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发霉了》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面包发霉了》一课是安排在学生探索了食物的营养成分,经历了食物由生到熟的观察活动之后,进一步展开的一个观察活动。它将引领孩子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食物,让学生有联系地看待食物、食物的营养、食物的变化与我们的健康。在观察面包发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观察到食物变质后的情况,对发霉这一现象产生了研究兴趣,为食物自身会产生奇妙变化而兴奋不已,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索欲望,为本课的实验活动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用放大镜观察发霉现象,初步感知食物变质现象。2.面包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研究霉菌的生长所需的环境和条件。3.根据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4.课外实验观察,学生能坚持记录霉菌生长情况,得出科学的结论。5.学生经历了探究过程后,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不断的增强科学探究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根据假设,设计出面包发霉的研究方案。【教学准备】1.为学生准备:每组4块面包,4个塑料袋,发霉的面包,镊子,放大镜,滴管,牙签,实验记录单。2.教师准备:面包发霉实验课件,发霉的桔子,发霉的馒头。活动设计:活动一:观察发霉的面包,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观察现象)活动二:观察完面包上的霉菌后,根据自己的问题和假设展开讨论,选择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制定出实验方案。(设计方案)活动三:课后延伸,对霉菌生长的实验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实验验证)【教学设计】一.感知导入,揭示课题师:面包是我们喜欢吃也很熟悉的食物,当我们把吃剩的面包放置一段时间后,面包会有什么变化呢?(出示新鲜面包)生:放久了放坏了,面包上面长毛了,面包变黑发霉了…..(出示发霉的面包)师:那么,除了面包之外,还有哪些食物也会发霉变质呢?生:桔子,苹果,米饭,馒头…..(出示发霉的桔子和发霉的馒头)师:好了!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发霉这一现象好吗?生:好!师:板书课题――面包发霉了(当我们把吃剩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后,食物会发霉。发霉这一现象,学生或多或少有所感知,但很少有学生去观察研究过,把面包发霉现象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并体验到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二.对比观察,激发兴趣师:提供给学生发霉的面包进行观察。(取出面包时使用镊子)生:发现面包表面有一些黑点和绒毛。(用语言描述霉菌的样子)师:想不想看的更清楚呢?生:想!用放大镜观察吧!师:提供放大镜后,你们看清楚霉菌后,还想知道些什么呢?生:提出问题――面包上怎么会有这么多霉点呢?这些就是霉菌吗?食物上的霉菌会传染吗?长出霉点的食物就不能吃了吗?(用放大镜观察后,有利于提升他们对霉菌的认识,体验观察研究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三.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师:通过观察,你认为面包发霉与什么条件有关系呢?生:想到生物生长有关的条件,如温度,水分,营养,光照等。(板书)师:怎样证明你的假设是正确的呢?生:做实验。师:每小组根据你们的推测和观察到的信息进行分析,设计出实验方案。生:分别设计出霉菌的生长与水分的多少有关的实验,设计出霉菌的生长与温度有关的实验,设计出霉菌的生长与阳光照射有关的实验。(学生参考书上52页的实验)面包发霉的研究方案日期()研究()组,实验中我们只改变()个条件需要的材料:我们的预测:()的面包上的霉菌生长的快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我们如何改变:实验中不改变的条件:我们如何使它不变:我们的发现:我们的结论:第()组记录()师:组织小组讨论交流,修改方案后开始实验。生:1.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点霉菌。(创设相同的条件)2.第一组的学生正把滴了同样的水分的两块面包,一块用塑料袋包扎好,另一块准备放在干燥的地方。3.第二组的实验是把滴了同样多水分的两块面包,一块准备放在温度低的地方,另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师:播放面包发霉的实验课件,引导学生做好长期观察的准备。生:跟我们设计的实验差不多。师:你们知道了发霉的因素,那在生活中怎样防止食物发霉呢?生:晒干,冷冻,盐腌,密封,真空,冰镇……师:发了霉的食物还能吃吗?(提示学生看书53页)生:不能!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师:回到家做好宣传员,告诉身边的人过期食品和发霉的食物不能吃。(在实验探究活动中,学生学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识,选择值得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然后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让学生亲历研究过程,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比较能力,学习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四.课后拓展,得出结论师:由于时间关系,课后进行观察记录,注意每天观察时要写霉菌的生长情况。生:表示会坚持观察记录,得出结论。师:发实验记录表,引导学生可以自己设计。生:设计记录表。(由于面包发霉是个长期过程,所以把观察记录和结论安排到课后完成,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