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练习部分第二册参考答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参考答案第一单元 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一、分裂与统一1.C D A F2.东汉以后,九州分裂,虽有西晋短暂统一,但迅速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至隋朝,复归一统.3.隋南下灭陈,完成统一.4.编订户籍、统一币制、统一度量衡、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等.5.隋朝政权灭亡二、炀帝功与过1.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2.隋朝都城附近;南粮北运.3.D4.A5.“动机与后果”:隋炀帝发动战争的动机当是耀武域外,但从效果看,重启丝绸之路恢复了东西方的往来沟通;“主观与客观”: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观上可能存在南巡享乐的意愿,客观上却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言之成理即可)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一、英主辈出唐高祖———反“隋”建“唐” 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 武则天———建“周”代“唐” 唐玄宗———成就“开元盛世”二、治世之要1.不信任官员,事必躬亲,导致官员不敢直言,施政方针不合理.2.唯才是举,不避亲疏.3.重视百姓,善于纳谏.4.B1三、经略有方1.三省六部 科举 殿试2.政治 经济 用人制度 文化3.“开元盛世”政治: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注重文教,编修经籍用人:唯才是举ìîíïïïïïï第3课 盛唐气象一、盛世词章1.由悲至喜;科举制.2.当时长安城内存在着来自西域的女性从事商业活动的现象,可能与唐朝的对外开放政策有关.3.诗人的个人际遇(主观认识) 当时的社会风貌二、盛世光景1.A G2.B D G H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4.E F5.政治上与边疆少数民族关系稳定;经济上手工业与商业长足发展;文化上书法、绘画等艺术成就高超.(分类正确,言之成理即可)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一衣带水1.城市布局方正;皇城门都称为朱雀门;都设有东西两市;城内都有寺庙等.2.鉴真.3.当时日本政府倾慕唐文明,曾派大量遣唐使学习唐代先进文化,归国后影响了平安京的设计建造.二、沟通西域1.长安.2.丝绸之路;西汉.3.A4.玄奘西行主观上是为学习印度佛法,为佛教在中国发展做贡献,但记载他西行所到之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的«大唐西域记»,在客观上成为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5.略.2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一、由盛而衰1.D2.C3.征税户数.政府控制的人口大量减少,财赋收入骤减.二、王朝末路1.(1)✕ (2)􀳫 (3)􀳫 (4)✕2.D3.D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艺术作品中的赵匡胤1.排序:图三→图二→图一→图四.理由:从所学知识可知.2.赵匡胤称帝与加强皇权.3.控制军队的调动权;削弱相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实施轮换制,设通判;中央掌控税收等.二、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风尚1.重视文化教育.2.(1)􀳫 (2)􀳫 (3)􀳫 (4)✕3.从动机看,宋初统治者吸取唐末武将专权教训,实行重文轻武国策,并通过发展文教事业、改革科举制度等措施,促使整个社会出现崇文风尚.从后果看,该国策有利于政权稳固,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和积贫积弱的弊端.所以,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后果并不以主观动机为转移.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政权对立与文化趋同1.以中京为都城的是辽,以兴庆为都城的是西夏,以东京为都城的是北宋.2.西夏和北宋.“西夏”是相较于宋的地理方位而言的,“北宋”是相较于“南宋”而言的,都是后世史学研究者使用的名称.33.特征一:政权对立;判断依据:“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二敌”.特征二:文化趋同;判断依据:“称中国位号􀆺􀆺行中国法令”.二、“澶渊之盟”利弊之辩1.辽 (北)宋2.(1)这里的“河”指黄河,河北当指黄河以北,与今天的“河北省”是不同的概念.(2)建议增加“但北宋每年给辽大量岁币,加重人民负担,加剧了北宋财政危机”等体现历史辩证思维的文字.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一、多民族政权并立1.D2.A—党项;B—女真.3.(1)􀳫 (2)􀳫 (3)✕二、偏安一隅1.愿望:打败金,收复失地,迎回被掳走的北宋皇帝.结果: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北伐终止,宋金和议,南宋向金称臣.2.壮志未酬空悲切的情感.3.金与南宋对峙,南宋苟安求和,南宋社会弥漫着失地的悲情和对统治者的希求.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一、发达的经济1.占城稻耐旱;11世纪初,官方(宋真宗)从越南引占城稻至福建,又至江淮、两浙地区;或可作为宋代最先引入占城稻的重要证据.2.B3.①制瓷业;②造船业.4.唐长安城的商业活动主要被限定在东市和西市,北宋东京城的商业活动区域、经商时间限制被打破,商业繁华区域遍布里城和外城.5.(1)􀳫 (2)􀳫 (3)✕ (4)✕二、经济重心南移1.汉代北方户数远超南方,此后南北方户数差距逐渐缩小,至宋代南方户数大幅超过北方户数.42.北方战乱较多,人口大批南迁,南方得到开发;随着经济、政治中心逐渐南移,政府对户籍的控制能力增强.∗3.(1)直接反映了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粮食产量高,间接反映了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粮食供应的重要产地,为研究南方农业经济增长提供线索;但因为是谚语,还需要史料进一步印证.(2)直接反映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间接反映了当时南宋都城杭州的繁荣,为研究南方城市发展提供线索;但因为是文学作品,兼具艺术夸张和想象,证据价值相对较弱.(3)作为考古实物史料,具有重要价值.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陶瓷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同时为中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一、马背民族的兴起1.B2.C3.④错误.理由:建立元朝的是忽必烈.4.B二、元“行汉法”1.元世祖忽必烈;汉文化.2.褒扬.材料从胸襟、用人、治国策略、历史影响等视角全面肯定元世祖.3.图中的元大都格局方正,分内外城,建有太庙,元朝设立了枢密院、中书省等机构,与“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的记载相印证.∗4.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族建立的金等少数民族政权,都不约而同地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制度,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第11课 元朝的统治一、疆域辽阔的帝国1.