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回顾:什么是行为?第二章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概述一、什么是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在对学前儿童的外显行为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个性、需要、兴趣等不同方面的把握,以便调整教育行为和教育策略。(一)是在自然条件下进行的观察(二)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控制的研究方式(三)需要收集多方面的客观资料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学前儿童行为及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事实资料的方法。观察的主要行为表现内容:学前儿童日常生活的行为(入厕、进食、睡觉等)学前儿童使用工具(材料)的行为(建构、使用笔等)学前儿童与同伴的互动行为、与成人的互动行为学前儿童的游戏行为学前儿童的语言和阅读发展的情况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需要特殊照顾的儿童的行为等(一)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学前儿童的发展水平了解学前儿童的经验获得水平了解学前儿童能力的发展水平了解学前儿童的心理需要了解学前儿童个体的学习方式起点检测起点二、学前儿童行为观察的价值与功能(二)通过观察的方法,可以使幼儿园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教师的计划来源于学前儿童的需要政策导向学科知识教育需求社会需要……教育活动适宜性评价表(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为指标)评价项目等级得分2101.对新内容的兴趣2.主动参与的程度3.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4.学习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5.互动与合作性6.常规与秩序高高高高高高中中中中中中低低低低低低(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之一教师将观察儿童作为自己参与研究、改进教学的手段,能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从而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三、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中儿童发展理论的价值(P28-31)(一)儿童发展理论为设计观察方案提供科学依据例1:如何了解某中班孩子的“气质”?托马斯和奇斯根据九个维度,总结了按气质分类的三类儿童:易适应环境的孩子难适应环境的孩子慢慢适应环境的孩子儿童气质类型行为观察表观察对象:观察时间:观察者:观察记录描述评价和判断备注活跃水平节奏性注意力不集中接近/退缩适应性量注意周期和坚持度反应的紧张度反应的最低限度情绪品质思考:有老师想了解4岁班级的孩子的游戏行为的特点,如何设计观察方案?帕顿-皮亚杰量表姓名:观察日期:认知社会功能性(练习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群体游戏非游戏行为活动无所事事旁观频繁换场(二)儿童发展理论为理解儿童行为提供理论支撑从繁杂的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行为记录(敏感性)两名2岁半的幼儿在一起抢玩具小汽车,其中一个正在大叫:“这是我的!”依据扎实的儿童发展理论来理解、解释儿童的行为一个8个月大的婴儿不断重复着扔掉勺子的动作。皮亚杰的理论认为,4-8个月的婴儿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二期循环反应阶段,婴儿会有目的地在周围世界重复有趣事件的行为。(三)儿童发展理论为提出发展适宜性策略提供无限可能有教师发现一名5岁幼儿琳琳遇到困难时,不愿意尝试,没有自信心。于是,教师以其为观察对象,设计了观察方案。发现该幼儿在家中游戏学习时,经常处于独处状态,因此,当他在游戏学习遇到困难时,无法求助于外在的帮助,久而久之,孩子挑战困难的兴趣就大大受挫,越来越没有自信了。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对社会相互作用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做过大量研究,并提出“最近发展区”观点。他认为,儿童通过参与父母、同伴的交互作用,能够逐渐掌握新的概念和技能。在这一过程中,成人应该给儿童提供“最近发展区”,即儿童可以在有效地帮助和指导下达到的发展区域,这样才能促进教学、训练的有效性。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后继的研究者们提出了“内部主观性”和“鹰架”这两种概念。成人可以通过以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去解释新任务,促进成人和儿童的内部主观性,从而促进儿童新概念和技能的获得。