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1.答案:A。学记。2.答案:B。环境。3.答案:C。人口变化。4.答案: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5.答案:B。等级性。6.答案:A。学科课程7.答案: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8.答案: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9.答案:A。形成性评价10.答案:D。榜样示范11.答案: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12.答案:A。无意注意13.答案:C。可控的内部归因14.答案:A。中等偏下水平15.答案:C。逻辑记忆16.答案:D。普遍伦理17.答案:B。性格18.答案:A。强迫观念19.答案:A。两极性20.答案:D。学生21.答案:B。替代强化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22.【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因此,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而不是课程计划,所以本题说法错误。23.【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但并不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是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具体地讲:(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其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5)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否符合常态有关。同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所以说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说法是错误的。24.【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问题的特征、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迁移、原型启发、动机强度以及情绪等等。情绪对问题解决有一定的影响,往往肯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否定、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人们对活动的态度、责任感等可以成为发现问题的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一样。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所以说,情绪影响着问题解决,故题干这种说法错误。25.【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具有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健康与疾病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并不是某种固定、永恒不变的状态,它会因为社会、生物等方面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所以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故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6.参考答案:(1)目的明确:一是目标制定得当,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二是课堂上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教学目的来进行。(2)内容正确: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方法得当:是指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4)结构合理:要有严密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是指课的进程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课的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5)语言艺术:讲普通话、清楚、抑扬顿挫等。(6)气氛热烈:是指课堂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课堂内充满民主的气氛,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7)板书有序:形式上字迹规范、清楚、位置适宜;内容上重点突出,条理。(8)态度从容:充满自信、适当应用肢体语言。27.参考答案: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在掌握有关美的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2)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3)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28.参考答案: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1)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2)监控策略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3)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29.参考答案:一般来说,品德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构成的。(1)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2)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3)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4)道德行为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看一个学生的品德,主要不是看他认识到什么,而是看他是否言行一致。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30.【参考答案:】第一问:材料中的“我”贯彻了疏导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二问:(1)疏导原则,要求教师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材料中,“我”在面对王晓经常开小差、捣乱等破坏课堂秩序的行为,并没有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发现他的优点,对他进行表扬鼓励,体现了疏导原则。(2)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分为二地分析学生,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优点,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缺点和不足。材料中,“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对创新性作文进行鼓励,发扬他绘画的优势,帮助他找回自信,正是在依靠王晓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转变。(3)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材料中,“我”对王晓的教育从最开始苦口婆心劝说却无效果到通过观察了解王晓的内心需求,再到根据王晓的特点用各种方式对王晓进行教育逐渐收到良好的效果,正是因为所有的教育方式都具有针对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这要求教师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间接地影响个人,同时利用个人力量影响集体的发展。材料中,“我”通过班干部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活动,号召全班同学积极帮助王晓,这正是利用集体的力量影响个别人的体现。在帮助王晓的过程中,每位同学都积极努力,班级凝集力得到提升,最终获得“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这是通过个人影响集体的体现。总之,材料中的“我”真正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坚决不放弃任何一名同学,在教育过程中采用恰当的方法,促进全班同学的进步。作为新时代的教育教学工作者,在教育学生过程中也应该向材料中的老师学习,灵活、合理的运用各种德育原则。31.【参考答案:】(1)学生有效复习的方法如下:第一,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的规律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当天学过的内容要在当天之内进行复习。第二,合理分配时间。高效利用早上和晚上的时间,减少抑制干扰。第三,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可以采取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其中综合识记效果最佳。在期末复习全学期的功课时,采用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更好。第四,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第五,复习方法要多样化。避免单一的机械识记,可以有效结合意义复习。第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第七,复习活动既要避免无限过度,又要坚持适当超额。超额学习程度达到150%时,效果最佳。(2)晓宁在复习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没有做到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及时复习是指学完知识之后马上进行复习。材料中,临近考试前一周,晓宁才开始着急复习,表明他在平常学习过程中没有及时复习和经常复习。第二,未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合理的计划。材料中,晓宁只要有时间就开始背诵,而且各种内容都背诵,表明其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都未合理安排。第三,复习方法单一,机械背诵。材料中,晓宁认为只要反复背诵就能取得好成绩,而且仅使用这一种方法,说明他复习方法单一,只是机械背诵。第四,没有做到将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相结合。材料中,晓宁从早上背到深夜,而且只要有时间就去背诵,连课间都不放过。第五,未排除抑制干扰。材料中,晓宁背诵内容时,是将所有学科的内容都放在一起背诵,容易造成学科之间以及相似内容的干扰,所以导致背诵和复习的效果不佳。第六,学习动机过高。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材料中,离考试只有一周,晓宁又发誓要取得优异成绩,动机过强,造成头昏脑胀,复习效果不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