北部、东北和西南(或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及西藏地区)得到拓展或巩固.2.中书省 行省 北庭都元帅府 宣政院3.在“琉球”位置标注“澎湖巡检司辖地”.5∗4.如行省制中“省”的建制沿用至今;宣政院实现了对西藏的有效管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首次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建立行政机构.(基于史实,言之成理即可)二、马可􀅰波罗的足迹1.来程:经地中海、西亚、中亚来到东方;返程:从扬州、泉州等当时著名港口出发,经东南亚、印度洋、西亚等回到欧洲.2.来华路线与返程路线分别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基本吻合.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一、«清明上河图»1.A2.北宋都城已出现广告 商业氛围浓厚3.出现夜市,商店营业延续到晚间.4.北宋都城商业贸易较为繁荣,都市生活丰富多彩.二、词曲见史1.AB;C2.有长有短,便于歌唱.3.“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李清照南渡后又遇夫死他乡.时代变迁和家庭变故影响了李清照后期词作的风格.4.B5.作为文学艺术作品,宋词元曲能表现创作者个人际遇和认识的变化,反映创作者所处社会的民众心态与世风民俗,折射出特定的时代特征等.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四大发明1.司南(指南针、指南车) 活字印刷术(印刷术) 火器(火药)2.毕昇 北宋(宋) 蔡伦 东汉(汉)3.ABC4.可从四大发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或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或从发明的唯一性等角度加以阐述,言之成理即可.6二、宋元时期的交通1.宋代以海路为主;元代海路、陆路并举.元代可至地中海北岸.2.西夏兴起阻断了宋朝通往西域的商路;南宋时航海技术进步,南方海上贸易频繁,海路交通发达.元代统治区域辽阔,陆路交通网覆盖全国,海路交通畅通.3.B4.宋元时期,中外交通路线畅通,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输往西方,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传入亚洲各国.这对欧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西方的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也传到中国.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一、皇权的强化1.开放题,依据所学知识,言之成理即可.2.D3.A4.文学艺术作品能表现创作者对历史人物、事件的主观认识;虽带有虚构想象成分,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历史时代的某些特征.二、漫漫选才路1.B2.C3.A∗4.从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至专制皇权不断强化.三、经济发展的表现需从农业、手工业(棉纺织业、制瓷业)和商业分类,具体内容依教材整理.(略)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考古发现的遐想1.刘家港2.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3.考古发现的遗骸经科学鉴定具有中国血缘,加之当地居民自称是中国人后7裔,该遗骸属中国人的结论当属可靠;文献记载郑和船队曾到达过该地区,但没有具体材料证实是否留居当地,故不能证明该考古遗骸系郑和船队留下的人员.需进一步发掘新材料,方能勾连两则材料之间的联系.二、“丹心风浪里”1.A2.东南沿海(闽浙).3.C4.官兵英勇作战;扩充防备力量;筑城墙防护;少林僧支援;官民合力围剿.5.材料二为当时人的记载,价值最高;材料三是后人据史料编撰的地方志,价值次之;材料一虽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但有艺术创作成分,价值最低.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科学技术成就“大会师”略.二、世界遗产1.长城 北京故宫2.长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发,且北方匈奴时时南下,各国为防守之需修筑长城;秦朝一统天下,将长城连接成完整的防御系统,以抵制匈奴;明代整修加筑,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北京故宫:又称“紫禁城”,历经明清两代修葺而成,建筑艺术成就高超,成为中国五百多年最高权力中心.三、四大名著1.A.«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B.«水浒传»C.«西游记»2.这三部小说虽然主题和风格各异,但都规模宏大,结构严整,情节曲折,想象丰富,语言生动,符合市民阶层的喜好.∗3.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第17课 明朝的灭亡一、内外交困的晚明社会1.土地兼并导致贫富分化严重;天灾频发造成大量流民;政府赋税沉重.2.李自成;欢迎、拥护李自成农民起义军.83.女真 努尔哈赤 清4.开放题,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二、农民起义与王朝兴替1.要求:表格须包含各种历史要素,且具有史学分类思想;分类内容简洁、准确.如:农民起义名称、时间(朝代)、主要原因、大致经过(所建政权、结果)、影响等.∗2.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如起义原因:统治腐败,赋役沉重,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社会动荡等;起义过程:起自乡间,转战各地,一呼百应,建立政权等;起义结果:大多被镇压;起义影响:沉重打击了封建王朝统治,加速了其灭亡等.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开台圣王”1.郑成功.2.材料一侧重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贡献,材料二侧重郑成功经营台湾的贡献.共识:台湾是中国领土,郑成功是抗清“忠臣”.二、定边之举1.西北至:巴勒喀什池 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 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 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2.东南:康熙帝打败郑氏军队,设置台湾府.西北:康熙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帝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西南:确立“达赖”“班禅”认定和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确立“金瓶掣签”制度.3.既是研究清朝金属工艺技术水平和文字书法艺术的直接史料,也是研究清政府对西藏管理方式以及西藏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的重要实物证据.∗4.可侧重巩固统一的手段、辽阔疆域的管理等方面,突出清朝前期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作用.(符合史实,言之成理即可)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康乾盛世1.康雍乾时期,高产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广为种植,出现多种商品化的农作物.2.D93.手工业特别是丝织业发达;店铺林立,万商云集,商业繁华.∗4.材料一中农业生产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