另外,成人可以根据儿童的任务解决中遇到的困难,将任务分解成儿童最近发展区内的小任务,或者创造合适的条件指导儿童,帮助儿童成功解决困难,这种方式就是鹰架。1.为琳琳挑选难度适中,即在最近发展区内的学习任务;2.在琳琳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增加琳琳与教师、与其他儿童的交往,促进琳琳在这些社会交往中找到解决难题的途径;3.与琳琳的父母作进一步的沟通,把琳琳的情况和相关理论告诉他们,并希望他们能够增加陪伴琳琳学习游戏的时间。四、行为观察中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介绍(一)几种常用的儿童发展理论1.华生的行为主义主要观点: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习惯的形成是一系列条件反射;强调练习的作用。2.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主要观点:强化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分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实验1: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钮,则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自发学会了按按钮。实验2:将一只小白鼠放入一个有按钮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钮,则箱子通电。结果:小白鼠学会了按按钮。实验3: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由一开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渐降低到每1分钟后,按下按钮可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一开始不停按钮。过一段时间之后,小白鼠学会了间隔1分钟按一次按钮。实验4: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观点: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适用范围:解释儿童新行为包括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举例:观察者发现蒙蒙在娃娃家有撕拉玩偶的现象,通过对其日常行为的观察,发现他在看动画片中接触到了一些暴力行为。观察者从而得出结论:蒙蒙在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学到了不良行为,并通过设计相关的消极强化手段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思考:儿童看电视与心理、行为的关系?4.格塞尔的成熟势力学说主要观点:个体的发展取决于成熟,儿童在成熟之前,处于学习的准备状态;发展的过程不可能通过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儿童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并形成固定的生活模式;自我调节中存在不平衡和波动,表现为进进退退,并提出了《儿童行为周期变化表》。适用范围:理解、尊重儿童个体的发展规律;解释儿童行为发展中有适度的退化现象。举例:观察者发现2岁半的豆豆在学习如厕的过程中,虽然之前已经能够主动报告大小便,但是最近又开始经常大小便在身上。通过格塞尔的理论,观察者得出结论:豆豆的这种行为表现是正常的,是一种适度退化现象。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主要观点:儿童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会把注意集中在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动作上;学前儿童处于道德水平的他律阶段;教育能够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但是教育无法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和现有的认知结构水平。适用范围:解释儿童从自我中心出发的各种行为,并不反映儿童从小自私,而是受到现有思维水平的限制;理解儿童对成人、对游戏规则尊崇的行为;理解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是非的现象;理解儿童对于超越其认知结构水平的教育无法接受的现象。举例:观察者发现4岁得苗苗在向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画时,把画对着在自己,其他小朋友根本无法看到,在老师的一再要求下,苗苗才把画对着其他的小朋友,但是不经意间,又把画朝着自己了。老师很生气。观察者得出结论:苗苗并非故意,而是无法克服自我中心的思维限制。6.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主要观点:儿童的自言自语现象是出于自我防卫和自我指导。