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庄窠试研究民居多样性Part1空间形态一个完整的庄窠院就是一个微缩城堡。独院庄窠分为四合院、三合院和两面建房等三种形式;极个别的只建一面房屋。典型的平房四合院庄窠院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以南北中轴线左右对称。微缩城堡农村的独院庄窠附带卓院、菜园和果园,成为一个多功能的组合体,以满足居民的需要。多院庄窠的处理与独院庄窠相同,但在两三个庭院中要分明主次。城镇上的多院庄窠附带商店的铺面。庄窠的四角以独立角房连接着四边的房屋,这种连接方式构成的四合院不同于北方的四合院,四边房屋用四合头的方式连接。不同方位的角房有其不同的使用功能,主要用作生活的辅助用房,如厨房、库房、柴房、茅厕和牲畜圈等。北房即为正房,面阔五间或三间,单坡平顶,前出廊,左次间用木隔断(俗称板壁)另辟一室,供佛像和祖先神位及家谱。东房靠北三间作子媳住房,靠南两间作厨房。西房为住房或仓廪。功能布局有的庄窠大门开在南墙靠东侧,进门后有阻挡,然后转入院子。庄窠也有大门在正中的形制,进了大门便是第二道屏风门。屏风门一般不开,只有庆、吊二事时开启。平常走左侧单扇小门进入院内,大门前十步外有照壁。后来由于人口发展,庄窠连庄窠,大门朝向也随地势道路,没有那么多讲究了。大门朝向Part2形成原因自然因素采用这种类似城堡的庄窠建筑形式,有利于抵御春季的风沙和冬季的寒风。庄墙厚约0.8m,高5m以上,除了大门之外没有孔口,且高出屋顶0.5一1.0米。虽然青海气候干燥、风砂较大,但庄窠内却很清洁。这也是为了保证墙的保温性能,尽可能的将庄窠内的热损失减到最小。防卫需求县有城池,村有堡子,户有庄廓,都是防御性很强的生活居所。且庄窠民居采用平屋顶形式,在紧急关头,居民可登上房顶,在其上行走如平地,居高临下,抵御墙外之敌。文化融合历史上青海是西北游牧民族羌族先民生活的主要地区,随着东部中原农耕社会的快速发展,秦汉时期大量中原民众迁入青海东部河湟地区,带来先进的农耕技术,出现了历史上早期的游牧与农耕文明的交汇。庄廓民居是东部农耕文明与西部游牧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汉族合院式建筑与羌族碉房式建筑的结合。碉房属单体建筑,并没有院落空间,它往往是依据山势,一层为牲畜间,二层为居住,三层为储物,这种空间布局适应了游牧的生活方式。但当面对河湟谷地黄土地貌,碉房垂直向的空间布局很难实现。厚重敦实的外观结合合院式灵活的空间布局,成为庄廓民居的显著特点,其有效的满足了青海东部地区农耕与游牧并存的生产生活方式。Part3建造工艺(结构和材料)庄窠的建造顺序一般为:夯筑庄窠墙———搭建房屋的木梁架承重系统———砌筑土坯墙———铺设屋面,最后安装门窗,进行细部装修及内部装璜。厚重的庄窠墙作为庄窠的外围护墙是很有特色的。黄土打庄墙,墙的底宽为1m左右,并按1/15~1/12的比例向上收缩,截面呈一等腰梯形,形成底厚上薄的“庄墙”。由于庄墙墙面是倾斜的,住户在房屋靠庄墙面再砌一道外墙,这样在外墙与庄窠墙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空气间层,既保证了室内墙面的平整美观又增加了保温隔热性能。房屋的承重系统由原木梁柱构件组成。为了防止柱底端由于受潮而腐朽,通常在柱底垫砥柱石。庄窠墙承重结构青海一带雨水稀少,所以庄窠式民居的屋顶不必建成人字形的歇山式,而是采用平面屋顶。平顶屋面上施草泥,并用小磙碾压光,屋面坡度平缓,坡度比约为7%,坡度小了会导致排水不畅,大了雨水会冲走屋顶上的黄泥。为了给屋面找坡,檩条与横梁连接时,檩条下面要搁置高度不同的垫墩。屋顶晴天可在屋顶上晾晒东西,屋顶既成为了凉晒场,用楼层做贮藏就更必要,这不单便于翻晒,也利于防鼠和防潮。因此,一些带角楼的或楼层的庄寞就一改先以楼层做贮藏用。这种不住人的楼房的外观,处理得与住人的房屋同样美观,但是没有固定的楼梯。楼层做居室用时,设固定的楼梯,布置方法因房屋大小而异。另外屋顶还是户外的活动场所。这种平屋顶很结实,上面可同时站几十人,所以当地有“山上不长草、墙上加墙不倒,房上还能赛跑”的所谓“三宝”之说。庄窠民居采用这种平屋顶形式,在紧急关头,居民可登上房顶,在其上行走如平地,居高临下,抵御墙外之敌。Part4民族多样性信仰藏传佛教。庭院中央一般都立一根嘛呢旗竿并带有经幡,门顶上也立一根较低的嘛呢旗竿,宗教色彩浓厚。每户庭院中央设“中宫”,上面靠主房的方向,设一尊煨桑炉。大门设置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一般朝向神山或寺庙的方向。正房内设经堂庄墙高大。土族信仰藏传佛教。庄窠房顶四角和门前有各色布幡飘扬。专门供奉神佛的经堂是藏族人家的中心,巨大的佛龛就占据一面墙。在庭院中会留出来做煨桑祭祀的空间。藏族信仰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社区。民居中通常只设一个水房,位置不固定。入门处多有砖雕、照壁。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以清真寺为中心形成社区。庄窠设有两个水房,分别在北房和西房一侧。在装饰上更为讲究。撒拉族篱笆楼中全用木构件装修,立面山墙捶头和墙裙则多用砖雕。撒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