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读后感《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之一,成书于1753年,是卢梭阐述政治思想最早的一部著作,该书的主要思想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一、自然人和自然状态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同类的动物都平等一样。”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他认为应该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再去探究。他花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对自然状态描述的目的是引出他对不平等的理解。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并不是生理上的平等,因为有的人天生强壮或者聪明。而卢梭所要说的不平等主要指的是“精神和政治意义上的不平等”,他们能够自给自足,也不用交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几乎是没有交往的。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需要的仅仅是生存和延续的需要,希望得到的越少,所以就越平等,对于同类既无所需求,也无伤害意图,看到同类遭受痛苦会很怜悯和同情。但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群体,开始某种交往,就产生了一种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赞美和尊重的“自爱”。卢梭说:“人们一开始相互品评,尊重的观念一在他们的心灵中形成,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被尊重的权利。”于是每个人都试图高别人一等,这是人们进入社会状态发展出的心性,也正是这种发展导致了人类一步步走向了不平等的深渊,因为既然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那么人们必然需要某种稳定的秩序,某种道德观念来分配被尊重的权利,从而进一步使不平等固定化。二、人的异化和私有制的产生人的本性发生了异化,一部分人变得奸诈和虚伪,另一方面是利害冲突,人们开始隐藏自己内心损人利己之心。当生产劳动从一个人能单独操作发展到需要另一个人帮助时,也就是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的时候。当人们人们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也就是人们开始有了私有观念,开始积累财富的时候。可见,异化的根源是人类生产劳动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形成和转化。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要获得丰收,要有季节的知识、天文地理的知识,农业工具的改进,又促进了冶金术的发展,各种技术部门的形成逐渐导致了劳动者的分工。要发展农业,就必须保障耕种着收获其劳动产品的权利,只有耕种者的收益权得到保障,农民才会去忍受耕耘的艰辛。卢梭认为这种对个人劳动产品的权利的保障必然导致私有制。人类的发展必然会导致劳动的产生,而劳动必然产生分工,劳动也必然产生私有制。三、私有制导致了人类的不平等卢梭认为,私有制是一切罪恶的根源。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自然状态不能继续维持下去了,人类的天赋自由消失了,社会中的不平等也发展起来了。在社会状态中,由于各种不平等,社会人的财富、地位、权利的差异越来越大,社会的人开始分为不同的等级,在不同的等级间又形成对立的两极。卢梭认为这两极的对立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从穷人和富人的对立。强者和弱者的对立向主人和奴隶的对立的转化。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经济的不平等,经济的不平等直接导致政治的不平等。因为现在的国家和法律都是对富人有利的,是富人的保障,穷人的桎梏(zhigu)。自从国家和法律出现,天赋的自由和平等就永远丧失了,因此卢梭在论文的结尾处这样写道:“我们可以断言,在自然状态中,不平等几乎是不存在的。由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进步,不平等才获得了它的力量并成长起来,由于私有制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终于变得根深蒂固而成为合法的了。”四、心得体会卢梭在本书中大篇幅的写了自然状态,但并不是要人们回到自然状态中去,也没有贬低人类完善自己的能力,他批评的是人在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失去本来具有的纯朴感情,而成为了别人的意见的奴隶。事实上,人们既不可能也没必要回到自然状态,卢梭在文中一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相对比,主要是在用自然状态的这面镜子来照出现在这个文明社会的诸般丑陋和不堪。人心的变化是一个微妙的过程,人们本应可以保持自己那份纯真,从而也可以维持他们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在文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却微笑着迎接它们的枷锁。尽管相对于自然状态来说,文明的进步与人类不平等的发展直接相关,但文明本身并不一定是人类的诅咒,人类可以而且应该在社会状态追求平等,但是不要丢了原属自己的那份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