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配套测试题讲解:一、刑法的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是:(1)禁止溯及既往(_____的罪刑法定);(2)排斥习惯法(_____的罪刑法定);(3)禁止类推解释(______的罪刑法定);(4)刑罚法规的适当(______的罪刑法定)。”下列哪一选项与题干空格内容相匹配?(单选)A.事前——成文——确定——严格B.事前——确定——成文——严格C.事前——严格——成文——确定D.事前——成文——严格——确定2.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多选)A.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B.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C.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D.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二、刑法的适用范围(空间效力、时间效力)3.刑法时间效力,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A.1997年刑法实施之前犯罪,前罪判处的刑罚已经执行完毕,1997年10月1日以后又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否构成累犯,适用新刑法的规定B.行为人1997年9月30日以前实施的犯罪,公安机关立案侦查以后,行为人逃避侦查的,超过追诉期限的,是否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适用旧刑法规定C.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的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适用旧刑法规定D.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缓刑考验期间又犯新罪,应适用新刑法规定,撤销缓刑4.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多选)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国境内之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D.外国人丁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的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三、犯罪构成概述、犯罪的分类5.关于构成要件要素的分类,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多选)A.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淫秽物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B.贩卖毒品罪中的“贩卖”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毒品”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C.强制猥亵妇女罪中的“妇女”是记述的构成要件要素,“猥亵”是规范的构成要件要素D.抢劫罪的客观构成要件要素是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非法占有目的”是不成文的构成要件要素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不定项)A.《刑法》第266条规定的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而第198条规定保险诈骗罪的法定最高刑为15年有期徒刑。为了保持刑法的协调和实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对保险诈骗数额特别巨大的,应以诈骗罪论处B.根据《刑法》第358条的规定,“强奸后迫使卖淫的”成立强迫卖淫罪,不实行数罪并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伙同他人强奸妇女后并迫使其卖淫的,不负刑事责任;因为《刑法》第17条没有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应对强迫卖淫罪承担刑事责任C.《刑法》第382条明文规定一般公民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处,所以,一般公民可以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贪污罪的共犯;《刑法》第385条对于受贿罪没有类似规定,所以,一般公民不可能与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受贿罪的共犯D.《刑法》第399条第4款规定,“司法工作人员收受贿赂”有徇私枉法等行为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但是,司法工作人员索取贿赂并有徇私枉法等行为的,则应实行数罪并罚7.下列情形中,告诉才处理的有?(不定项)A.捏造事实,诽谤国家领导人,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B.虐待家庭成员,致使被害人重伤C.遗弃被抚养人,情节恶劣的D.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四、犯罪客体8.下列关于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多选)A.甲盗窃的是备用枕木,乙盗窃的是正在使用中的枕木;前者构成盗窃罪,后者则构成破坏交通设备罪。故犯罪对象只有通过其所体现的犯罪客体才能确定某种行为构成何罪B.伪造证件罪,必须有伪造出来的证件,否则就不可能构成此罪;偷越国(边)境罪则没有犯罪对象可言。故犯罪对象不一定是任何犯罪都不可缺少的,而犯罪客体则是任何犯罪构成的要件C.某商场的财物被盗,受到侵犯的是该商场对财物的所有权关系,而财物本身则未必受到损害;相反,盗窃犯总是要把财物保护好,才能销赃或自用。故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而犯罪对象却不一定受到损害D.刑法分则规定的十类犯罪是根据犯罪客体来划分的,如果按犯罪对象则无法分类。故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9.下列犯罪中,侵犯多个法益的有?(不定项)A.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B.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C.侵占罪D.刑讯逼供罪五、犯罪客观方面(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刑法上的因果联系)10.关于危害结果的相关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单选)A.甲男(25岁)明知孙某(女)只有13岁而追求她,在征得孙某同意后,与其发生性行为。甲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B.警察乙丢失枪支后未及时报告,清洁工王某捡拾该枪支后立即上交。乙的行为没有造成严重后果C.丙诱骗5岁的孤儿离开福利院后,将其作为养子,使之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丙的行为造成了危害后果D.丁恶意透支3万元,但经发卡银行催收后立即归还。丁的行为没有造成危害后果11.