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体裁:赠序,是用于送别赠言的文体。一、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勉励马生珍惜太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勤奋读书。二、文章开头“嗜学”这个词有何作用?统领全文,定下全文基调——勤奋好学。三、“走”“稍”二字有何表达效果?“走”表现了作者是急切地跑着送还的,“稍”表现他一点也不延误还书的时间。说明他对书籍的主人讲诚信,也是一种在知识面前的谦敬态度。四、结合文章....谈谈,作者“为学之难”表现在哪里?①幼年时致书之难:冬天借书抄书,手指不可屈伸,此处最能体现他刻苦精神。②成年以后叩问之难:趋百里外向先达求教,先达辞色严厉,他态度愈发诚恳恭顺,表现了他虚心求教、尊师重道。③旅途之艰:负箧曳屣,在数尺深的大雪中行走,脚上的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表现了他不辞辛苦,坚韧不拔。④生活之苦:无鲜肥滋味之享,缊袍敝衣,也不羡慕同舍生,表现了他志趣高尚,精神富足,不在乎物质享受。(注:②③④是成年以后,③④是从师求学之时。注意问法。)五、作者采用哪些手法勉励马生的?这些手法分别有什么作用?1、现身说法: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劝勉马生,如幼时借书抄书、加冠后向先达叩问、外出从师求学等经历。作用是亲切真实,更有说服力,又没有枯燥说教之感。2、对比手法:①把先达的严厉与自己的恭顺对比。作用是突出作者虚心求教、尊师重道。②同舍生烨然若神人与自己缊袍敝衣作对比。作用是突出作者志趣高尚,精神富足。③自己在学舍的艰苦条件与马生在太学的优越条件作对比。作用是突出自己学习刻苦,劝勉马生珍惜好条件努力学习。六、宋濂能够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什么?给我们哪些启示?原因:他自幼博览群书,获取知识;叩问时虚心求教,尊师重道;从师时勤奋刻苦,用精神的富足代替物质的贫困。启示:①我们要像宋濂一样多读书,从书籍中汲取营养,开拓视野;②保持谦虚恭敬的求学态度,不懂就问,尊敬师长③珍惜现有的学习条件,不贪图物质享受,勤奋刻苦方能学有所成。七、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观点1:可取。因为严师出高徒,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态度,促进学生的学业。观点2:不可取。因为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互相交流,教学相长,这样会使学习气氛轻松愉快,提高学习兴趣。八、太学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写太学生活有何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作用:通过对比,突出自己从前求学难,从而劝勉马生珍惜太学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九、作者真的“愚”吗?他为何这样说?不是,这是宋濂的自谦说法。作者是为了强调主观努力的重要性,即使天资愚笨,只要勤奋和刻苦就能学有所成。十、关于古人勤奋刻苦和尊师重道的成语有哪些?囊萤映雪(车胤,孙康);凿壁偷光(匡衡);悬梁刺股(孙敬,苏秦);韦编三绝(孔子);程门立雪(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