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制史课程简介:一、中国法制史课程的由来:中国法制史这一门课程起源于近代西方法律体系及法学教育体系的引入。在近代西方资本主义革命的推动下,欧洲国家掀起了民族革命的高潮。在以罗马法复兴为标志的近代法律体系建设中,各国以研究罗马法为核心,建立起各自的以大学为主法学教育制度。伴随着民族复兴运动,各国纷纷开始进行本民族国家的传统法律的研究工作,并进而延伸到法律制度的比较。近代西方法学流派中的历史法学派为法制度史的研究奠定了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西方法学教育体系传入中国后,在新兴的大学中,中国法律制度使这一学科也相应发展起来。二、中国法制史主要知识点(附图表):中国法制史以学习、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法律制度的沿革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体系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对法律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作用和变化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学习、掌握近代中国法律制度变革的相关情况,了解法律近代化在社会中的变化和发展。课程设置以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主要线索,即以朝代更替为各章的设立标准,从法律起源时期的夏朝,一直延伸到新中国建立以前,共十七章。各章以一个朝代的法律制度为主要内容,分节讲授。各节的设置以立法指导思想、立法概况、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及司法制度为主要脉络。其中以古代法律制度中,西周、汉、唐、明为主要学习部分;近代以清末改制、民国南京政府的法律制度为主要学习部分。附图表为使同学们能够更行的明晰中国法制史课程的设置情况,将课程特有的知识体系以框架图的形式列出。列表如下:【学习建议】:学习中国法制史,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中国法制史是一门交叉学科。中国法制史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法学与历史学的相互结合。课程中不仅需要学生对法学的基本知识有较好的领会,而且还要求学生对中国历史比较熟悉(掌握中学历史教材即可),这一点是这门课程与其它几门基础法学课程不同的地方。所以学生在对章、节学习前,应对学习内容的历史背景要充分理解,根据历史环境,对传统法律制度的演化、发展进行分析,从而完全掌握课程要求。二、以近代西方法律体系为手段对中国传统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因此,在各章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予以讲授时,以近代部门法的分类为基本框架,即以立法活动、立法指导思想为总线,分别对实体法、程序法(诉讼、审判制度)进行分析。学生在学习时应掌握课程设置的特点,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三、中国法制史作为一门法学基础学科。学生学习时应以课程的重点部分作为学习的主要对象,对制度设置的原因、过程、内容、特点、影响为主要学习点,对次要部分只要掌握其主要特点即可,不要作过多的纠缠。同时,中国传统法律制度中,刑事、行政法律、法规设置较多,而民事法律与西方法律发展相比较而言,则未成体系,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对每章的内容也应以刑事制度为学习重点,对部分章节的行政制度也应以重点学习;而对民事、经济部分只要了解即可,个别重要的法律制度以学习点的方式予以掌握。四、如何学习法制史课程中的文言文。学生在学习中国法制史时,经常反映古文字的理解、记忆比较困难。如何克服这一困难,首先,学生应明白,古文字在课程中的出现频率并不高,其出现的目的也是告诉学生某些制度、思想的材料来源、背景知识,是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其次,考试考查的是学生对学习点的掌握情况,并不需要学生照背原文,所以,古文字不应成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点。《中国法制史》教学大纲(共48学时)(附各章思考题)导言(1学时)第一章中国法的起源与夏商法律制度(2学时)返回夏商时期是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初步形成和早期发展阶段。学习本章内容,主要理解掌握两方面问题:一、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二、夏商早期法制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第一节中国法的起源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原理;中国法的起源的基本途径与主要特点,重点掌握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五刑说、象刑说等内容。第二节夏商法律制度一、“天罚神判”法律思想“天讨”、“天罚”等神权法思想。