甲意图勒死乙,将乙勒昏后,误以为乙已经死亡。为毁灭证据,又用利刃将所谓的“尸体”分尸。事实上,乙并非死于甲的勒杀行为,而是死于甲的分尸行为。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A.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过失致人死亡罪和侮辱尸体罪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和侮辱尸体罪D.甲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12.关于不作为犯罪,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多选)A.甲在车间工作时,不小心使一根铁钻刺入乙的心脏,甲没有立即将乙送往医院而是逃往外地。医院证明,即使将乙送往医院,乙也不可能得到救治。甲不送乙就医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B.甲盗伐树木时砸中他人,明知不立即救治将致人死亡,仍有意不救。甲不救助伤者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C.甲带邻居小孩出门,小孩失足跌入粪塘,甲嫌脏不愿施救,就大声呼救,待乙闻声赶来救出小孩时,小孩死亡。甲不及时救助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D.甲乱扔烟头导致所看仓库起火,能够扑救而不救,迅速逃离现场,导致火势蔓延财产损失巨大。甲不扑救的行为构成不作为犯罪13.下列有关刑法上犯罪结果的表述正确的有?(不定项)A.过失犯罪的构成以是否发生法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结果为标准B.危害结果可以是实际损害,也可以是现实危险状态C.产生危害结果的原因只能是危害行为D.有些犯罪的既遂以危害结果的发生为标准六、犯罪主体14.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单选)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不定项)A.15周岁的甲参与绑架他人,并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由于绑架并故意杀害被绑架人的只成立绑架罪一罪,刑法第17条第2款并未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要对绑架行为负刑事责任,因此,甲的行为不构成犯罪B.15周岁的乙在某次群体性事件中,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组织起来,聚众“打砸抢”,砸烂政府公务用车10余辆,由于刑法第17条第2款并没有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要对故意毁坏财物行为负刑事责任,因此,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C.15周岁的丙盗窃他人财物,被事主吴某当场发现并拦腰抱住。丙用力挣脱后,从地上检起一块砖头,对准吴某的头部恶狠狠地拍了过去,吴某脑浆迸裂,当场死亡。由于《刑法》第269条明文规定了转化型抢劫,所以,丙成立抢劫D.15周岁的丁在拐卖幼女的过程中,强行奸淫了一名幼女。由于拐卖妇女、儿童罪包含了强奸罪,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并不对拐卖妇女罪承担刑事责任,因此,丁的行为不成立犯罪七、犯罪主观方面16.甲想杀死同事乙,多次投毒害乙未果。某日甲在车间里抽烟随手扔烟头引起火灾,甲在大火中被严重烧伤,乙在大火中丧生,其余同事安全逃生,甲对乙死亡的结果,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选项?(单选)A.过失B.间接故意C.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D.直接故意17.关于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下列哪些说法是不正确的?(多选)A.甲为杀害李某而朝其射击,却击中了其身边的肖某,致肖某受伤,则甲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对象认识错误B.乙(已成年)盗窃其外祖母的钱财,认为这种行为不构成盗窃罪,则乙的这种认识错误属于法律认识错误,不能免除其刑事责任C.丙杀李某并碎尸,用塑料袋包装。对罗某谎称鸦片,以1000元的价格托罗某运至火车站寄存柜中存放。罗某构成窝藏毒品罪D.丁欲将王某扔进水池淹死,然而水池中的水很浅,王某实际上跌落水池摔死,则丁并不存在认识错误18.甲指使乙毁坏丙画廊陈列的一幅国画(价值2.5万元)。乙拎着猎枪来到丙的画廊门外,从窗户看到这幅国画,便举起枪准备打毁国画。但是乙不知道丙此时就在这幅国画背后进行装帧工作,如果开枪,丙会被击中。而这一切情景尽收身处另一角落的丁的眼中。丁与丙有仇,很想丙死亡,便袖手旁观。但等了好久,见乙仍不开枪,便迫不及待地走上前去,对乙说:“兄弟,我跟你一样,也想毁掉那幅画,为何还不开枪?”乙说自己的枪不知道怎么不好使了,丁说好办,便将自己的一把枪递给了乙。乙开枪,国画被毁,丙也被打死。据上述案情,下列关于乙对丙的死亡的说法正确的是?(不定项)A.乙对丙的死亡结果属于意外事件B.乙对丙的死亡结果属于过失致人死亡C.乙致丙死亡属于打击错误D.乙致丙死亡属于对象认识错误八、犯罪排除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法令行为等)19.关于正当防卫,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单选)A.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成立故意犯罪B.抢劫犯使用暴力取得财物后,对抢劫犯立即进行追击的,由于不法侵害尚未结束,属于合法行为C.动物被饲主唆使侵害他人的,其侵害属于不法侵害;但动物对人的自发侵害,不是不法侵害D.基于过失而实施的侵害行为,不是不法侵害20.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骑上就跑,丙被摔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飞身跳下疾驶的摩托车奔入树林,丙一万元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行为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单选)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21.2007年10月8日,某派出所接到王某的报案,称其家中一串金项链被盗,其外甥宋林有重大嫌疑。派出所根据其提供的线索抓获了宋林,宋林对盗窃事实供认不讳。由于该项链价值9000元,公安机关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了宋林。当听说外甥可能被判刑时,王某很惊讶。她反复和公安人员讲,她只是想追回项链,并不想让外甥坐牢。当得知外甥的行为已经构成盗窃罪,必须被追究刑事责任时,她说:“那我不要这串项链了就当我送给他的行不行?”根据以上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些选项?(多选)A.公安人员完全可以答应王某的请求,这种做法是符合法律规定的B.公安人员若回答:“你可以承诺把项链送给宋林,但我们还是要追究他的刑事责任。”这种做法是符合法律规定的C.对于所有被害人的承诺都不构成犯罪D.对于王某的这种承诺属于事后承诺,是不符合有效的承诺的时间条件22.甲听说仇人乙今天晚上要来杀死自己,便在自己家围墙和门上装上电丝网,并通上电,心想“来了就让你有去无回”。乙果真晚上来寻仇,在闯入门的时候被电死。甲的行为?(不定项)A.属于事前防卫B.属于防卫不适时C.不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