差异。认为男女两性的人格差异,主要体现在E-S维度上,女性有较强移情性,处于E-S维度的E端,男性系统性比较强,处于E-S维度的S端。二、两性人格差异的E-S理论的科学根据利用磁共振成像的方法进行两方面的实验。其中一个实验证明男女性确实在这个维度上存在差异。让一对情侣,其中一方受到一个刺激另一方观察,同时记录两个人的脑功能成像。会发现,当男人受到刺激,女人在旁边观察时其脑成像和男人的脑成像一样。在相反地,男人移情的特性不如女性突出。另外一个实验通过磁共振成像发现两性的大脑白质有性别差异。女性的大脑皮层的深部白质,即远距离的神经纤维比男人发达。这就说明大脑皮层的广泛联系密切,这是女人能够对周围环境敏感,而且有共鸣的特性的脑生理基础。另外也发现,女性脑执行语言作业中是两半球双侧激活,证明凉脑叶间有长距离的功能联系。第四节智能的神经生物学基础一、智力与技能的生理基础(一)智力的生理基础智力包括知觉、计算、学习、记忆、判断、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认知能力。80年代以来,在心理学中出现了智力结构的新概念,将智力分为:1、晶态智力是人们知识和经验的结晶产物。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提炼和积累而毕生发展的智力,其脑结构基础是言语功能区和概念形成与存贮的大脑结构。因此,额、颞叶的言语思维调节区在个体生活经历中通过学习过程而形成的机能联系是晶态智力的脑基础。一、智力与技能的生理基础(一)智力的生理基础2、液态智力是指空间关系和形象思维在视、听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智力。它制约于各种感觉系统、运动系统和边缘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根据言语思维的脑机制不难理解,左半球是言语思维的优势半球,必然在晶态智力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右半球是形象思维或空间关系认知的优势半球,所以在液态智力中发挥主要作用。一、智力与技能的生理基础(二)技巧与能力的形成不仅依赖脑内神经动力特性,还制约于肌肉装置、有关脏器的功能特性。技巧与技能的形成,是以小脑为基本中枢的经典条件反射机制,边缘系统参与的情绪性快速学习机制,以及习惯性联想学习机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二、智能障碍及其脑机制(一)类型经过智力测验,智商低于70者可视为智能障碍。智能障碍可分为两类:1、精神发育迟滞为儿童智能发育障碍,他们从未曾达到过正常人的智力水平;2、脑器质性痴呆多指成年后由脑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智能衰退。(二)病因1、儿童精神发育迟滞病因(1)先天遗传因素: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和基因—酶缺陷;(2)妊娠期或围产感染性疾病如化学药物中毒、高强度X射线等物理因素的伤害、严重营养不良等(3)出生后感染疾病或头部外伤2、老年退行性痴呆及其病因包括常见的两种疾病:阿尔采莫氏(Alzheimer’s)病和匹克氏(Pick)病。这两种病都是脑退行性变化的结果。脑退行性变化:脑细胞内逐渐出现蛋白质淀粉样变性,以致形成许多斑块,称为神经炎性斑块;神经元纤维逐渐弯曲缠结,是判断退行性变化的两个重要病理学基础。此外,脑萎缩、沟裂增宽等是一般老年过程的共同变化,并不是此病的突出特征。80年代以来,利用分子生物学的遗传基因分析技术,对病人脑细胞内神经炎斑块作了细致分析,从淀粉样的变性蛋白质中,分离出称为A4的多肽分子,它由42—43个氨基酸残基组成。阿尔采莫氏病人的第21对染色体与正常人的二倍体不同,而是三倍体。染色体的异常使DNA信息向mRNA转录时,缺少一种合成抑制性蛋白酶的密码,因而造成APP695比正常人增多2—3倍。在这种脑代谢异常的背景上,又有不良的年老因素,就会引起APP695变构脱落出大量A4多肽,导致脑细胞内蛋白质淀粉样变性和神经元纤维缠结。苯丙酮尿症苯丙酮尿症是先天代谢性疾病的一种,由于染色体基因突变导致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缺陷从而引起苯丙氨酸(PA)代谢障碍所致,使得苯丙氨酸不能转变成为酪氨酸,导致苯丙氨酸及其酮酸蓄积并从尿中大量排出。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神经系统异常体征不多见,可有脑小畸形,肌张力增高,步态异常,腱反射亢进,手部细微震颤,肢体重复动作等。临床主要表现为智能低下,惊厥发作和色素减少。本病属常染色体隐形遗传。其发病率随种族而异,美国约为1/14000,日本1/60000,我国1/16500。由于黑色素缺乏,患儿常表现为头发黄、皮肤和虹膜色浅。患儿尿液中常有令人不快的鼠尿味。同时,患儿易合并有湿疹、呕吐、腹泻等。低苯丙氨酸饮食疗法是目前治疗经典型PKU的惟一方法,治疗的目的是预防脑损伤。对于非典型苯丙酮尿症的治疗除了饮食治疗以外,还应补充多种神经介质,如BH4、多种神经介质,如BH4、多巴、5-羟色胺、叶酸等。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给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最后完全不出现。这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例如,铃声与食物多次结合应用,使狗建立了条件反射;然后,反复单独应用铃声而不给予食物(不强化),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量会逐渐减少,最后完全不能引起分泌。条件反射的消退是由于在不强化的条件下,原来引起唾液分泌的条件刺激,转化成了引起大脑皮层发生抑制的刺激。条件反射的消退并不是条件反射的丧失,而是从原先引起兴奋(有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无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前者称为阳性条件反射,后者称为阴性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