二、法律形式王命;礼、刑等习惯法。三、法律内容夏代《禹刑》;商代《汤刑》。刑罚体系。五刑及其他刑罚。刑法原则。“眚灾肆赦,怙终贼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殷罚有伦”等。主要罪名。“不孝”;“不用命”;“昏、墨、贼”;“乱政”、“疑众”等。四、司法制度司法体制及其神明裁判特色;圜土、夏台、羑里等监狱。附思考题1.运用法学基本理论,结合具体史料,分析阐述中国古代法的起源的历史途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2.试述夏商刑罚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3.举例说明夏商司法制度的“天罚”、“神判”特色。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3学时)返回西周是继夏商之后中国早期法律制度发展的成熟完备时期。学习本章内容,主要理解掌握:一、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产生及其内容;二、周礼、《吕刑》及礼与刑的关系;三、宗法等级制度与刑事、民事法律内容;四、司法机关体系的建立和诉讼审判制度的特色。第一节立法概况一、“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西周对夏商的法律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是从天讨、天罚的法律思想发展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政治思想和“明德慎罚”、“刑兹武无赦”、“刑罚世轻世重”的法律思想。二、制礼作刑的立法活动周礼的制定、内容、分类、原则、作用、实质等。“九刑”与《吕刑》。三、法律形式与礼刑关系诰、誓、训、命等王命;习惯法;“遗训”;“殷彝”。礼与刑的关系。礼与刑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第二节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一、刑事法律内容刑罚体系。五刑;圜土之制;嘉石之制;赎刑等。刑罚适用制度。三赦之法;三宥之法;疑罪从轻惟赦;同罪异罚等。二、民事法律内容所有权的规定。土地王有制及其变化;“有亡荒阅”。债的规定。“质剂”、“傅别”等契约。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一妻多妾制;妻贵妾贱制。婚姻关系的成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姓不婚”;“六礼”。婚姻关系的解除。“七出三不去”。家庭继承制度。男尊女卑;父权与夫权支配制;宗祧继承。三、行政法律内容行政管理体制;职官管理制度。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司法机关的设置与职责。大司寇、小司寇、士师、司刑等。周王及各级宗主拥有司法审判权。二、诉讼审判制度诉讼程序。“狱”与“讼”的区分;“束矢”、“钧金”;“读鞫”、“乞鞫”。审判制度。证据制度;“五听”;“五过之疵”。监狱制度。附思考题1.西周“明德慎罚”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对法律制度的影响。2.西周宗法等级制度的主要内容与社会本质。3.周礼的内容、作用、原则及礼与刑的关系。4.西周民事立法及婚姻家庭制度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5.西周的诉讼程序与审判制度。第三章春秋战国法律制度(2学时)返回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代。受社会变革的直接影响,夏商西周以来的法律制度也开始发生重大变化。学习本章内容,主要理解掌握:一、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各家的法律思想与争论焦点;二、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制定、公布及其意义;三、战国时期法制改革的主要成就。第一节社会结构的变动与法律思想的争鸣一、社会结构的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畜力耕作与铁农具的推广;水利灌溉与农耕技术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变革。各国的田制与税制改革;土地王有制的瓦解;小农经济的产生。阶级关系的变化。“礼崩乐坏”;旧贵族的没落;平民与奴隶地位的改变。二、法律思想的争鸣孔子与孟子的“礼治”、“德治”、“人治”等法律思想。老子与庄子的“无为”、“法自然”等法律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儒”等法律思想。商鞅、韩非等人的“事断于法”,“刑无等级”;“重刑轻罪”,“以刑去刑”;公布法律,“明白易知”等“法治”、“重刑”思想。第二节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一、成文法的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制定。晋国的“被庐法”、“常法”、“刑书”等;楚国的《仆区法》、《茆门法》等。成文法的公布。郑国的“铸刑书”、“作竹刑”;晋国的“铸刑鼎”。