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文学常识: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此表是写给后主(刘禅)的。第一段1、段意: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2、作者在分析形势时,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后说有利的主观条件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这种有利的主观条件是由先帝之殊遇造成的。3、第一段为什么从先帝写起?答:这样使文章起笔凝重,表达了作者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着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4、“妄自菲薄”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看轻自己。反义词是:妄自尊大。5、第一段作者分析形势的意图何在?答:作者意在说明客观形势固然堪忧,但希望仍然存在,并且指出目前正是决定存亡的时刻,希望刘禅思危。6、“开张圣听”是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会造成的后果是:以塞忠谏之路。7、第一段中,作者提出的第一点建议是“开张圣听”。用自己的话说就是:实行广开言路的政策。8、本段在全文的作用:是全篇议论的张本。第二段1、段意:提出严明赏罚的建议。2、第二段中作者认为“论其刑赏”。“刑”的是“作奸犯科”的人,“赏”的是“为忠善”的人。3、第二段中作者强调要依法办事的一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4、此段中有两对相互照应的词是什么?作奸犯科——否;为忠善——臧。5、本段中两次使用“不宜”有何意图?答: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戒。6、第二段中作者提出的建议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严明赏罚。第三、四段1、第三段的段意:说明出师前在内政上所作的安排。2、第四段的段意:说明出师前在军政上做出的安排。3、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张本”。第五段1、段意:提出“亲贤远佞”的建议。2、分层层意(每句一层)第一层:从正反两个方面概括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第二层:引先帝掌故,说明“亲小人”必将导致亡国。第三层:补荐贤臣。说明“亲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3、第一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对比。4、第一层正面概括经验的句子: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从反面概括历史教训的句子是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5、本段用“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对比,阐述了能否“亲贤臣,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重要道理。6、第五段中所讲道理的依据是什么?答:是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7、第五段中写贤臣意义相近的词是贞良死节之臣。8、第五段中作者提出的建议是“亲贤臣,远小人”,用自己的话概括就是“亲贤远佞”。前五段:从当前的形势出发,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向他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第六段1、段意:自叙本志,及先帝三顾茅庐之思。2、本段中有一句成语:三顾茅庐3、本段中“布衣”一词表明了作者的身份。“躬耕”一词写出了作者淡泊生活。“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一句表现作者的志趣品格,说明自己无意于功名利禄。“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4、分层层意第一层:自叙本志第二层:写先帝三顾茅庐一事。第三层:概括叙述跟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说明了创业的艰难,进一步表达了作者效忠刘备的心愿。5、文中写先帝“猥自枉屈”“谘臣以当世之事”这可以表示刘备怎样的品德?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1)可以说出先帝的宽宏气度和不耻下问的品德。(2)表达了作者的感激之情,希望后主能够以其父为榜样。6、本段在文中的作用:本段是以陈情的方式为下文写“出师”作铺垫。7、本段作者“自叙本志”的目的是:突出先帝三顾茅庐之恩,表示自己无意于功名,但先帝三顾茅庐之恩,白帝城托孤的信任,令其感动,为报答知遇之恩,所以出师伐魏。8、“后值倾覆”写的是什么事?答: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击败的事。第七段1、段意:追忆先帝托孤之事,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2、分层层意:第一层:叙述白帝城托孤之事,总领全段。第二层: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自己时时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第三层:写出师的战略和兴复汉室的决心。第四层:再次说明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意在启发后主,亲贤纳谏。3、本段中能表现作者战略目标的是: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用文中话回答本段表达了作者对刘备父子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报先帝而忠陛下。5、本段中“受命以来,夙夜忧虑”的原因是什么?答: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6、本段中“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是什么?答: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7、“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此”所指代内容是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8、本段中“夙夜忧虑”叙述了“受命以来”的心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叙述了“受命以来”的行动。9、文中“报先帝”一语呼应上文哪两件事?(参考补充6)答:三顾茅庐。临崩寄臣以大事。第六七段:这两段以自叙经历为纵线,以刘备三顾茅庐和白帝城托孤为重点,表达了作者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第八段1、段意:归纳各方面责任。2、本段中作者是怎样归纳各方面责任的?答:首先严于律己,其次严格要求朝廷诸臣,最后也向后主提出“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的希望。3、本段中“深追先帝遗诏”和前文中哪句话相照应:以光先帝遗德。4、本段写对诸臣的要求与前文有何不同?答:本段是从反面说,目的是要加重其责任感。第九段:结束语。第八九段:点明全篇主旨。文章中心:文章以恳切的语气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从而严明政事,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补充问答1、诗人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一文中,把他作为古代名贤与汉代杨雄并称,那两句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2、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参考一段2题)答:(1)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2)天下三分;(3)益州疲敝3、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答:一是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的士气。