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峰王安石登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简介王安石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宋神宗时,他致力于政治改革,表现了他勇于革新,不畏众议的精神。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县城东武县(现在山东诸城)飞来,故名。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说明•【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前二句写飞来山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可以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议论•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登飞来峰》思路《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理入诗•以议论的笔触,寓哲理于抒情之中,畅写人们习见的理念,即:人的主观认识,各自都有局限性;也正因此,人们应该学习从不同角度去看问题,才能避免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