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经济学吴忠培博士、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zhpwu@163.com第4章经济空间的概念和理论本章主要教学内容: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4.2区位理论4.3区域经济学4.4空间联系模型第4章经济空间的概念和理论本章主要教学要求:掌握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概念;了解各种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代表人物;重点了解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与学派;了解各种空间联系模型的理论与应用。自学:空间联系模型的理论与应用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很多地理因素是人类无法控制的,例如气候条件、土地和矿产资源的分布、可通航的水域等,于是人类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在历史上就自然形成了,象种植业和采矿业的地理位置、水运航道的走向等,人们的运输活动只能去适应这些已有的地理分布。但许多产销地点的布局与运输条件以及运输价格之间是有相互影响的,特别是一些制造业的选点和城市布局与交通运输的关系非常密切。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经济学理论表明,即使所有地方的气候条件、土壤肥力、矿产资源及人口密度等各方面的情况都没有差别,从长期看也仍然会有地区之间的货物运输需求。人们发现,国家在公共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可以从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获得很高的回报,原因是运输条件中蕴藏着促进地区专业化和更好地发挥产业规模经济优势的良性机制。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从提高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运输条件改善和运输成本的降低可以增加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允许更大的选择性。在运输成本很高的情况下,居民一般只能接受当地可能是低效率厂商的独家供给,产品与服务没有替代品,价格和质量也是唯一的;而当运输成本有了明显下降时,远方更有实力的厂商就会参与当地市场的竞争,居民消费时在价格和质量等方面的可选择性就大得多了。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是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各组成部分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反映这种关系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内容包括:经济事物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方式和格局。经济事物在空间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特点。经济事物在空间中所表现的基本关系以及此种关系随距离的变化状况。经济空间结构的宏观分布规律与微观变化特征。经济事物的空间效应特征。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内容包括:经济事物的空间充填原理及规则。经济事物的空间行为表现。经济空间结构对物质、能量、信息的再分配问题。经济事物的空间特征与时间要素的耦合。经济空间结构的优化及区位选择的价值。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有一部分学者比较多地用生产力布局来说明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因为他们认为经济活动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活动,生产力布局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经济空间结构。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指的是生产的具体空间位置、形式、规模、部门结构与地域组织。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主要包括:生产力布局的条件和因素:自然条件(如地质地形、气候、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动力、市场、交通条件、教育水平、政策环境等)、技术条件(如生产工具与运输技术、工艺流程、原料及能源的综合利用等)。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主要包括:各生产部门的布局特点、部门结构及地域组合规律:各部门、行业布局的具体特点与要求,制约布局的主要因素、各部门之间和各内部各行业的比例关系,各部门的最佳地域组合形式。4.1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生产力布局主要包括:生产的地域分布规律与地域组织:生产力分布的空间特征(布局集中或分散)、生产力的地域结构、产业密集带的形成、生产地域体系的等级与类型等。4.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及空间相互关系的学说。4.2区位理论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古典区位理论:主要指杜能于1875年创立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于1909年创立的工业区位论。其共同特点都是立足于单一的农场或工厂,着眼于成本特别是运费最省。4.2区位理论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改进的区位理论:主要指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经过改进的各种经济区位理论,有市场边界区位理论、综合区位理论、中心地理论、相互作用理论、分界点理论等。特点是从立足于单一的企业转变为立足于城市,从着眼于成本,运费最省发展为追求市场的扩大。4.2区位理论区位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现代区位理论(区域经济学):主要指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以区域经济研究为特征的区位理论。一、概述(基本概念)经济活动区位区位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1.要素投入(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2.市场(市场规模市场战略市场特性)3.区域环境(产业环境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环境因素可进入性因素)4.交通(运费航空运输)经济活动区位与区位论三、杜能农业区位论1.理论前提2.形成机制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4.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5.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局限性四、韦伯工业区位论1.区位因子体系2.理论前提与构建步骤3.运费指向论原材料指数区位三角形与区位多边形综合等费用线4.劳动费指向论5.集聚指向论6.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7.韦伯工业区位论的局限性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1.基本概念2.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3.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4.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5.三原则适合的条件6.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7.