二是为避免“阻忠谏之路”。4、从作者的反复叮咛嘱托以及有关史料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刘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答:昏庸无能,没有主见,不能治理国家的人。5、请写出文中与作者相关的典故:三顾茅庐,白帝城托孤。6、作者在《出师表》中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请写出文中相关的内容(参考第七段1题)。答:(1)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2)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7、文章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三处提及先帝,作用是什么?答:勉励刘禅“光先帝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8、文章第六段作者由劝谏转入自叙生平,是否与主题无关?答:与主题有关。首先是表白自己对蜀汉的一片忠诚;其次,追述“先帝不以臣卑鄙”而“三顾”之举,也是启发刘禅自己能像其父一样,任人唯贤,知人善任。9、文中哪句话最能概括作者性格?答:先帝知臣谨慎。10、本文是表中名篇,陆游曾称赞他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据你看,本文受人喜爱的原因为哪些?答:本文表现出诸葛亮的耿耿忠心,知恩图报的美德,诸葛亮的远谋、智慧、胆识和高尚人格,恳切心情、良苦用心,在表中都有鲜明的体现,尤其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循循善诱,令人钦佩不已。同时加上文章的结构、语言、韵律之类都深受人喜爱。11、在作者看来,蜀国当前拥有的最大资本是什么?作者指出这一点的目的是什么?答:“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目的是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国存,以竟先帝之业。12、本文题为《出师表》,可作者反复叮咛的是修明政治问题,无一字涉及军事方略,原因何在?答:因为只有把内部政局稳定下来,才能有巩固的后方,也才能为前线军事斗争提供可靠的保证。13、作者在文中开篇便提“先帝创业未半”,并依次说到先帝对贤臣的“殊遇”和“注意”,简拔“贤臣”,以及先帝对桓、灵二帝亲佞远贤的“叹息痛恨”的目的是什么?答:既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含着激励后主效法先帝,发扬其“遗德”以振兴蜀汉的意思。14、作者在第三段中举荐忠良文臣是目的是什么?这与前文的哪一个内容相照应?答:启发后主要察纳忠言,不能独断专行。与前文“开张圣听”的劝告相呼应。15、诸葛亮在自叙本志时说自己“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而后来又“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任蜀相,你认为他的言论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诸葛亮无意于功名,是先帝三顾茅庐之恩令其感动,白帝城托孤的信任让他感激。为报知遇之恩,他为刘备奔走效劳。16、你以为“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说明了什么?答: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17、“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对此有什么感受?答:这句话概括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答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18、请你用最简练的语言概括第三、四段的内容。答:向后主推谏文臣武将。19、第六段,作者说自己出身低微,并表明“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淡泊志趣,那么他后来为什么“许先帝以驱驰”?答:他被先帝求贤若渴的决心,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虚心所打动,为报知遇之恩,为先帝奔走效劳。20、从“猥自枉屈”“谘臣以当世之事”中可以看出刘备有怎样的特点?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1)刘备能礼贤下士,不耻下问,具有宽宏的气度,具有虚心求教的精神。(2)表达了作者对先帝感念与称颂,也包含着对刘禅的恳切希望。21、文章第六段,作者自叙了出身和本志,追忆了与先帝共患难的历史,写这些内容的目的是什么?答:表示自己无意于功名,唯先帝三顾茅庐之思,白帝城托孤的信任,令其感动,为报知遇之恩,所以出师伐魏。2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请从内容和情感两方面分析此句。答:内容:这是诸葛亮一生追随先帝,尽忠职守,鞠躬尽瘁的真实写照。情感:包含着创业维艰的思想,也表达了对刘备忠贞不二的感情,愿和他患难与共。23、诸葛亮提出的建议中有两条与孟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一致,是哪篇文章?写出相关语句。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24、“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凛然”?答:“凛然”是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出师表》表示了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和他知恩图报的美德,让人敬佩。25、这篇表文作者向刘禅陈述了自己怎样的愿望和请求?答:愿望:希望刘禅能以先帝为榜样,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励精图治,治理好国家。请求:出师伐魏。26、结合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在出师前竭力劝刘禅任用贤能?答:是为了解决北伐的后顾之忧,赢得汉室的兴隆,也委婉地希望后主要近这些贤臣,远离小人。27、“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句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事?诸葛亮叙述与先帝论史的目的是什么?答:(1)“先汉”的“兴隆”,“后汉”的倾颓。(2)说明“亲小人,远贤臣”必将导致亡国,促使后主亲贤远佞。28、文中诸葛亮使你感触最深的是哪一点?答:诸葛亮对刘备父子的赤胆忠心和对后主的殷切希望,以及对蜀国的无限忠诚。29、本文又叫“前出师表”,诸葛亮还有一篇“后出师表”,那篇表中有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文标题中“师”意为军队。陆游称赞本文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去的两句话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0、第三段作者指出在内政上“亲贤臣”则会必得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第四段指出在军政上“亲贤臣”则会必能使行阵和穆,优劣得所。31、诸葛亮为什么要追述自身经历和追忆白帝城托孤?答:抒发自己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感情,表示“北定中原”“光复汉室”的决心。32、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