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流派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建筑流派之一(北京四合院)规划和形式的特点:一般来说,四合院是过去人们最理想的建筑形式。而北京四合院又是四合院住宅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同时也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它满足了人们衣食住行的需要,满足了人们希望得到友谊、同情、理解、信任的需要。人们的居住实践表明,住在四合院,人与人之间能产生一种凝聚力与和谐气氛,同时有一种安全稳定感和归属亲切感。这与现代公寓住宅永远紧闭大门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环境特点:北京的四合院之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中国传统住宅多为内向型院落式布局,是封闭性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也非常适合看重隐私的现代人独家居住。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北京四合院是非常讲究绿化的,院内除通向各房间的十字形砖甬路外,其余都是土地,可以用来植树栽花种草。在十字形甬路的中心位置通常放一个荷花缸或鱼缸,缸内养鱼。在正房前的绿地上一般都种石榴、夹竹桃等象征吉祥的植物。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居家意境,有一种清雅空灵的意境。尽管四合院方正规矩,但仍不失变化,各家院落有各家院落自己的特点。四合院建筑,不仅和中国人的伦理观念契合无间,而且表达了中国人中正平和、变通有则的处事态度。中国建筑流派之二(江南民居)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以适应当地人口密度较高,要求少占农田的特点。住宅的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迎面正房为大厅,后面院内常建二层楼房。由四合房围成的小院子通称天井,仅作采光和排水用。因为屋顶内侧坡的雨水从四面流入天井,所以这种住宅布局俗称“四水归堂”。四水归堂式住宅的个体建筑以传统的“间”为基本单元,房屋开间多为奇数,一般三间或五间。每间面阔3~4米,进深五檩到九檩,每檩1~1.5米.各单体建筑之间以廊相连,和院墙一起,围成封闭式院落。不过为了利于通风,多在院墙上开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这类适应地形地势,充分利用空间,布置灵活,体型美观、合理使用材料的住宅,表现出清新活泼的面貌。江南民居的结构多为穿斗式木构架,不用梁,而以柱直接承檩,外围砌较薄的空斗墙或编竹抹灰墙,墙面多粉刷白色。屋顶结构也比北方住宅为薄。墙底部常砌片石,室内地面也铺石板,以起到防潮的作用。厅堂内部随着使用目的的不同,用传统的罩、木鬲扇、屏门等自由分隔。梁架仅加少量精致的雕刻,涂栗、褐、灰等色,不施彩绘。房屋外部的木构部分用褐、黑、墨绿等颜色,与白墙、灰瓦相映,色调雅素明净,与周围自然环境结合起来,形成景色如画的水乡风貌。江南水乡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传承着一切居住、生活方式。商代,这里已形成了初具规模的民居聚落。从汉代起,这里开始居住官吏,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战乱局面使大批人向南迁徙,这一趋势使南方的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经济重心从此南移。唐代,这里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官宅,在宋代绘画《千里江山图》、《平江图》中,对江南民居的建筑布局已有具体生动的描绘。随着南宋建都杭州,江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到了明清,江南已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达官显贵、地主富商、文人雅士纷纷选择此地建宅,山庄别墅,亭台楼阁,处处皆是,各具特色。由于人口众多,土地珍贵,江南的建筑极节省空间,而在层高上下功夫,其建筑艺术也因此显得精巧有余,气派不足。但经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安置在潺潺流水中的一座座房宅,仍是令人倾倒。形成原因1、南方气候的炎热潮湿特点对建筑的影响。如:居室墙壁高,开间大;前后门贯通,便于通风换气;为便于防潮,建二层楼房多,底层是砖结构,上层是木结构.2.南方地形复杂,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房屋组合比较灵活,适于起伏不平的地形。3.在南方,房屋的山墙多是形似马头的墙,在古代人口密集的南方一些城市,这种高出屋顶的山墙,确实能起到放火的作用,同时也起到了一种很好的装饰效果。4.南方一年四季花红柳绿,环境颜色丰富多彩,民居建筑外墙多用白色,利于反射阳光,南方建筑粉墙黛瓦,房子的颜色素雅一些,特别是夏季给人以清爽宜人的感觉。5.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小河从门前屋后轻轻流过,取水非常方便,直接用来饮用、洗涤。水又是中国南方民居特有的景致,水围绕着民居,民居因水有了灵气。