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课不停学”背后的故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停课不停学”背后的故事2015年12月8日,雾霾笼罩京城。北京市发布首个空气污染红色预警,紧接着北京市教委发布紧急通知,要求自8日7时到10日12时,中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停课,学生可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实现“停课不停学”。9日,全市到校学生与在家自主学习学生的比例约为1:15。按照“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学校采取多种形式,通过网络、通讯等途径与家长和学生保持联系,提出可参考的合理化学习建议;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合理调整教学方式,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为学生灵活安排学习内容。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及其数字化资源成为学生在家自主学习的主要平台。据统计,停课三天时间,共有98万学生访问北京数字学校的课程资源,总访问量达400万次。其中,歌华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平台总访问量超过261万次、总开机数66万台,北京数字学校网络平台访问量139万次、访客32万人。中小学生通过电视课堂、网络课堂实现了“停课不停学,安心在家学”。此外,北京数字学校不仅有来自京津冀地区的学生访问,还有来自吉林省、重庆市、山东省等地的学生访问。2015年入冬后,北京遭遇了数次极端天气。尤其是接连发生的雾霾,对学生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在北京市教委发布“停课”的紧急通知后,为了让学生在家也能安心学习,以北京数字学校为主力的网络学习平台快速响应,为北京市学生提供持续的教学服务保障。“停课”期间,北京市中小学生足不出户,即可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措施体现了教育管理的人性化,为给“停课不停学”提供高效的数字化支持,北京数字学校做了哪些应急部署与安排?在互联网与教育日益亲密接触的今天,北京数字学校又会给学校提供哪些新的服务?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数字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詹伟华。记者:前段时间,北京遭遇严重雾霾和强降雪天气。北京市教委“停课不停学”的弹性安排以及为学生提供的数字化支持赢得了社会的赞誉。我们想知道针对这种突发情况,北京数字学校是如何筹备部署的?如何做到如此快速的反应?詹伟华:确实,极端天气下的停课是突发情况,需要我们当机立断,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做出快速的反应。就拿前段时间大雪后第一次的“停课不停学”来说,我是前一天晚上8点半接到教委电话,要求北京数字学校必须为明天停课的部分区县做好保障。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把网站整体梳理一遍,想好我们能实现什么,能实现的就必须落实到位。所以放下电话,我马上调集各路人马,成立一个“停课不停学”的临时策划组,并且布置大家分头负责落实。因为学生上北京数字学校,不仅要看网上的直播课程、影片和故事,还要参加一些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比如我们新开辟的数字科学家、3D设计课程等活动。所以,直播课程由一个人负责,学习活动由一个人负责,每个人再对接支持的团队。那天晚上,我们基本上通宵没睡。大家都跟打了鸡血一样,精神高度亢奋。第二天早晨8点多,所有的课程和活动全部上线并且对外全面开放。这样包括河北、天津等很多外地停课的学校也都能访问。之所以有这么快的完成速度,得益于北京数字学校之前就做过类似的应急演练,有一定的积累和储备。记得2012年下大雪的时候,我们就开放过北京数字学校。后来,我们对北京数字学校的平台进行了升级改造,实现了1个小时之内调整账号机制,全部对外开放。2014年的这个时候,北京的雾霾就已经很严重了,我们策划过雾霾相关的专题活动。所以,市教委发布“停课”的紧急通知以后,我们能够一个晚上就把网站的专题全部实现出来并对外开放。另外,这次行动中,各个团队对我们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我觉得北京数字学校今后的发展会像是一个磁场,把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和人吸引过来,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把北京数字学校做得更好。就像这几次“停课不停学”,我们整合了各类合作伙伴,建立起教育服务供给的统一战线,一起来为孩子第二天的学习提供服务。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最后高质量地实现了“停课不停学”的数字化支持。经过大雪的这次应急演练,我们在两次雾霾停课时就已经轻车熟路,停课当天早上9点前,网站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安排就绪。记者:“停课不停学”凸显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也让整个社会有机会见识到互联网带来的效率和便利性。作为北京数字学校的负责人,您所处的位置一方面联系着体制内的学校,另一方面也便于观察体制外社会资本在“互联网+教育”上的动作。那么,您对目前“互联网+教育”的局势如何研判?您认为互联网将会给教育带来哪些影响?詹伟华:在我看来,不管是“互联网+教育”还是“教育+互联网”,在某些时刻是互融互通的,并不是说一定以谁为主,而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起初,教育人意识不强的时候,可能是互联网人来推动它。与此同时,教育人也在反思,也在觉醒,也在尝试做一些调整。所以,到一定程度,二者能够相互融通。当前,资本市场对“互联网+教育”非常看好,而且在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领域已经找到盈利模式。尽管在K12领域目前做概念的比较多,基本没有盈利的企业,但在未来,K12领域应该是发展的趋势,我已经看到有部分企业在通过做平台、做内容和做服务布局。我们教育系统内的人,特别是经济不很发达的地区,可能会觉得变革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如果你留意观察周边,就会感觉到变革的脚步很快。尤其是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家长给孩子未来设定的目标是出国,那么他就会让孩子去上国际学校,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把孩子留在公立学校,但对当前传统的、标准化的教育并不太满意。当然很多学校在着手改变,但改变的速度与家长对学校期望的速度是不一样的。据我观察,资本正通过两种途径改变教育。一是通过渗透到学校来改变教育。他们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是做未来教育,做国际学校。江浙一带已经有很多学校在发展混合所有制学校。这种趋势下,将来私立学校、国际学校会不会越来越多?当这类学校形成一定规模后,再降低成本,对公立学校必然会形成冲击。二是目前职业教育正在做的O2O模式。我去过培训机构的数字化学习中心参观,里面的体验很好。学员通过网络自学,再结合线下培训的方式来学习。一个很好的案例是一家英语培训机构。实话说,它的师资并不是很好,但它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国外原版的,而且拥有一套很好的培训模式。采用这套模式培训后,学生的英语水平确实能得到提高。如果将这种模式转化到基础教育中来,是可以被广泛复制的。比如国外优质的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课程,哈佛和可汗学院的课程,完全有可能转化过来在国内的平台上开放,再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