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教学目标1.通过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的分析,理解狂人形象的特异性及其深刻意义。2.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小说中的作用。3.结合语境,揣摩体味小说中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语句。一、导入新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到底是个怎样的社会?作为五四悍将的鲁迅先生以小说的方式做出了自己的回答,它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让我们切换视角,看看当时的社会在“狂人”的眼中是怎样的景象。二.写作背景《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4卷第5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者在这篇小说发表时,第一次采用了“鲁迅”的笔名。从日本回国后,鲁迅接连遭到严酷现实的打击,一度失望而沉默。正当鲁迅埋头在中国古文化中“钩沉”的时候,正当鲁迅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痛苦、焦虑的时候,《新青年》树起了“文学革命”的旗帜,使鲁迅走出沉默,将已数十年来对中国社会历史的思考和认识,浓缩在一篇小说里,与《新青年》同仁一起,站在了文学革命的最前沿,向整个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这篇非同凡响的小说,就是《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以“处女作”成名的作家为数不少,但在37岁时才发表处女作,而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并成为大文豪的作家却为数不多。鲁迅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学革命的机遇。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文学革命,也就没有鲁迅。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之前,不但写了《文化偏至论》《魔罗诗力说》等文学论文,翻译了许多“域外”的进步小说,还创作了文言小说《怀旧》,其主要思想都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然而,作为一个先进的知识分子,声音虽然激进,但毕竟缺少呼应,不能造成一个运动。而《新青年》向封建思想和封建文化首先发难后,虽然也一时有些寂寞,但大家一起鼓动,终于形成了一股势力,其影响就震撼人心了。提示: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非同寻常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作者回乡时听说一个朋友生了病,就顺路去看望了这个年轻人。这个时候,朋友已经病愈,在一个地方做了候补官;病人的哥哥就向作者讲述了弟弟生病的经过,并给作者一本弟弟在生病期间写的日记。在日记里,年轻的病人叙述了他在病中发现的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是在他生病之前没有发生或者不敢想象发生的现象,于是在极度的紧张和恐慌下开始疑神疑鬼,在梦魇中胡言乱语……作者在回去之后,通过自己的整理,就有了这本《狂人日记》。三、基本内容。提示: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⑴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里轨道。⑵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⑶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四、合作探究1.“狂人”的“狂”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⑴“凡事总需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的启蒙者的思想特点。⑵“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⑶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所做的历史概括。作品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2、“狂人”难道仅是一个病人吗?⑷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⑸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⑹“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⑺“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提示: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题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3.小说通过狂人的形象,意在揭示什么?4.环境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揭示社会主题的重要元素。同学们速读课文,勾画出文中有关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意义。提示: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通常包括历史背景、时代气氛、人物关系、人情风俗以及自然景物等方面,概而言之,即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个方面。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②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③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④象征和暗示社会环境。⑤展开、推动故事情节。⑥烘托人物形象。⑦深化作品主题。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那雪正下得紧(结尾)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⑴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⑵独特的心理描写。⑶采用了一些注入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的表现效果是:寓意深刻,能丰富人们的联想,耐人寻味,使人获得意境无穷的感觉;能给人以简练、形象的实感,能表达真挚的感情。“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⑷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5、艺术手法?6.小结《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地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注入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甚至是中国文化的无意识。《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刻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五、课后作业一个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以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几成“小皇帝”“小公主”时,有人又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呼声是无病呻吟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一件小事狂人日记鸭的喜剧端午节故乡孔乙己药阿Q正传兔和猫社戏风波头发的故事明天白光《祝福》写祥林嫂毫无希望、就是有点希望也要被扑灭的一生;《在酒楼上》写曾经激进的青年吕纬甫,最终回到子曰诗云的教授之中;《幸福的家庭》其实在经济的压迫之下并不幸福;《肥皂》则讽刺了一个或者几个貌似正人君子的中年夫子,他们看见一个行乞的十七八岁的女子,就想着如果用肥皂把她洗洗那又如何?而四铭就因着这个潜在的意识,竟也买了块绿色的肥皂;《长明灯》中的疯子疯疯傻傻,他就是要把庙里的长明灯打灭,被阻了,他就说:“我放火。”最后,他就被他的叔伯长辈锁在庙里的厢房之中;《示众》依然写的是看客。中国人永远只是看客,只会当看客。看了,就散了。不问被看者为什么示众,也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看。只是要看,便看了;。《高老夫子》某天终于“洋”了起来,俄国有高尔基,那么他自然就可以改名叫“高尔础”,不是基础么?有基必有础。他能叫高尔基,我为什么不能叫高尔础?成了高尔础后,他就自觉“高大“起来,觉得不能与往日的麻友相提并论。然而最终他发现自己没有“高尔什么”的天份,他连书也教不了,又经不住麻雀牌的诱惑,也经不住笼一把吃冤大头的诱惑,终于还是上了牌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鲁迅特别用心地描写的一个。那是一个曾经大觉悟的人,似乎已经参透了人生的一切。他对大人们不屑一顾,小孩子们却又不理他。他曾经潦倒不堪,似在坚持着什么,又突然摇身一阔。在咯血中大把大把地花着做参议而阔起来的钱。他死了,好像死了才干净,才解脱。鲁迅其实是用着一种大悲哀的笔调来写这个人的,这里面也寄托着他的大失望。人世就是这样苍凉,人生就是这样无望,想找一条路,然而终于找不到,他只有死;《伤逝》不仅仅是在谈论经济对于爱情的重要性,它实质上是在探讨爱情是否可以长久。而经济的窘迫困顿只是一个极现实极真实的诱因。因着这个诱因,爱情就无疑成为幻灭。伤逝了,这伤逝凄惨得令人伤感;《兄弟》似乎是在讽刺那种貌似亲睦的兄弟情份。《离婚》就纯属一个乡下女人的不幸了。鲁迅有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那个爱姑在“七大爷”的威严之下,竟不敢说她早已想好的话了。有什么办法呢?他们是官,且有势。而她,只是一个乡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