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之热点话题:不熬夜,才是你顶级的自律正文:报复性熬夜你报复的究竟是谁2019年11月26日08:15来源:中国青年报有时候,一则新闻没什么震撼力,几则新闻放在一起看就颇耐人寻味了。比如,“当代年轻人一边熬夜一边养生”“近六成大学生都有脱发困扰”“年轻人心源性猝死率连年飙升”……在这个“秃”如其来的“毛不易”的年代,诞生了不少奇葩行为大赏,最奇葩的当属实习公司根据脱发量发放Offer、考察晋升。脱发、养生、身体一年不如一年等表述,在80后、90后,甚至00后的圈子中屡见不鲜。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凌晨1:00才睡觉,在一些大学生眼里都不稀奇。当“养生”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用词,年轻人创造了自己特有的养生方式:熬最长的夜,赶最晚的工,用最贵的面膜和眼霜;一边吃火锅,喝碳酸饮料,一边用王老吉败火。这种先透支身体,后自救恶补的行为有一个时尚的名字——朋克养生。时间在自相矛盾中被撕裂,博人一哂的戏谑背后,折射出失之偏颇的生命理念。熬夜的危害大家都知道。复旦年轻女教师于娟,患癌去世,在她生前就写的《此生未完成》的书中,她说,“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任何的长期熬夜,都等于慢性自杀”,“二十几岁的时候,觉得人生冗长。其实,有时候,人生很短很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长期以来人类适应环境的结果,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夜晚有了更多可能性。当城市已经渐渐沉睡,很多年轻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夜生活不等于熬夜生活,良性的夜生活应该是生活的点缀,而不是健康的负担。朋克养生也是养生,先不说是否正确,至少说明年轻人知道熬夜的危害,知道应该好好照顾自己,为什么还是乐此不疲地伤害自己呢?确实,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人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只有在夜间才拥有喘息的空间。对他们而言,“睡觉是生理需求,熬夜是心理需求”,“晚安”的意思不是我要睡了,而是我打烊了,要享受只属于自己的时间了。这种行为也有一个称呼——报复性熬夜。可是,你报复的究竟是谁,是世界的压力,还是自己的身体?不管什么时候,健康的体魄都是最重要的,许多熬夜的人,最终都会后悔自己当时怎么那么不爱惜身体。有的熬夜是因为不够自律。白天沉迷抖音、微博、朋友圈,把工作都留到晚上,没有了退路,便只能硬着头皮熬夜干活,看起来很努力,感动了自己的背后,是自欺欺人。健康不会陪着你演戏。还有一种不自律的表现是放纵,夜生活五彩斑斓,无拘无束,可以恣意地吃喝玩乐刷手机,当你发现该睡觉的时候,天也快亮了。生活需要仪式感,需要偶尔放纵带来的“峰值效应”。可当一个人在浮躁之中沉迷于“修仙”的乐趣,有想过,待浮躁褪去,自己会摔得多惨吗?很多人觉得,放纵是一种自由,可当你放纵到无法掌控自己的睡眠,这究竟是自由,还是不自由?现代人的夜生活越来越丰富,得到许多享受,却并不幸福,拥有许多方便,却并不自由。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睡眠是其中之一。越简朴,越能摆脱生活的“奴役”,越接近精神的自由。活出精彩,不是折腾自己,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够在每一个静谧的夜晚,停下匆忙的脚步,抛开嘈杂的放纵,做一个温柔的梦,去聆听生命的律动,给心灵留一个静静喘息的机会。吕京笏报复性熬夜:“白天不值得”正在消耗生命中国青年报发布时间:03-1906:09中国青年报社每天凌晨两三点在微博立一个flag,“明天再熬夜就把手剁了”;建一个名为“12点睡觉”的微信群,倡导“在夜里12点前睡觉”;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在聚会上科普熬夜的危害后表示,“不瞒你说,我也熬夜”。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如今不少年轻人明知熬夜危害,却依旧熬夜,为自己贴上了“报复性熬夜”的标签。所谓“报复性熬夜”,是指白天过得不好或者过得不满足,便想在夜晚找到补偿,这是年轻人很自然的心理。当然,也是普遍现象。