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本章主要问题1.了解教育与社会关系的几种理论2.掌握教育与生产力、政治、文化、科技、人口之间的辩证关系3.正确理解教育的社会功能4.了解当今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挑战•在上一章中我们纵向考察了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及其社会属性。本章我们将横向考察教育与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而揭示出教育与人类社会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包括许多子系统,我们不能把所有的社会因素都拿出来与教育论关系。根据社会的定义,我们取社会大系统下的一些关键因素,探讨它们与教育的关系,进而论述社会发展与教育的关系。•社会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这样,我们在经济基础中取社会人口、生产力、科学技术;在上层建筑中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因素,来探讨这些社会中的子因素与教育的关系,从而明确社会发展与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理论1.教育独立论•该理论产生的背景:军阀混战,教育经费短缺;国家政治对教育的干预;摆脱教会学校的对受教育权的控制•含义:主张教育超越于政党斗争和宗教教派斗争应处于独立的地位。•1922年,蔡元培在《新教育》发表《教育独立议》,“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观点:①全国分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区内各项教育都由大学办理。②大学的事务,由大学教授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③大学不设神学科。•评价:教育是受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的,教育独立不可能真正实现。2.教育万能论•教育万能论最初是17-18世纪理性主义者提出,认为教育可以决定人的发展,可以决定社会的发展。•康德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人,完全靠教育。•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中,反对天赋观念,认为人的天赋是平等的,遗传素质不存在差别,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我国20世纪20-30年代提出的“教育救国论”是教育万能论的一种表现。梁启超最早提出,蔡元培、胡适、陶行知等人也主张“教育救国论”。•评价:教育可以兴国但不能救国。3.筛选假设理论•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斯潘斯、思罗提出。•观点:教育是一种筛选装置,可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1973年,斯潘斯发表了《筛选假设——就业市场信号》阐述了上述观点。•评价:重视筛选,忽视教育对提高人的认知技能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是偏颇的。4.劳动力市场理论•又称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该理论认为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不同部分,教育是将人们分配到不同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手段。代表人物:皮奥里、多林格、戈登、卡诺等。•劳动力市场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在劳动力市场的不同部分里,教育与工资的关系是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次要劳动力市场。教育对主要劳动力市场有重要影响。•评价:它揭示了教育在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市场划分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的扩展未能改变各阶级、集团间收入不平等的现实;但它对教育与经济关系的论述是不全面的。缺乏足够的实证检验支持。二、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是指教育要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文化传统和人口等社会因素的根本性影响。这是客观存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与教育的社会性。教育的社会性是教育的根本属性,主要包括:一是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培养人的活动。二是教育的性质和发展要受到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水平的制约。后者与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包含与被包含非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与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影响和制约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与发展(二)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我国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太武帝拓跋焘统治时期,下令禁止劳动人民入私学学习,否则,设立私学的主人要满门抄斩,灭九族。)(美国范斯科德等人编写的《美国教育基础――社会展望》一书中,第七章种族主义与种族差别――承认差异;第八章性别歧视――认为女人是糖、是调味品、是嘲弄的对象。4.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文化是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文化有多种多样的定义,据一些学者的统计,文化已有二、三百种。2000年郑金洲教授对310种定义的概括,揭示出文化具有下列特征:•文化为人类所特有;•文化是人后天习得和创造的;•文化为一定社会群体所共有;•文化是复杂的整合体。•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从形态上分,可以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我国学术界对文化的理解一般是广狭两义:广义是指人类在社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一般包括价值观、规范标准、意义与符号、物质文化;狭义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文学、艺术、宗教、社会习俗及规章制度等的复合体。与泰勒的定义相似。1.文化观念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观念•对人们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的影响•对教育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影响2.文化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是文化,因而文化就决定了教育内容。•因为文化是教育传递的内容,因此,文化的水平就决定了教育的水平,文化的性质就决定了教育的性质。古代文化是文史文化,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处于人文学科教育阶段,教育主要为政治服务。现代文化处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阶段,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水平处于科学教育阶段,体现了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特点。3.文化类型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目的•社会文化类型不同,教育目标也不同。