认为语言是儿童解决问题等高级认知过程的基础,可以帮助儿童考虑自己的行为和行动的过程;认知发展的社会起源:认为儿童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实现认知的发展。适用范围:理解儿童解决问题中出现的自言自语现象;理解成人与儿童之间相互作用及混龄儿童之间的互相作用。。举例:观察者记录下了壮壮在用拼插积木搭建一座摩天轮时大段大段的自言自语。观察者解释:这些自言自语并非是废话,而是壮壮的思考和自我指导的一种表现。(二)各种活动观察中常用的学前儿童行为发展理论与研究观点1.家庭中的学前儿童对婴儿气质的观察托马斯和奇斯的研究提供了较有影响力的情绪研究模式。两位研究者根据研究划分的九大维度,将父母所描述的儿童行为进行归类,总结了按气质分类的三类儿童:易适应环境的孩子、难适应环境的孩子及慢慢适应环境的孩子。观察者应用情绪研究模式,设计了婴儿观察表格,观察了9个月的奇奇,发现奇奇的日常生活没有规律,对新环境适应很慢,且反映消极、紧张,得出结论:奇奇是个难适应环境的孩子。对亲子关系的观察艾森沃斯通过陌生人情景测验观察1-2岁儿童的依恋模式,发现了四种依恋模式:安全的依恋、回避的依恋、抵抗的依恋、紊乱的依恋。观察者通过亲子陌生人情景测验,发现艾艾在妈妈离开时,非常焦躁不安,但是妈妈回来后又拒绝靠近妈妈,得出艾艾与妈妈之间形成的是抵抗的依恋。2.同伴游戏中的学前儿童对儿童攻击行为的观察2-4岁的儿童,身体攻击逐渐减少,言语攻击相对增多。哈吐普把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前者又可以分为公开性攻击和关系性攻击。整个学前期,工具性攻击逐渐减少,敌意性攻击逐渐增多。男孩子以公开性攻击为主,女孩子以关系性攻击为主。观察者记录到4岁的小可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她拉着小苗的手说:“你做我的宝宝,不要做小欣的宝宝。她很讨厌的,我们不要跟她玩。”观察者分析小可是通过关系性攻击,即损坏小欣和小苗的关系,来攻击小欣。对同伴社会交往能力的观察帕腾发现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经历了非社会活动(没有参与者和旁观者的行为及独自游戏),有限的社会参与(平行游戏)及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交往(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并将儿童社会性参与水平分为无所事事、旁观、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和合作游戏。观察者通过随意观察发现两个平行班级的孩子的社会参与水平似乎有差异。于是他按照帕腾的社会性参与水平的分类,设计了观察表格,通过正式观察,发现苹果班孩子的社会性参与水平主要以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为主,而香蕉班德则以独自游戏和平行游戏为主。观察者根据观察结果,为香蕉班的老师提出了增加儿童同伴之间交往和游戏的建议。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观察3岁以下的儿童,特别市20个月以上的,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包括安慰、好战的利他行为,给东西或者从第三者方面寻求帮助。但是,对于由他自身原因造成他人痛苦时,利他行为相对减少。18个月以上的儿童乐于主动帮组父母做家务,尽管他们可能只是在给父母添麻烦。学前期的儿童,助人、合作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观察者记录到3岁的融融看到比他小1岁得点点哭时,急忙把自己正在玩的小汽车送给点点。然后坐在她身边,轻轻地拍她。观察者分析得出:融融已经能够区分他人的需要,并对他人进行自认为合理的安慰。3.艺术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观察婴儿喜欢看复杂的、轮廓清晰、结构鲜明的图形;婴儿更喜欢看立体的物体,更喜欢中心色,比如红色,而不喜欢边缘色,比如品红。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局限于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作品的形式。喜欢的物体和颜色是儿童评判作品好坏的标准。观察者记录了2岁得玲玲对妈妈衣服的一段评价:“妈妈,你的衣服不好看。”妈妈问为什么,她说:“因为是黑色的,红色的好看。”观察者作出了分析:玲玲在评价妈妈的服饰时,以喜欢的颜色为标准。可见学前儿童在欣赏服饰与美术作品的特点上有相同之处。儿童绘画能力的观察2岁前的儿童处于涂鸦期,具备画圆的能力。2-3岁得儿童处于象征期,能够为自己所画得图形赋予意义。3岁后的儿童处于定形期,画出来的图形越来越像他们想画的图形。观察者记录了2岁得洋洋画图的一段场景,发现洋洋画了一个圆圈代表了太阳,又画了一个三角形当作大山。观察者分析:洋洋的绘画能力已经发展到了象征期,已经能够为自己所画得图形赋予意义,而且正在往定形期发展。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观察3岁前的儿童会跟着音乐自发地产生蹬腿、跺脚、扭动身体等自发反应,但不会因为音乐的不同而有所改变。3-4岁得儿童能够根据音乐产生情绪上的共鸣,理解音乐作品的速度变化。4-5岁得儿童能够基本理解乐曲想要表达的情感,但是局限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