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局限性4.2区位理论杜能农业区位论4.2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及目的▲冯·杜能(1783—1850)德国的地理学家,区位论的奠基人,农业区位论的创建者(1)背景:▲产业革命▲农业革命——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人身得到自由4.2区位理论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及目的▲(2)目的:合理配置农业地域,使土地经营者获得最大地租回报——轮流耕作、粗放经营、集约化农业▲杜能—通过40年的实证研究,撰写《孤立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简称《孤立国》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一)理论前提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市场(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不考虑运输工具(距离)(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耕作-不考虑生产条件(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唯一商品交换中心和有限的生产地(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二)形成机制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一般地租收入公式R=PQ-CQ-KtQ=(P-C-Kt)Q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一产品相同)C——农产品的生产费(可忽略不计)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单位产品运费▲产品重量、产品体积、产品耐储存等性质有关2.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C-Kt=0下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杜能圈形成机制与圈层结构示意图(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1)距城市不同的距离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所获地租不同(2)在实践上形成了孤立国,即形成以市场为中心的同心圆种植模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四、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及评价(1)为地理学、区位学、经地学创建了一种思维方法、研究方法(2)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有较高的理论研究价值。(3)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客观经济活动中也有范例)(4)农业活动、经济活动即使自然条件一致、投入的生产要素一致,但所获得的经地租回报有一定的空间分异(5)任何活动都有相对的优势,没有绝对的优势(1)现实中不存在杜能孤立国的条件,这样杜能对其进行修正P57(2)现实中除运费、产品性质、消费市场影响农业配置外,还有其它的条件对现代不适合(许多都发生了变化)(3)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4)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5)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6)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通航河流和其它小城市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五、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修订谷价与土质对孤立国模式的影响城市蔓延与农业土地利用模式(逆杜能圈)二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阿尔弗雷德•韦伯(1869---1958)德国经济学家,近代工业区位论的创始人。主要著作1909《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1914《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和资本主义理论》,以德国鲁尔工业区为例。1.背景:产业革命----人口的城市化、工业的大量出现2.目的:解决人口问题(城市)和寻找城市人口、资本集聚的内动力,人口的移动等;城市(作为消费中心)产业的空间布局问题二、韦伯工业区位论概要(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1.区位论的指导思想(1)理想的工业区位应选择在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的点上(2)工业布局应尽量节约成本,提高利润2、区位因子及其类型(1)分析影响工业布局的主要因子(用五步进行分析)(2)对各因子进行归类,建立因子体系区域因子普通原、燃料普遍(遍在性的)(形成工业区位概貌、地方性(纯、失重性)格局的因子,多指成劳动力本因子)运费地方性费用:地租、设备、厂房等特殊:对特殊产业影响的因子位置因子:使工业集中于某一或某几个地方而不集中到其它地方的因子,主要指集聚、分散因子区位因子体系(2)结论:▲区位因子决定生产区位▲主要受三个因子的作用——运费指向、劳动力指向和集聚(分散指向)(二)运费指向论▲在不考虑其它因子的情况下,寻求运费最小点进行布局1.运费影响因素原料、燃料(产地、重量:失重性、遍在性有关)产品、加工地、产品重量市场2.运费影响区位选择的初步判读(1)原料指数法Mi=局地原料重量Wm/产品重量Wp★当Mi〉1时,工业布局于原料地当Mi〈1时,工业布局于消费地(市场)当Mi=1时,可选择任何地点(2)区位重量法区位重量=局地原料重量+产品重量/产品重量★当区位重量〉2时选择原料地布局当区位重量〈2时选择市场布局当区位重量=2时可选择任何地点进行布局(3)最小运费点原理——范力农构架——几何中心范力农构架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a)和区位多边形(b)3.综合等费用曲线▲等费用曲线:指运费相等各点的连线,以某一点(市场或原料产区)为圆心的同心圆。▲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即该点所有运费的总和)(三)劳动费指向1.注意点:(1)劳动费不是绝对工资,而是单位重量产品的工资,含劳动所创造的价值(2)假定生产区位布局于运费最小的点上,考虑劳动力费用对生产区位选择的影响2、劳动费指向的判读▲理论上(1)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工业可以搬迁)当劳动力节约额<搬迁追加的运费(不能搬迁)二者相等时可任意选择(2)用等费用曲线来判断——标准:临界等费用曲线数值=劳动力费用的节约额(3)劳动费用指数=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费。当劳动费指数越高,搬迁的可能性愈大,但产品区位重量过大,则不可能(4)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当系数>1可搬迁;当系数<1不能搬迁劳动费用最低区位的图解人口密度、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消费水平环境条件等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四)集聚(分散)指向论1.概念:(1)集聚:工业企业内部生产规模扩大,使占地面积扩大工业企业之间因相互分工协作,联合开发市场产品等布局于一起形成的企业集中现象(纯粹集聚)或因劳动力、运费、技术、资金、公共设施等布局于一起(偶然集聚)(2)分散:工业向其它地区布局的现象。通过分散使单位面积上的生产值相对增加2、原因——节约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3.集中(分散)指向(1)原理:在运费、劳动费定位的基础上考虑集聚、分散当集聚(分散)节约费用(额)>搬迁时追加的运费、劳动费之和,能搬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