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2018年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显示,90后睡眠时间平均值为7.5小时,低于健康睡眠时间,六成以上觉得睡眠时间不足。其中,31.1%的人属于“晚睡晚起”作息习惯,30.9%的被访者属于“晚睡早起”,能保持早睡早起型作息的只占17.5%。睡得晚、起得早,已经越来越成为年轻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作息习惯。这背后,既有很多个人因素,也有着鲜明的时代底色。在现代生活节奏下,一个人理想状态下的时间分配,大致是工作八小时,睡觉八小时,剩余的八小时是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时间。但现实上,工作超支了大部分时间,不少年轻人的休闲娱乐和学习充电的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便去向睡觉索要时间,这便造成了熬夜现象。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白天。这需要两方面的调节,一是自身的时间分配优化,二是工作或学习环境的有效改良。对个人来说,要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尽可能缩小耗费时间的无意义消耗,才能为睡眠腾出时间;对于企业单位来说,除了严格遵守劳动法对工作和休息权益的规定,还要有清晰的边界意识,把八小时之外的支配权还给员工。不少年轻人会抱怨,自己的白天被学业、社交或者工作束缚,能够自我支配的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刻。说白了,还是压力和焦虑在作祟。不少人白天看起来很忙,但更多的是盲目和迷惘,缺乏清晰的成就感,到了夜晚,要么感觉“白天不值得”,要么感叹“身不由己”,一股空虚感如夜风袭人。这一点,在《中国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研究》中亦有深刻的体现。其研究数据显示,90后年轻人睡眠指数均值为66.26,普遍睡眠不佳,“苦涩睡眠”占29.6%,“烦躁睡眠”占33.3%,“不眠”占12.2%,只有5.1%睡眠处于“甜美睡眠”。所谓“睡得不好”和“睡得太晚”恰似一体两面,彼此影响,以致恶性循环。所以,我们除了劝年轻人早睡,更要关心他们为何迟迟不能入睡,为何明知熬夜伤身体还要“毁己不倦”?只有尽可能地拔除他们身上的压力和心中的焦虑,他们才能舒坦入睡。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报复性熬夜”都值得理解和同情。比如,一天24小时恨不得20个小时用来打游戏、上班追剧下班还追剧……这种畸形的时间消费观、享乐主义式熬夜,同样不值得提倡。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报复性熬夜”到底报复了谁?身体是自己的,熬完夜后还是要面对第二天,该上班还是要上班,你报复不了老板或领导,说到底还是在报复自己。一个人最大的财富是时间,但不加节制地挥霍,它同样会变得无比廉价。所以,自律就显得尤其重要,它也是人与人之间产生差异的分水岭。自律的人是在“花时间”建设自己,而不是让时间消耗自己的生命。因此,积极的时间观,应该做时间的主人,让自己属于自己。想尽办法还是睡不着那些长期晚睡的人在干啥?对现代人而言,熬夜早已成生活常态。而在各色“熬夜大军”当中,问题最突出的,是如今的“社会主力军”90后们。CBNData《2018国民睡眠生活消费大数据报告》显示,全国1.7亿90后中,存在睡眠问题的人数占比为三分之一,68%的人表示每天根本“睡不够”。为此,我们在一众熬夜的90后中做了个小调查,看看大家都是为了什么熬最晚的夜?调查中发现,“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这些花式熬夜族们比较共同的特征,当然当中也有为摆脱熬夜而努力过的:褪黑素软糖、睡眠喷雾、眼罩……根据某电商平台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618大促”期间进口助眠类商品成交同比增长530%,整体市场规模超3亿元。目前,上述产品的销量仍在增长,数据显示90后购买进口助眠类商品的人数超过其他年龄群体的总和。让我们到样本中看看别人家的熬夜都在干啥?这些行为投射出哪些心理层面的反应?①夜深寻自我族报复性熬夜的背后@K(90后)半年多前刚换了新工作,新岗位,新挑战。新公司996是常态,工作地点在郊区,每天开车上下班单程20分钟,有时遇上堵车或临时修路等状况,路上就要花费40分钟以上。