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意象与意境诗歌鉴赏复习指导专题之知识准备——意象意象“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象”——物象、形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意象举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古诗常见意象集释柳永《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霸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霸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霸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1、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2、月亮、月光—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唐·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3、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我的心像晶莹的玉壶的冰一样,高洁如故。“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4、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离骚》)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5、莲。由于“莲”与“怜”、“恋”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恋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深长的思念和纯洁的爱情。6、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7、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戴复古《月夜舟中》)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燕子----今非昔比、物在人亡嫦娥----孤独、悔恨杨花----离散、漂泊杨柳----离别日----暗喻明君佩剑----表达要建功立业的壮烈情怀流水----暗示年华或时光易逝。长亭----离别南浦、西楼—送别之地登楼、危栏----常有思乡怀远之意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杨柳长亭孤帆驿路浮云•大风长云寒霜飞雪苦雨•梅花翠竹松柏幽兰菊花•美人神女灵修•杜鹃磁针•羌笛竹笛羌管寒蛩蟋蟀•青鸟鸿雁雁足尺素•白雪玉壶冰心离别、游子凄凉悲愁高洁隐逸国君坚贞思乡音信、书信高洁•意境由意象构成的,在整体上耐人寻味的诗歌艺术境界。常见意境举隅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萧疏凄寂安谧美好幽僻冷寂高远深邃淡雅幽远清冷幽静知识准备——意境•举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境举例请概括以下诗句的意境。•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研究规律规范答题诗歌鉴赏的设题答题模式例析1.分析诗歌形象型2.分析诗歌意境型3.分析表现技巧型4.分析语言特色型5.分析炼字型6.分析关键词型1、分析诗歌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歌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提问变式:(1)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3)从“景”和“情”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赏析。分析诗歌意境要注意两个方面:1、物象的特点。2、作者在描摹景物中所寄托的情感,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在古典诗词中,表现为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所描绘的图景和谐统一的效果。•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答题步骤:第一步,找出诗中的物象,再现描绘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当贴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乐、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再现画面+概括氛围特点+分析感情(启示和思考)例子:绝句二首(其一)①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①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回答:步骤一: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二: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三: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实战演练:《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乌衣巷:东晋时高门士族的聚居区。朱雀桥:通往乌衣巷的必经路,与乌衣巷相邻。问:作者对乌衣巷的描写有一种怎样的情境氛围,请简要分析。作者由此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答:东晋时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不仅映衬在野草野花丛生的朱雀桥背景下,而且还呈现在夕阳残照中,往日栖息在王谢权门高厅屋檐的燕子如今在百姓的屋舍上翻飞(步骤一)。•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败落凄凉的画面(步骤二)。•在这个画面中,涂抹出了诗人感慨沧海桑田,繁华不再、人生多变的深意(步骤三)。(2004年广东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提问: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参考: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的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之“落日”喻象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道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或孤清)意境。抒发了诗人怀才见弃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欣赏诗歌形象,领悟诗歌的内涵,感受其艺术魅力。鉴赏文学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诗歌刻画的艺术形象的内涵,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2、分析诗歌形象型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物象景象自然人文客体(他人)主体(诗人)1.分析诗歌形象型高考中常见设题方式:(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2)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3)通过诗中形象的塑造,表了诗人怎样的感情?(4)有人认为诗中塑造了“……样”的形象,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解答此类题型的步骤:是什么形象+形象的具体特点是什么+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感情)形象+特点+感情(意义)思考过程:(怎样分析)外在形象:貌、衣、食、住、行、言、好、龄、业内在形象:品格、精神、追求、情怀、思想、态度例子:试赏析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答题步骤(怎样答):步骤一:概括明确形象本质本诗刻画了一个因在客中度节而思念家人的形象。步骤二:结合诗句分述特点“抱膝”二字,活画出枯坐的神态。只有抱膝枯坐的影子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子。步骤三:总结明确情感或升华意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还应说着远行人”既说明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也体现了家人对诗人的思念。巩固练习: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注]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问题: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3分)参考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2、(阅读下面这诗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次石湖书扇韵①姜夔②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题: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参考答案: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3、阅读下面这首词,试简析词中主人公的形象。谒金门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斗鸭阑干独倚,碧玉骚头斜坠。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参考答案:(步骤一)细腻而含蓄的笔墨刻画了一位空虚无着、寂寞难遣、被相思困扰的思妇(闺中女子)形象。(步骤二)开头景物具有象征意味春风荡漾,吹皱了池水,也吹皱了思妇的心;闲逗鸳鸯、揉搓杏蕊的细节,玉簪斜坠独倚栏干看斗鸭等动作情态体现了更深的愁苦相思及孤单寂寞。(步骤三)现了女子思念情人,急盼情人归来的急切心情5、简析下面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点,并分析诗人通过塑造的采莲少女形象,各表达出什么样的感情。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①荷飐风②,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③落水中。【注】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②飐风:在水中摇摆。③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参考答案:王诗中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活泼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少女的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表达了欢愉的情感;白诗中少女见到心上人羞涩得碧玉簪子落入水中,十分纯真的情感表现得非常真挚。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诉衷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