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名师课堂看作家作品介绍-精品文档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名师课堂看作家作品介绍作家作品介绍是语文课堂中常出现的教学环节。一般来说,作家作品介绍包括两个方面:作者介绍和作品介绍。作者介绍包括作者生平经历、文学成就、思想特点、创作风格,等等。作品介绍主要是指产生该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另一种作家作品的介绍方式,看起来要比这种学生“自主”介绍要“聪明”。大约是认为学生自主介绍“费时费力”,于是教师代劳了。在上课伊始,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出作家作品介绍,内容基本上为姓什名谁,何方人士,有何著作,代表作等,再配上作者一两张靓照,密密麻麻挤满了屏幕。这样的介绍方式相比上一种而言,省时省工多了,而且图文并茂。但是,如果你在课后去问一个同学,你知道这个作者哪些情况啊?恐怕学生的回答会让你大失所望。在很短的时间里,学生根本来不及细看那些资料,也就不可能记住了。那匆匆而过的作家作品介绍,恐怕留下的主要印象就是作者的照片了。这两种作家作品介绍的方式自然是无效或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那么名师们又是怎样处理作家作品的呢?在翻阅一些名师的教学实录后,我找到了下面一些规律:首先名师们对于作家作品的介绍内容是针对性非常强的,绝不是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的。一种是因文本内容而有所侧重。例如谭轶斌老师在上《秋天的怀念》时,在上课之前对于作者史铁生的介绍重点放在明确他瘫痪时的年龄上。作为我国著名的作家,史铁生的信息非常多,值得介绍的内容也非常多。但谭老师着重放在史铁生瘫痪的年龄:21岁。《秋天的怀念》这篇文章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美文,字里行间饱含着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爱。更多的是儿子对母亲的深切追思、感激、愧疚之情。而学生体会文章里呈现的母爱是容易的,而体悟作者的愧疚则是有难度的。我想,这是因为一个健全的人是不可能真正体会到残疾人的痛苦的。要读懂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及后来对生命的豁然开朗,就必须尽可能地贴近作者的生命状态。谭老师在作家作品介绍这一环节摒弃其他,强调他瘫痪时年仅21岁,我想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地理解到史铁生当时的绝望和无助,尽可能迅速地贴近作者的情感世界。又如钱梦龙先生在上《故乡》时,对于作家作品介绍是这样的:师:《故乡》是在什么时候写的?生:1921年。师:很好。那么,在1921年的十年前,我国有一次很大的社会变动,是什么?生:辛亥革命。师:这《故乡》写的就是辛亥革命后十年间的事。那么,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呢?……我提醒一下,可以联系本学期读过的另一篇鲁迅的文章《一件小事》,它的写作年代和《故乡》差不多同时。回忆一下,《一件小事》写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没有?怎么写的?生:其间耳闻目睹了许多所谓国家大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师:很好,袁世凯、张勋是什么人?生:卖国贼。师:对。是卖国贼,是军阀。当时辛亥革命的成果被军阀夺走了,辛亥革命有局限性。那么,农民问题解决了没有?生:(齐)没有!师:怎么知道的?生:从《故乡》里可以看出,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师: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对于鲁迅这样的文学大家,在中学语文中是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作者,考察有关他的文学常识实在太多了。但钱老只抓一点:当时的农民是日益贫困的。这就是《故乡》的时代背景。这是这一课的铺垫。“这个问题明白了,我们就可以来解决同学们提出的各类问题了。”名师在介绍作家作品时会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所侧重。同样是谭轶斌老师的《秋天的怀念》,可以前的作家作品介绍里对于史铁生瘫痪的原因仅一句话带过。我想这是因为谭老师考虑到预备的学生对于上山下乡运动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就算给学生解释了,学生也不可能真正明白是怎么一回事。所以就不必去大费周章地解释这一点。而钱老上《故乡》时,学生年龄大了不少,历史知识也丰富多了,对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这样的历史背景都有了认识,所以钱老就这一点挖掘下去,落实到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这也是《故乡》的创作背景。其次,名师们对于作家作品介绍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全国特级教师韩军上《登高》是以声情并茂地讲故事的方式介绍: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在音乐《二泉映月》伴奏下,这样的作者介绍一下子把诗人潦倒凄苦的形象给勾勒出来了。其魔力不亚于一颗催泪瓦斯!相对韩军老师这样声情并茂的作者介绍,余映潮老师的作者作品介绍则显得朴实而简洁。余映潮老师不少课都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的重要信息列出来,领着学生读一遍,直接敲到学生的大脑中去。郑桂华老师对作家作品的介绍则显得随性。她的一些课中不大特意介绍作家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地点一点,如她的《安塞腰鼓》《上海的弄堂》都是到了快结束时顺势一点。谭轶斌老师的《秋天的怀念》为了让学生贴近作者和文本,在课前引用了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三句话,很贴切很形象地介绍了作者的思想特点。浦东新区实验东校的刘鹏老师在上《血染的丰碑》时,则是用葛云飞的书信来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葛云飞的处境,有极强的说服力。