因为任何的教育目标都是统治阶级利益的集中表现,教育目标中的主观成分越多,受文化的影响就越大。历史的经验已证明这一点。•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反映在人才培养上则强调教育目的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通过修己正人,达到“明人伦”的目的。•西方文化则是一种知识型文化,故主张“知识就是力量”,注重通过知识学习达到对真理的认识。政治文化类型也影响教育目标。•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官本位的文化,故教育目的强调“学而优则仕”。•西方古代政治文化是神本位,故主张教育目的是培养僧侣。文艺复兴之后,人本主义文化占统治地位,故主张教育目的是发展人的个性。4.文化传统影响教育方法•文化传统影响学校教育方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把读书和求教看成是获得知识、增长才能的最佳途径。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是读书和聆听先生教诲的具体写照。这种文化传统反映在教育上,学校便把教师的系统讲授看成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把读书视为获得真知的唯一源泉,故而倡导“多教多得,少教少得、不教不得”。教师讲学生听灌输注入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就成为教学的主体了。5.文化变迁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变革•文化变迁是指文化内容或结构的变化,文化变迁通常表现为新文化的增加和旧文化的改变。•文化规定了教育的方向,所以文化变迁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既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既有正向的,也有负向的。•当今时代,文化的“全球化”决定了教育要及时吸收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文化及先进的教育理念,医治传统教育的弊病,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四)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1.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学科的设置•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促使教育内容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材内容,补充最新科学技术知识,使学生掌握最新科学技术知识。在科技发展中,有的老学科被淘汰,新的学科崛起,新的产业形成,就要求选择新的教育内容、增设新的学科专业。国外学校非常注重课程内容的更新。近年来,我国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过去课程内容严重滞后的状况得到一定改观。2.科学技术影响和制约着教学模式、方法、手段设备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传统教学沿袭“教师—教材(文字)—学生”的知识教育模式,教材成为师生互动的桥梁。•科技革命使教师借助现代技术向学生传授知识,催生出“教师—教材(文字或音像)—多媒体—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式。(五)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或地区,具有一定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人的总体。1.人口数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数量对教育投资的影响•人口数量对劳动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规模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结构的影响•人口数量对教育质量的影响2.人口质量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人口中教育者的质量影响和制约着教育质量•人口中年长一代的人口质量影响和制约着新生一代的人口质量3.人口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结构:自然结构、社会结构、地域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社会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人口的地域结构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口等系统的存在与发展所具有的功用和效能。(一)教育的经济功能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专门的和发达的劳动力,就需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1.教育是劳动者(力)再生产的手段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变为专门的劳动者把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把单维度的劳动者转化为多维度劳动者2.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手段•大学的理论储备、人才集中、学科齐全、师生思想活跃。•我国1982年高校科研成果570项,其中带来经济价值的有466项,这些新科技的运用,年经济效益共达5亿元以上。美国的高等学校担负了全国基础研究的60%、应用研究的15%;日本各大学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40%以上。•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与教育先行的认识•关于教育的经济效益•经济对教育起着制约作用;教育会推动经济发展。那么,教育投资能否取得经济效益,其经济效益能否度量,自然会成为人们关心的一个问题。•苏联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他在1924年发表了《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一文,根据苏联国家计划经济制定的大量分析表和综合表,用统计方法,得出了“一年的学校教育比起同样时间在工厂工作平均能提高工人劳动生产率约1.6倍”的结论。•为了证实教育投资确实能在经济发展中收到效益。许多国家的学者进行了宏观的研究。美国经过多方计算,他们认为教育投资的总收益率为17.3%。教育投资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部分中的33%。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日本学者研究证明,30%是由劳动者的教育水平提高造成的。•1960年12月,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所做的“人力资本投资”的讲演,被称为人力资本理论创立的“宪章”。•人力资本理论它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因为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它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舒尔茨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通过教育资本储藏量的分析方法,推算教育对国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他认为:美国自1929年到1957年之间,通过教育提高职工素质和培养人才所起的作用占经济增长率的33%。然后算出受教育程度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百分比是:小学为43%,中学为108%,大学为300%。•关于教育先行•教育经济效益的发现,确实起到了轰动效应,一时间似乎只要投资教育,开发人力资源,就会使经济大幅度地发展。人们为这种美好的景象所激动。《学会生存》

1 / 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