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创新型国家建设摘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创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科技创新体系是支撑创新能力建设的基本力量,而科技人员又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内容和方法解析科技创新的意义、特点,影响科技创新的因素,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具体步骤,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创新之路的探索等内容,一方面可以促进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把握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与规律,持续推动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实现经济的持久、稳步增长,同时也为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实践创新奠定了基础。关键字: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只有提髙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据战略制髙点。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拉动国家、地区和企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传统的资本和简单劳动的大量投入,而要依靠科技创新。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科学技术己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1]。各国科技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并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将这些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以生命科技和信息科学为标志的现代科技,不仅快速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即将到来,在这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背景下,各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因素,并逐渐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主要因素之一[2]。胡锦涛总书记曾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技奖励大会上号召全党全社会继续坚持不懈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3]。温家宝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的讲话也指出: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校要努力与企业加强多形式多方面的合作,在不断提升企业、产业素质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同时,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4]。由此可见,必须建立完善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才能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一、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5]。创新型国家是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活动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等特点。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6]。纵观全球,国际创新要素流动空前活跃、重组不断加快,以创新技术突破为基础的产业变革呈现加速态势,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如此深刻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科学进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以在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权。中国必须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来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先后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科学研究的理念到科技工作的地位、从科技体制机制到科研环境条件、从科研布局到科技应用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体系和较为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一些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一些新兴交叉学科迅速发展,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步,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科技体制。中国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对科技创新提出了巨大需求,也为大量科技新成果的运用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广阔市场。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为中国引进先进技术,分享世界新科技革命成果提供了机遇。更重要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总体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技术发明专利总量不少,但具有尖端水平的不多;科学研究质量不高,拔尖创新型人才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存在不少弊端。中国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战略主动权,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培养和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在技术引进基础上注重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和企业。科技创新可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7],三者相辅相成、协同互动共同演化形成了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文化基础,没有新的理论学说和公理体系,不可能有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反过来又为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管理创新则为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微观与宏观环境。技术创新是社会发展的“硬件”,而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则是社会进步的“软件”,它们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源。科技创新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包括人才、资金、科技基础、知识产权、制度建设、创新氛围等多个要素,是各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交互复杂作用下的一种复杂涌现现象,是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8]。从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构成的技术创新双螺旋结构出发,进一步拓展视野,技术创新的力量是来自于科学研究与知识创新,来自专家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科技创新正是科学研究、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协同演进下的一种复杂涌现,是这个三螺旋结构共同演进的产物。信息技术引领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推动了管理创新,这既包括宏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制度创新,也包括微观管理层面上的创新。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无疑是我们所在这个时代创新的主旋律,也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国科技创新领域要得到长足发展必须明确创新文化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先进的、优秀的、有利于中国科技创新活动发展的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淀和演进。该过程不仅需要保留和传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而且需要决策者们通过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法律、道德等制度、体制或政策的制定和建立,逐步规范、引导和蕴育,从而形成有利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同时,还需要吸收外来先进的创新文化,并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形成新质文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同时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除此以外,其还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9]。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以此推动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二、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新增长理论指出科技创新型人才对经济增长起决定性作用,并强调知识和科技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人力资本进行知识投资可以为全社会储备财富,会提高全社会的技术创新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而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唯一载体,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推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来自于科技创新型人才[10]。在这一大背景下,制定合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就显得尤为重要。科技创新型人才是所有人才中创新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平庸的工作和简单重复劳动是无法满足他们旺盛的创造、发现欲望的。他们宁可暂时承受低工资、身处小企业,但一定要有施展才华的良好氛围。所以,根据科技人才流动理论,高薪只能暂时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而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外在环境,尤其是宽容、允许失败、鼓励求新的氛围最能聚拢科技创新型人才。因此,制定合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一定要从他们特殊的品质出发,不能只强调物质待遇。纵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尽管各有特色,但共有的核心思想均在于以市场化手段调节人才供需关系,而政府应对企业的科技创新项目方向加以积极引导,对处于萌芽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企业给予大力扶持。我国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起步于改革开放之后,成型于近几年,属于赶超型科技人才战略模式。尽管我国的科技人才战略与发达国家相比尚存在很大的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11]。随着政府重视度提升和科技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目前这种差距正在不断缩小。为了构建更合理的科技创新型人才战略,政府应重视科技人才所依赖的软环境建设,重视产学研合作,多渠道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为我国服务,重视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管理,主动引导所管辖的企业更新管理理念,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这些措施必然会吸引科技创新人才的加入,加快科技创新成果的产出,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第一,确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让科技创新和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坚持科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方向,把科技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以及科学文化素质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吸引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第二,加强科技发展规划,抢占战略制高点。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把国家发展和安全的命运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适当区分技术发明的功利性和科学发现的非功利性,使科学研究能更持久地支撑技术发明。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第三,深化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完善科技创新评价标准、激励机制、转化机制,摒弃纯粹量化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管理方式,完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第四,推进教育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性人才涌现的培养和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分流培养;营造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用人机制,激励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在创新实践中发现和使用人才、培育和锻炼人才、凝聚和成就人才,使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四、展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指标。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创新就缺乏竞争力,没有创新也就没有价值的提升。但是创新并非易事,有些专家学者穷其一生致力于研究某个领域,却收效甚微。尽管如此,从古至今创新的火炬不息,后人沿着前人的步伐继续迈进,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愿望,在科技创新之路上不断探索。参考文献:[1]廖文秋.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