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诸子百家之道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讲诸子百家之道家一、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二、老子及道家中的老学三、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一、道家思想的起源与演变•儒家在教育中有师生关系,能使儒家思想得到传承,并发扬广大。•墨家有严格的组织关系,上下级之间关系明确,纪律严明,能够保证墨家的各种思想得到贯彻和执行。•道家什么都没有,起源和传承的顺序就自然无法言明。道家思想的起源•班固在《汉书》卷30《艺文志》中指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福祸古今之道,然后知禀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史官的职能•史官有两项重要的职能,一是记载历史事实,二是观察星象,制作天文历法。•史官对天人时空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他们首先观察宇宙天体变化的基本规律,这也就是“道”,然后把这个基本规律推演到整个人事,即与社会联系起来,从而构成道家学派的基本思路。范子计然•范子有可能就是范蠡。•范蠡的一些思想中,就包含着阴阳数术道者的思想,即通过对宇宙天地的揣摩和理解,作为他认识自然和社会的基础和依据。道家思想的发展•“黄帝之学”•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书《黄帝书》以及《管子》若干篇中可以看出道家思想的一些端倪,即对宇宙观念、制度建设、个人生存等方面进行理论的思考和探讨。老子与庄子的不同•老子思考的中心是通过对宇宙之道的体验,追寻对天道、世道以及人道的全面终极的理解。•庄子偏向于对人的内在精神超越和自由境界的探寻。二、老子及道家中的老学•老子所生存的时代,一直争论不休。•传统说法是老子早于孔子。•冯友兰、顾颉刚等人则认为老子要晚于孔子。老子真实的一面•“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老子虚幻的一面•“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庄子·养生主》中,“老聃死,秦失吊之”。•《列仙传》中,老子“乘牛车西入大秦”,尹喜“后与老子俱游流沙,化胡。服巨胜实”。老子虚幻的一面•《后汉书》载,“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三国志·魏书》注引鱼豢《魏略·西戎传》称:“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相出入,盖以为老子西出关,过西域之天竺,教胡。”•西晋时期,道士王符撰写《老子化胡经》。老子虚幻的一面•老子身份和形象的模糊性与神秘性•“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道”•《老子》第二十五章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无与有的统一•《老子》第一章中,“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二十一章中,“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本自然与人本自然•《老子》第十二章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第五十七章中,“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五十七章中也提出,“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子》第五十七章中指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三、庄子及道家中之庄学•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庄列传》中,“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对老子思想的深化•道为天地万物之所以生的总原理,其原理具体体现在万事万物中。•万事万物又是不断变化的,并非一成不变。•《庄子·秋水篇》中,“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万事万物皆有自然之性•《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万事万物皆有自然之性•“故极大小之致,以明性分之适。……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也。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庄子郭象注》卷一)人世应遵循自然•人应顺其自然。•国家制度不应以好坏之分。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