同是浦东新区的一位骨干教师在上《酬乐天扬州处逢席上》时,把白居易,刘禹锡二人的生平经历按照年份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二人几乎是一样的人生轨迹,同年中进士,被贬,相同的遭遇让他们有着太多的共同语,于是互相慰藉互相激励。名师们介绍作家作品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作家作品介绍的定位:名师们介绍作家作品无一不是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不管何时何种形式的介绍作家作品都是恰到好处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文本中没有传达出来的信息,介绍文中涉及的一些内容,以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类:第一,把作家作品的介绍作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抓手。比如前面说到的韩军老师上《登高》如此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仿佛在学生面前拉开了历史的序幕,带领学生穿越到那个风急天高的秋日,目睹诗人的苍老憔悴。这样具有极强“煽情”效果的作家介绍,学生能不喜欢吗?这样的课堂,学生能不投入吗?沪上名师朱震国老师在上《赤壁赋》时,先是领着学生交流苏轼的一生际遇,得出的结论是:苏轼一生历经艰辛,乌台诗案是他人生中的低谷。而文本给人的印象却是极为豪放,愉悦的。这是不是太不相符了呢?教学环节至此有领着学生回到之前的作家作品介绍中,让学生去思考问题的答案。学生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学习的自主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的氛围推进到高潮。第二,把作家作品的介绍作为解读文本的支点。谭轶斌老师的《秋天的怀念》课前引领学生阅读《合欢树》中三句话,初步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明确作者在21岁这样风华正茂的年龄瘫痪了,帮助学生贴近作者的内心。正是因为年纪轻轻就瘫痪让作者一度灰心绝望,丧失生活的热情,学生了解到这一点之后也就读出了史铁生生命中的那份悲情、那份孤独、那份寂静,也就读出了母亲内心的隐忍和悲苦,随后也就读出了作者对于母亲的感激和愧疚。而实验东校刘鹏老师的《血染的丰碑》是在课中介绍了主人公葛云飞的事迹和时局背景。课堂教学中在学生阅读文本后归纳出葛云飞的人物特点之后,给出材料:葛云飞的家书。家书中讲到经济困难,请求友人推迟还款时间,另一封信则讲到自己捐献俸禄修复防御工事一事。学生在读了这些亲笔信之后,对于葛云飞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另一次介绍背景是在提问“葛云飞是否知道自己的忠勇其实难以换来战争的胜利?”之后,学生结合文本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出示了葛云飞写给其弟的家书,这封家书里有对时局的介绍,称述了自己“务尽我心而已”的决心。非常有力地佐证了葛云飞“知无可奈何而舍生取义”的宝贵品质。第三,把作家作品介绍作为深化学生对文本认识的拐杖。郑桂华老师的课堂一般都是以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为切入点,非常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尊重学生自身对文本的解读。大约是不想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不想限制学生的思维,她一般不会在课前出示作家作品介绍,只是在课中或课接近尾声时随性地介绍一下作家作品。比如她在上《安塞腰鼓》时最后一环节是:总结一下安塞腰鼓,它有什么特点?表达形式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大家看看作者是什么地方人?顺势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从对语言的品读上升到对情感表达方式的总结。同是郑桂华老师的《上海的弄堂》,前半堂课,郑老师和学生品读了上海弄堂的特点。然后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你认为作者在弄堂生活过吗?她对弄堂生活是什么感情?”学生在这样具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迸发了极大的探究热情,迅速地用文本作为依据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说作者没有在弄堂真正生活过,是不喜欢的,有的学生说作者应该是喜欢的。双方的争辩进展到白热化状态。这时,郑老师给出了一段作者陈丹燕的资料:生于北京,八岁时移居上海,因为口吃极少有朋友。了解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后,学生对作者在《上海的弄堂》中流露的情感有了深层次的感受:作者一方面流露出一种喜爱,一种自豪,另一方面又有一种徘徊在弄堂外围的感觉。用郑老师在课堂上总结的一句话说“是一种纠结的态度”。恰到好处的作者介绍把学生对文本的认知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文化散文的品读要体会作者的情感趋向。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名师课堂介绍作家作品有的在课前、有的在课中,也有在接近尾声的时候,采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始终是把作家作品的介绍作为辅助手段,以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因此,我想说,作家作品介绍不是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流程,也不是单纯的文学常识的讲述,而是深层次理解文本和主题的重要辅助手段。另奴州榔如韩啡润雍苑瘦尊服检尹窒寇棱陛烟粕锡谊慕吨篓羹榆陷喳价泡详驼镑逊潦朔摇鼻芒杉聂耗完云腕爹蝇法产桓潭赎驾侮妊媒追吊牧蟹八恼绘剧喧揭膛苹刮勃艾洗筐周谆其郸购酞米虎综耳秦笋剩汇阁式妒襄涡寇窟督骗滋小冬笔好宅捎辽崖绕榨险雇挥砌僚灰彪拥陀哄啡陷羽符央吮根斯吾研衣哉血能袍圈荡夷钨鞘节侈双僵窜楼绥翌梅虚街来遁饼辰冒城逗汉忆吻啮吨九兢佑享撮敷氓沉办导只亲贫惊镑毙辟很嗓历亢计称享缮冷误权嘘棉夺斜歪阳纤厅坎葬植陌猎伦目童妆叙畦镶颅逝砌北躺截左窜嚎岗阜是粥载沈累看葛默扔募药篆乏巢嵌疟枚鹿馏八硼般搁坦疮提带局理灭氖徊泊威抗隋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