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新闻评论的结构与节奏一、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二、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三、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四、新闻评论的节奏一、结构是表达效率的基本要求结构的本质就是一种关系——它反映的是文章中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比如,时间关系、空间关系、因果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等)。结构的要求:第一点在于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要有一定的关系;第二点在于使接受者能够清楚地看到这种关系。这种“关系”(即结构),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结果的外在显示,因此它对于读者来说,就是理解全篇的“指示图谱”。结构是表达效率的体现结构作为文章内部的一种秩序,其本身就是表达效率的体现。一篇文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按照什么原则排列先后,没有明示的秩序,在读者看来,则可能是杂乱无章。“看不下去”和“留不下印象”,都是传播效率的失败。新闻评论不应追求“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似看山不喜平”,讲的是文章要追求变化的丰富性。这其实是把文章的结构也当作欣赏的对象了。新闻评论不应该追求这种价值。实际上,过于复杂、过多变化的结构,本身就是大众接受的一个高门槛,是有碍于传播效率的,因为人们可能在复杂多变的结构中迷失。表达的结构要体现效率性思考的结构是个人化的、具有偶然性的;表达的结构则要体现普遍性、规律性,特别是效率性。不管你费了多大的劲,绕了多大的弯才得到结论,你都不能让读者再一次费你那么大的劲、绕你那么大的弯才得到结论,那样就是无效率的了。你必须在得出结论之后再想一想:最有效的思考路径是什么,最能让人明白的思考路径是什么,并把这个路径表现出来。这个路径,就是与思考的结构不同的表现的结构。二、新闻评论的开头与结尾议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内外两层:“外层”结构反映开头、结尾与中间论述这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内层”结构反映论证部分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把开头和结尾放在一起来讲,因为它们给读者最初和最后的印象,两者有着大致相似的规律。(一)新闻评论的开头新闻评论的开头的确是一个值得讲究的地方,因为开头是一个优势位置,既承担着一下子吸引住读者的责任,也影响着全篇的节奏。在认识上,从前提开始,这是认识的基本规律;在表达上,从结论开始,这是新闻评论写作和阅读的有效率的结构。当然,这也不能成为新闻评论开头的硬性框框。新闻评论要根据读者的经验与接受规律在评论的各种要素中统筹安排。评论开头的类型一类是叙事,包括作为评论对象的新闻事实与作为由头的新闻事实、归纳出的问题、要批驳的观点;另一类是判断,包括结论、部分结论、阶段性的判断。处理开头叙事的方法新闻评论中的叙事本身,不可能像在消息中那样吸引人,因为它们往往是读者已经看过的事实。另一方面,如果叙事过长,势必要把作者的观点压得太后,这个环节就可能会失去读者。这就需要尽快地由叙事这种客观性信息转人主观性信息:论点、判断。处理叙事的方法:一是在开头简单概括,然后在文中详述;二是只述及事实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在后面叙述。(二)新闻评论的结尾新闻评论作为一个传播说服性信息的文本,结尾的重要性是心理学意义上的,因为它处于整个阅读过程的最后——是作者影响读者最后的机会,决定读者最终可能保留的印象。如何结尾的一般要求结尾如何的问题,既涉及论证材料如何(与开头之间)权衡、分配布置的问题,也涉及文字表达的方式如何分配布置的问题。一般来看,结尾应在不重复已经陈述的信息的基础上,给读者提供一个总体的感觉,一个不偏离论点的自然的深化与提高的感觉,而不是个别的、枝节化的感觉,否则读者最后留在记忆中的,可能就是“枝节”了。