二、公布成文法的争论与意义子产与叔向对郑国“铸刑书”的争论;孔子对晋国“铸刑书”的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意义。第三节战国时期的法制改革一、各国的变法与立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赵、楚、齐、韩、魏、秦等各国的立法。二、魏国李悝的《法经》《法经》的编撰及其体例内容、主要特征、历史地位。三、、秦国商鞅的法制改革推行“法治”、重刑原则;废除世袭制,建立集权制;创立什伍连坐,奖励告奸。第四节战国时期司法制度的变化国君对司法权的控制;中央司法机关的设置;地方郡县长官兼理司法。附思考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各家的法律思想与争论焦点。2.春秋时期各国制定公布成文法的意义与争论焦点。3.《法经》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与历史地位。4.商鞅主持秦国法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历史意义。第四章秦朝法律制度(2学时)返回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它继承发展战国时期法制改革成就建立起来的国家体制与法律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学习本章内容,主要理解掌握:一、秦朝统一的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的建立;二、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主要内容;三、秦朝刑事立法的内容与特点。第一节立法概况一、法制思想与立法活动“法治”、“重刑”思想;推行秦律;统一法度;统一思想。二、云梦睡虎地秦简秦简的出土及其法律内容。三、主要法律形式律;令;式;课;程;廷行事;法律答问第二节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一、刑事法律内容刑罚体系。死刑;肉刑;劳役刑;财产刑;羞辱刑;流放刑;株连刑等。刑法适用制度。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与时效;区分故意与过失;累犯、共同犯罪、教唆犯加重处罚;自首、消除犯罪后果减免刑罚;诬告反坐;犯罪连坐等。主要罪名。危害专制皇权罪;妨害社会秩序罪;破坏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与人身伤害罪;破坏婚姻家庭罪;官吏失职渎职罪等。二、民事法律内容所有权;婚姻制度;家庭关系。三、经济法律内容自然资源保护;农牧业、手工业、商业贸易、财政金融管理。四、行政法律内容皇帝制度创立;行政机构设置;行政管理法规;监察制度。五、秦律的主要特点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皇帝控制最高司法审判权;中央廷尉的设置及其职能;地方郡县机关兼理司法;乡设啬夫、游徼受理辞讼、维护治安。二、诉讼审判制度诉讼形式的区分;“公室告”与“非公室告”;“爰书”;“封守”;“讯狱”;“乞鞫”。附思考题1.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基本法律内容。2.秦朝刑罚体系与刑法适用制度。3.秦朝行政立法的主要内容。4.秦朝的司法机关体系。第五章汉朝法律制度(4学时)返回汉朝是继战国秦朝之后政治法律思想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转折时期,也是秦朝开创的国家体制与法律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学习本章内容,主要理解掌握:一、“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二、《九章律》及汉律六十篇的基本内容;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及其意义;四、汉律开始出现的儒家化表现;五、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制度。第一节立法概况一、“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确立汉初黄老“无为”的政治思想与“宽省刑罚”的法律思想的产生。武帝时期“春秋大一统”的政治思想与“德主刑辅”的法律思想的确立。二、立法活动高祖时期的立法活动。“约法三章”;《九章律》及《傍章》。武帝时期的立法活动。《越宫律》;《朝律》。武帝以后的立法活动;东汉时期的修律活动。三、法律形式律;令;科;比。第二节法律内容及其特点一、刑事法律内容刑罚制度。文帝、景帝时期的刑制改革;刑罚体系的变化。刑法适用制度的发展变化。恤刑制度;亲亲首匿制度;上请制度;三纲制度等。主要罪名。危害皇帝安全、君主尊严、专制皇权、中央集权、社会秩序等罪。二、民事法律内容民事权利主体与行为能力;所有权;债与契约;婚姻、家庭、继承制度。三、经济法律内容农业、赋役、金融、商业等法律内容。四、行政法律内容国家机关体制;职官管理制度。第三节司法制度一、司法机关体系二、诉讼审判制度“告劾”;“鞫狱”;“传复”;“断狱”;“读鞫”;“乞鞫”;“奏报”;“奏谳”;“录囚”。三、《春秋》决狱与秋冬行刑附思考题1.汉朝法制指导思想的发展变化。2.汉初文景时期刑制改革的原因、内容与意义。3.汉朝中期法律制度儒家化的主要表现。4.试析春秋决狱。第六章三国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