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7上古声调系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上古声调系统第七讲关于上古汉语声调的研究是最困难的,因为无论谐声还是押韵系统,在这一方面提供的信息最少。清代之前的学者多主张先秦汉语是没有四声的。如陈第《毛诗古音考》就认为“四声之辨古人未有”,“四声之分起自江左”。四声的发现和定名确实始于六朝,但四声绝不是这时才产生的。一、前人对上古声调的研究清代学者的研究有了进展。先是顾炎武在《音学五书·音论》中主张“古人四声一贯”,认为古人虽有四声,但四声可以并用。江永《古韵标准》也认为“四声虽起江左,案之实有其声,不容增减。平自韵平,上去入自韵上去入者,恒也;亦有一章两声或三四声者,随其声讽诵咏歌,亦自谐适,不必皆出一声。”段玉裁《六书音均表》认为“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洎乎魏晋,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于是乎四声大备,而与古不侔。”孔广森《诗声类·序》认为“入声创自江左,非中原旧读。”江有诰《唐韵四声正》认为“古人实有四声,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王念孙也主张此说。从《诗经》押韵系统来看,基本还是遵循同调押韵原则的,同一个字一般也总是与同一调类的字押韵。《诗经·鄘风·墙有茨》: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所可道也,言之醜也。(幽部上聲)牆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詳也。所可詳也,言之長也。(陽部平聲)牆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所可讀也,言之辱也。(屋部)《诗经·小雅·楚茨》:濟濟蹌蹌,絜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亨,或肆或將。祝祭于祊,祀事孔明。先祖是皇,神保是饗。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连用11个韵脚都是阳韵平声,使人相信诗经押韵也是注意到声调的。另外,同一个字,在《诗经》中出现数次,也总是和同一调类的字押韵。如“享、饗”中古是上声字,但在《诗经》中一直和平声押韵。《诗经·豳风·七月》: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诗经·小雅·天保》:吉蠲爲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于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古有四声”说是可以相信的。但是有些问题还要进一步探讨:1.上古四声是同时出现的,还是从无到有分别出现的?2.如何解释谐声字和《诗经》押韵中去声和入声大量相关的问题?3.为什么中古的上去声上古有读平声的,而中古的平声上古却无读上去声的?江有诰《唐韵四声正》对上古声调的分布可以总结为下表:阳声韵没有入声韵相配,这是常理。但冬(中)、蒸、侵、真、祭几部的声调分布不完全。二、上古声调的分布特征罗常培、周祖谟《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研究》总结了汉魏六朝时期诗歌押韵所体现出来的声调分布:入声单独分部,因此此处没有列出。与先秦相比,蒸部增加了去声,真部平上去三声俱全。同时还发现,阳声韵上去声字除元部外都不很多,但魏晋以后就多起来了。这表明,汉语的声调是在逐渐发展的,有些韵部起初只有平声或入声,以后又增加了上声和去声。到《切韵》时代,基本上每一个韵母都具备平上去入四声了。从汉藏语系诸语言的情况来看,声调是汉语及其多数亲属语言的重要特征,但并非原生特征。古藏文和藏语安多方言都无声调,缅甸语、泰语、越南语都能考察得到声调发生转化的过程。因此必须认识到的是,虽然诗经时代已有四声的分野,但这已不是汉语最早的面貌,汉语的声调也是从无到有、逐渐产生的。上古阴声韵字与入声字关系密切,实际上与入声字关系密切的主要是在中古读作去声的那部分字。《诗经》押韵系统中,(中古的)去声和入声押韵的例子相当多。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末兮,无感我帨祭兮,无使尨也吠废。《诗经·小雅·四月》:冬日烈烈薛,飘风发发月。民莫不穀,我独何害泰?三、上古去声问题谐声系统中,去声和入声互谐的现象也很普遍:北-背白-怕责-债益-缢斥-诉肃-啸卜-赴卒-醉弗-沸列-例折-逝卓-棹乍-昨夜-液告-鹄兑-脱最-撮害-割《广韵》中,同一个字既作入声读又作阴声读的共有260条,其中既作入声又作去声的有202条。如:害,胡盖切,又何割切作,藏故切,又则落切塞,先代切,又苏则切宿,息救切,又息逐切还有一些异文、通假字、声训的证据:《春秋·文公十二年》“秦伯使術来聘。”《公羊传》“術”作“遂”。《老子》第十五章“深不可识”,马王堆帛书《老子》作“深不可志”。“识”在《广韵》中也有两读,赏职切,又职吏切。《尚书·汤誓》:“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害”通“曷”。《释名》:“肺,勃也。”