总之,结尾应该在有利于人们记住论点的有力表达之中果断结束,“画蛇添足”反而会削弱评论的传播效果。论点出现的位置要平衡考虑论点往往并不仅仅或直接体现于标题或文中具体的一句话,而可能是通过开头、中间、结尾多句话来共同体现:体现论点的话出现在开头,是为了开门见山,一下子吸引住受众;出现在结尾,是为了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出现在中间,可能是因为作者通过层层推论,在推理的高潮中一下子说破论点。结尾部分一般不应该再提出新的观点因为:第一,它来不及论证了;第二,它可能对已经论证了的论点造成干扰和分散;第三,它可能形成文章论证结构中的“破绽”而被读者记住,造成对整篇论证的怀疑。三、新闻评论论证部分的结构新闻评论中间部分,也就是论证部分的结构,其基本上是并列与递进两种主要类型。(一)并列结构并列结构表现的是论证材料之间并列的关系——各自独立、共同支持论点。这种结构反映的是认识的广度、事物的多个侧面。如果以“总一分”的观点来看,相互并列的论证单元自己得出的结论,就是“分论点”。(二)递进结构递进式结构表现的是不同论证材料之间前后支持的传递关系——前面的论证支持后面的论证,它反映的是评论者对事物的认识深度,最终到达论点。实际上是由两个以上各自完整的论证前后相连,每一层有确定的判断(结论)。前一个论证过程达到的结论,成为后一个论证过程的前提。有称其为“论证链”。如果以“总一分”的观点来看,在最终得出全文论点之前,在前后相继的论证链条上先期得出的阶段性结论,也可以看作分论点。所谓“层层递进”,有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按着主体(即写文章的人)的认识过程,一层层地重演认识问题的全面思考过程,并且最终达到结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浅及深的,这也是认识的规律。但是,照原样重述这个过程,不符合新闻文体的效率原则。第二种:按照事物本身的层次或发展进程,一层层进行评论。评论结构随着不断加入新的叙述而逐层深入,每一层都有有效的判断,尽管判断先浅后深。这样的结构是适合新闻评论的。第三种:实际上是由两个以上各自完整的论证前后相连,每一层有确定的判断(结论)。前一个论证过程达到的结论,成为后一个论证过程的前提。(三)评点式这种方式始终不脱离具体的对象本身,它是在对象的精妙之处点上一下,不多加以阐发。即便阐发,也是以悟的方式阐发,以蕴含着内在逻辑性的圆融的事例本身去阐发,而不是把其中的逻辑筋脉单独抽取出来。这种结构形式在新闻评论中,尤其是在一些较为短小、活泼的评论中,常常可以见到。论证单元应该明显区别开来从表达效率的角度来说,无论结构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一层意思应该为一个段落,这样方便读者掌握论证的脉络;一个论证单元应该用段落、语言与其他论证单元明显区别开来。其第一句话,最好为一个明确的判断语。然后是对这一句话的展开论述。这样,各个论证单元的第一句就成为全篇结构的梗概,容易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印象。四、新闻评论的节奏如果说,结构是一篇新闻评论静态的表现形式的话,那么节奏就是一篇新闻评论动态的表现形式。新闻评论的节奏感,是怎么形成的呢?不是文字符号本身的物理性质和外在形态造成的,而是文字符号传递的信息内容给接受者的心理期待造成的。在一篇新闻评论中一般来说,判断与论证的内容比较繁密,就会给人造成急促的感觉,而包括背景介绍等叙事性内容则会给人造成舒缓的感觉;新鲜的内容会给人急促的感觉,已有的知识经验会造成舒缓的感觉。新闻评论与其他文体相比新闻评论作为篇幅不长的一个讲求表达效率的文本,它与其他文体的文本(比如散文、杂文、小说)相比,节奏应该更为紧张。“缓急相间”的节奏是一种平衡的考虑既要考虑赶紧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还要考虑尽可能把很多的事实背景先做铺垫,每个要素都在向作者争取一个位置,不是把它放在上面,就是把它放在下面。作者的不同选择就导致了节奏和结构的不同。“缓急相间”也符合读者阅读心理节奏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缓急相间”,一张一弛,也符合读者阅读的心理节奏:如果过于缓,连续几段持续的叙事,议论总是不出现,可能会使渎者失去耐心;如果过急,持续地议论,密集地推出论点,则可能会使读者应接不暇,“跟不上”作者的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