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经济地理学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本章要点:1、中心地、中心性、货物的供给范围、中心地的等级。2、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各自特征、差别和适用条件。第一节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一、中心地理论形成的背景与目的1、背景20世纪以来,城市化进程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加速,城市的地位日益重要,各种经济活动日益向城市集聚。许多学者开始将城市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城市社会、经济行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城市的形态、空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的研究。2、目的探索“决定城市的数量、规模以及分布的规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那么又是怎样的规律”这一课题。因而,克氏中心地理论的中心内容是论述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之间的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并用六边形图式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二、基本概念中心地:是周围区域的中心,是能够向周围区域的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的地点。中心性:指中心地对其周围地区的相对重要程度,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可用下式表示:C=B1-B2中心性中心地供给和提供商品及服务的总量中心地为自身供给和提供商品及服务的总量货物的供给范围:由中心地供给的货物能够达到的范围。其中:货物供给范围上限(外侧界限):为中心地的某种中心商品能够到达消费者手中的空间边界——由对中心商品的需求所限定;货物供给范围下限(内侧界限):中心地为供给某种中心商品而必须达到的该商品的最小限度的需要量——由中心商品的供给角度所规定的边界。中心地的等级:中心地提供的货物和服务有高低等级之分。中心地的等级取决于其能够提供货物和服务的水平。提供高级货物和服务提供低级货物和服务等级高低补充区域: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经济距离:是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个要素所决定的距离,但消费者的行为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1、基本前提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自然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分布,居民的收入、需求和消费方式相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运费与距离成正比。消费者都利用距离最近的中心地,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的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2、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空间模型的构建在市场作用明显的地区,中心地的分布要以利于提供商品和服务为原则。在满足上述前提条件下,中心地均匀分布在平原上,同一等级的中心地之间的距离相等,服务范围是相同半径的圆形区。每三个相邻中心地之间有一个空白区,得不到这3个中心地任何一个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因此,在这个空白区的中心会产生1个次一级中心地。每3个次级中心地之间又出现空白,会出现再次一级的中心地。依此类推,中心地可以分为许多等级。由于竞争机制的存在,相邻的中心地服务区之间将出现重叠,根据到最近中心地购物的原则,重叠区的消费者将以中心线为界被最近的中心地吸引。每个中心地的服务区变成六边形。每个次一级的中心地成为六边形的6个顶点,各级中心地组成一个有规律递减的多级六边形空间分布模式。市场原则下中心地系统形成原理示意图市场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服务区)之间的关系每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由一个完整的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以及周围6个由1/3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组成;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数具有如下关系:1,3,9,27,81,…按3的倍数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K=3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每个次级中心地包含在3个等距离的上级中心地中,因而每个上次中心地包含6个类似的次级中心地,也即是上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3×6=2个次级中心地;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与中心地系统交通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上级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间点。交通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服务区)之间的关系每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由一个完整的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以及周围6个由1/2个次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组成;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数具有如下关系:1,4,16,64,256,…按4的倍数变化,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K=4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每个次级中心地包含在2个等距离的上级中心地中,因而每个上次中心地包含6个类似的次级中心地,也即是上级中心地在自己的市场区域内包含着1/2×6=3个次级中心地;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即从次级中心地开始,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4倍。(三)行政原则与中心地系统行政原则下形成的中心地系统,次级中心地从属于上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进行行政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其完整地从属于上级中心地。行政原则下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市场区(服务区)之间的关系每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大致由7个次级中心地市场区组成;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数具有如下关系:1,7,49,343…按7的倍数变化,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K=7的中心地系统。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每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内拥有6个次级中心地,各等级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是:1,6,42,294,2058……(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总的来说,市场原则是基础,交通原则和行政原则可看作是对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修正。具体而言: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也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在自给性强、与城市分离的山间区域内形成的以某一中心地为核心的自给区域,行政原则的作用也相对较强。四、克氏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问题(一)理论和实践意义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成为现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二)存在问题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对商品如何获得超额利润论述也不明确。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忽视了集聚利益。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