“觉,告也。”基于这些现象,王力《汉语史稿》认为上古声调分为舒、促两类,两类又各分为长、短两小类。舒而长的就是平声,舒而短的就是上声,促声不论长短,都是入声。他和段玉裁一样认为古无去声。中古阴声韵的大部分去声字在上古属于长入,小部分属于平、上声;中古阳声韵的去声字在上古全部属于平、上声。王力同时提出:长入由于元音较长,韵尾容易失落,于是变为去声。但这个主张牵涉到上古主要元音有没有长短区别的问题,会影响整个阴声韵的结构。李新魁《汉语音韵学》的观点与王力十分相似,但他认为上古入声的长短之分在更早的时代。到了诗经时代,短入收清塞音[p][t][k]尾,而长入收喉塞音[Ɂ]尾,因此后来会脱落而变为去声。这样就避免了主要元音长短的问题。阴声韵的去声字来源于入声有诸多证明:《说文》:“自,鼻也,像鼻形。”“自”是个象形字,是“鼻”的本字。“鼻”在汉语许多方言中至今仍读入声,可以推测“自”最初亦为入声。苗瑶语的一些方言中,“鼻”就读作bjut、blut等。“二”在上古属于脂部去声,藏缅语族中,“二”门巴语nik,缅语hnit,阿昌语sek等,都带有塞音韵尾,则“二”可能最初也有入声的读音niet或niek。另一些学者认为去声来源于上古汉语-s尾。这个观点主要是基于汉藏对比和对音材料得到的。藏文带-s尾的词与汉语去声字对应的非常多:二gnjis外ŋos缟gos义ŋes渗sims禁khrims胀skraŋs匠sbjaŋs雾rmugs世rabs付ɦbogs汉魏六朝译音中,梵文收-s尾的音,早期汉译常用去声字对译:Talas都赖Tsushima对马Suddhavasa首陀卫古朝鲜语中也有-s尾,有一些对应的就是汉语去声的借词:磨mais篦pis制tsis界kas味masp111一、四、五练习《衛風·氓》第一章: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送子涉淇,至于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將子無怒,秋以爲期。(之部)《衛風·碩人》第三章:碩人敖敖,說于農郊。四牡有驕,朱幩鑣鑣。翟茀以朝。大夫夙退,無使君勞。(宵部)《召南·行露》第二章:誰謂雀無角?何以穿我屋?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獄?雖速我獄,室家不足!(屋部)《小雅·節南山》第十章:家父作誦,以究王訩。式訛爾心,以畜萬邦。(東部)《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敗,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說。(月部)《邶風·北門》第二章:王事適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已焉哉!天實爲之,謂之何哉!(錫部、歌部)《邶風·燕燕》第四章:仲氏任只,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寡人。(真部)《邶風·谷風》第四章: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淺矣,泳之游之。何有何亡,黽勉求之。凡民有喪,匍匐救之。(幽部)《豳風·東山》第一章:我徂東山元,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我東曰歸,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屋,烝在桑野。敦彼獨宿覺,亦在車下。(東部、微部、屋覺合韻、魚部)《豳風·七月》第五章: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戶。嗟我婦子,曰爲改歲,入此室處。(魚部)夫,防無切,又甫無切。前一讀音並(奉)母,後一讀音幫(非)母。虞韻。三等。開口。平聲。慶,丘敬切。溪母。映(庚)韻。三等。開口。去聲。宜,魚羈切。疑母。支韻。三等。開口。平聲。埃,烏開切。影母。咍韻。一等。開口。平聲。中,陟弓切,又陟仲切。知母。前一讀音東韻,平聲;後一讀音送韻,去聲。三等。開口。江,古雙切。見母。江韻。二等。開口。平聲。田,徒年切。定母。先韻。四等。開口。平聲。雲,王分切。于母。文韻。三等。合口。平聲。季,居悸切。見母。至(脂)韻。三等。合口。去聲。朱,章俱切。章母。虞韻。三等。開口。平聲。晚,無遠切。明(微)母。阮(元)韻。三等。合口。上聲。川,昌緣切。昌母。仙韻。三等。合口。平聲。玉,魚欲切。疑母。燭韻。三等。合口。入聲。木,莫卜切。明母。屋韻。一等。開口。入聲。入,人執切。日母。緝韻。三等。合口。入聲。武,文甫切。微母。麌(虞)韻。三等。開口。上聲。括號內表示中古聲韻。池,定(澄)母,歌部(之韻);也,定(以)母,歌部(麻韻)。裘,群母,之部(尤韻);求,群母,幽部。巷,匣母,東部(江韻);共,見母/群母,東部。寶,幫母,幽部(豪韻);缶,幫(非)母,幽部(尤韻)篤,端母,覺部(沃韻);竹,端(知)母,覺部(屋韻)徒,定母,魚部(模韻);土,透母,魚部(模韻)哀,影母,微部(咍韻);衣,影母,微部(微母)原,疑母,元部;泉,從母,元部(仙韻)暉,曉母,微部;軍,見母,文部。夜,定(以)母,鐸部(麻韻);亦,定(以)母,鐸部(昔韻)。道,定母,幽部(豪韻);首,書母,幽部(尤韻)。筆,幫母,物部(質韻);聿,以(定)母,物部(術韻)。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