水路又是运输的主动脉,人们走南闯北,漂洋过海开创新天地,建立新家园。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岭南风格)岭南派建筑是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形成的,人们把这支极具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流派称之为“广派”或“岭南派”。关于岭南派建筑的产生、发展以及其特色和风格,我们引用著名建筑评论家、清华大学教授曾昭奋和艾定增教授所作的精辟的评论来概述。曾昭奋教授最早把中国建筑新风格定为北京的“京派”、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广派”(“岭南派”)并归纳出“岭南派”建筑风格的特色是自由、自然和符合人们活动规律的平面安排;明快、开朗和形式多样的立面和体形;与园林绿化和城市或地域环境的有机结合。自从曾昭奋教授提出“广派”(“岭南派”)的风格和特色后,建筑界对“广派”建筑的发展更加关注。1989年建筑评论家艾定增在其论文《神似之路——岭南建筑学派四十年》中指出:“岭南建筑学派在地域上指的是以广州为中心的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及桂林、南宁、汕头、深圳、珠海、湛江和海口等地的近代建筑主流,在时间上指的是19世纪中期以来的建筑新风格的发展与成熟,其中也包括大大滞后了的理论。”他还指出:“岭南建筑学派与岭南音乐和岭南绘画具有同步性,是和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的政治革新运动相呼应的。而‘两广’人的近代生活方式及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则是它产生的根基。它的发展经过以下几个过程。首先是洋人带来的洋建筑的输入。接着是由侨乡开始的土洋结合、中西合璧式的建筑(也有园林庭园的大量出现)。再就是中外建筑师有意识地将中西建筑揉合在一起(其中有强调民族形式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原中山大学及岭南大学等等,有强调西方形式的而且数量较多)。最近40年则是和西融合、古为今用的初步成熟期。”艾定增先生从八个方面概括了岭南派建筑的主流和成就:(1)宁变勿仿,宁今勿古。现代岭南建筑的先驱,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夏昌世教授以现代建筑风格设计广州文化公园水产馆、中山医学院和华南工学院校园中的建筑群,在全国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他的作品中山医学院医疗教学建筑群还荣获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2)追求意境,力臻神似。广东人在每一种艺术创作中都刻意追求岭南特色,建筑创作也一样,追求意境,立意在先,处处体现出中国的岭南的情调和神韵。例如白云山庄的诗情画意,白天鹅宾馆的能唤起海外游于思乡之情的“故乡水”。(3)因借环境,融为一体。岭南建筑重视选址立基,与环境融为一体,继承了传统建筑的精华。“白云宾馆”、“双溪别墅”、“白天鹅”等宾馆建筑是其中的佼佼者。(4)群体布局,组合空间。岭南建筑结合气候特点,使建筑物具备现代景园特色,而尺在门厅、中庭、休息廊、餐厅、走道、卧室之中布置园林花木,赋予环境以大自然的情趣。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将中国园林的精神与现代建筑的格调浑然一体的东方宾馆庭园。(5)清新明快,千姿百态。岭南建筑善于利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特点,创造通透空间及虚灵形体,形成清新明快的建筑形象,同时借鉴古代亭台楼阁原型,使新建筑千姿百态,气象万千。(6)室内设计,丰富多彩。岭南建筑在室内设计上利用传统手法,如灰塑、陶塑、砖雕、木雕、洞门景窗、空花博古、贴地铺地、彩色玻璃、镶拼壁画、盆景几架、特色家具、匾名对联等等,使室内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7)景园文脉,推陈出新。岭南建筑最大限度地吸收、借鉴中国古园林空间手法,移植到建筑与城市设计中,从而产生出鲜明的特色。例如白云山、越秀山、流花湖公园、兰圃、烈士陵园、麓湖、东山湖公园等。(8)神似之路,殊途同归。岭南建筑学派主张新建筑与传统形式风格要神似,不要形似。要神似,反映了一种文脉意识,对传统精神及集体无意识的关注,对环境整体性及人性空间的尊重,对与世界潮流同步的强烈愿望。现代岭南建筑学派的代表作有友谊剧院、白云山庄、白天鹅宾馆、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泮溪酒家、天河体育中心、白云宾馆、大都会广场、中国市长大厦等。这些作品分别荣获中国城市建设部优秀建筑设计奖、国家教委优秀建筑设计奖、中国建筑学会优秀建筑创作奖。中国建筑流派之四(徽派)徽派建筑工艺特征与特色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特色: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中国建筑流派之五(海派建筑)上海的传统建筑叫海派。这个有人把海派和北京的建筑京派,和广州的建筑粤派称为三种建筑。海派建筑的特点第一是可以吸收你的好的东西变成我自己的东西,第二个特点是使用,有用就是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