下班到家,多数已近晚上11时,一天里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很少,因工作性质的缘故,每天需要游走于公司各个部门之间,跟很多人打电话沟通,回到家更希望趁夜深人静享受一段宁静的独处时光。所以即使明知道第二天早上7点半要起床去上班,也每晚几乎都要熬到2点钟之后才肯睡。这种“报复性熬夜”属于“找回自我的方式”,熬夜也不是有很特别的事情一定要做,就是玩游戏、看动画片、吃零食,偶尔回头看一眼已进入梦乡睡得香甜的老婆,感觉这一天才算完整。@荇城杏澄(95后)2017年夏天,高考结束后,正式开始熬夜生涯。那种像是想把不受控制的时间全都找回来一样,白天忙于旅行、看电影、和同学出去玩,偶尔窝在家看书或单纯玩手机,到了深夜也不甘心放下手头的事情去睡觉,顺理成章开启大熬特熬的日常。坐在台灯下听歌、写手账,算熬夜时最常做的事,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和属于自己的故事,感觉就像安房直子的童话中写的那样:独处在一个十二点过后“额外的、不可思议的时间”里。刚开始,熬夜似乎还是对白天生活的一种补偿,如果白天过得充实晚上就不怎么熬夜,只是不曾想到了后来,熬夜成了一种习惯。●心理分析报复性熬夜也好,补偿白天生活的不可控、不自由也好,都属于内在的心理补偿效应,即我们常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补偿机制”:此时此地失去的,在彼时彼地又获得。一个人在世上生存,需要扮演各种不同的社会人角色:学生、职场人士、别人的老公、别人的老婆、别人的父母等等,这些角色脱不开去,但每个角色其实又都不能算是真实的自己,都只是相对扮演。人只有面对真实的自己、卸下任何假面武装时,才最轻松。生活与生计的繁杂,对许多人来说,被各种角色挤得满满透不过气,只能在入夜后,静守一段属于真实自己的时光,这种补偿心理可以视为“舍不得睡”的某种投射。②压力爆煲族如何改变负循环@M(90后)作为一枚“广告狗”,熬夜想案子是日常工作标配,尤其是有落地活动即将执行之际,等设计稿、等物料单、等客户回复……必须确认自己手机的消息提示为打开状态,电脑要放在伸手能够到的地方,避免错过一切工作信息。如此的工作状态让人即使没有案子要忙时,依然习惯性频繁查看手机,一直绷紧的神经让人无法正常入睡,甚至需要借助褪黑素。有几次还试过因睡眠问题,清晨无法被闹钟闹醒去上班,也正因晚上睡得少还睡不好,让他更格外珍惜中午在公司里午睡的那一小时,每当时钟踏正13时的时候,他会马上将折叠床展开,披上午睡毯戴上眼罩,眼睛一闭,“哪里都是马尔代夫……”●心理分析心理学层面的压力,指的是心理压力源和心理压力反应共同构成的一种认知和行为体验过程。通俗地讲,是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法应对环境要求时产生的负性感受和消极信念,而因工作压力所导致的熬夜,是熬夜中最痛苦,也是最不健康的一种,是负循环,可以通过做舒缓的有氧运动或打坐冥想进行调试。③为爱豆奉献族/斜杠奋斗族替代性满足机制起作用@于芯糕(95后)高中时白天课业满,只有晚上时能刷一下自己喜欢的明星动态,当时最流行的是给明星“打榜”,粉丝通过平台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互动,让自己支持的明星快速进入某个排行榜的领先位置。印象最深的一次打榜,是需要语音喊出明星的名字并加上“加油”二字,喊一次算一次。“当时已是半夜,怕爸妈听见声音,关起灯躲在被子里一直喊。在被子里一直说话真的超级闷的,但是我很开心,因为看着喜欢的明星票数不断上升真的特别有成就感。”如今进入大学,也还会晚上熬夜刷关于明星的微博和视频,尤其是喜欢的明星有新剧上的时候,为防止第二天一早起来被朋友圈刷屏和微博剧透,为第一时间“舔屏”自家明星,只能牺牲小我,熬夜刷剧。@流动的脂肪(95后)人们眼中的“学霸”,成绩好、科研能力强,连续两届“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参加很多学科比赛,还是年级学习委员,不仅如此,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小长假的朋友圈总有去旅游的动态,仿佛一天并不止24小时。事实上,“学霸”的时间也是需要挤的,常为赶作业或某些比赛熬夜到凌晨两三点,甚至要和深夜出动的蟑螂“为伍”,“最可怕是有次我一个人亮着台灯默默打字,凌晨两点时蟑螂出来活动,吓得我跑上床躲避,到四点多蟑螂们还在那‘窸窸窣窣’越来越猖狂,忍无可忍的我终于鼓起勇气跑下床灭了它。”“学霸”不易,“斜杠的学霸”更不易。●心理分析无论是追星还是斜杠奋斗,其实都有点属于心理学范畴的“替代性满足”理论——当自己没有办法闪亮发光、成为众星拱月的焦点时,寻找一个理想的对象来为之努力与奉献,当这个对象成功了,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