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房四宝故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文房四宝故事·砚的称谓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历史已很久远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汉初期的砚台和砚石,那么,它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可谓多矣!一曰即墨侯。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如宋朝王迈的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二曰万石君。宋朝苏轼作《万石君罗文传》,以他优美的文笔,给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万石君的名字从此传开。三曰瓦砚,亦称砚瓦,俗称瓦头砚。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正象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四曰陶泓。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砖瓦砚。唐宋时,尽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以及洮石等相继出现,用这些石料做成的砚开始流行,但砚石开采、制作仍受种种条件限制。瓷陶砚便于生产,所以瓷陶砚在当时仍多于石砚。在称呼的习惯上,总是把砚和陶瓦联系起来,既是称石砚有些地方也叫砚瓦。五曰砚台,把砚称为砚台,可以说是对砚的一种通称。唐朝司空图的诗句:夕阳照个新红叶,似要题诗落砚台。六曰石友。过去的人都把书斋和客座中的各种珍品,以友相看。砚被称为石友。宋朝王炎有诗云:剡溪来楮生,歙穴会石友。楮生指的是纸。石友指的就是砚。七曰砚田。宋朝戴复古有句诗叫“以文为业砚为田讲的就是旧时读书人依文墨为生计,因将砚台比作田地。宋朝苏轼诗:我生无田食破砚,尔来砚枯磨不出。八曰砚池。有种凹形砚称作砚池。晋傅玄《砚赋》云:芦方圆以定形,锻金铁而为池。说的就是这种砚。砚池,也指砚端的蓄水池。九曰砚山。依石天然形状凿为砚,刻石为山,叫做砚山。明高谦《遵遵生八戕》谓:砚山始自米南宫,以南唐宝石为之,图载《辍耕录》,后即效之。如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清人阮元旧藏仿元人清溪钓艇小景端石砚山即是。十曰墨海。宋朝苏易简的《文房四谱》载:传说黄帝得一玉,琢为墨海,并帝鸿氏之砚于其上。宋朝程俱《谢人惠砚》诗:帝鸿墨海世不见,近爱端溪青紫砚。刊入清朝高凤翰《砚史》那方题铭墨乡磅礴,天空海阔大瀛海澄泥砚,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朝翟颢《通俗编》讲:今书大字用墨多,则以瓦盆磨之,谓其盆曰墨海。砚还有许多陌生的称谓,如清朝王继香在他的《醉庵砚铭》中写道:昔人号砚曰润色先生、曰岩屋上人,曰铁面尚书,余独取其静而真也,谥之曰静真先生。这样计算起来。砚竟有十多种称谓。其中有一些可能许多人闻所未闻。其实像润色先生,早在唐代女诗人薜涛写的《四友赞》里就有“磨润色先生之腹”的提法了。·四位文化名人与一方精品墨盒铜墨盒的出现大抵源于为科举考试的方便。赵汝珍《古玩指南》云:“相传一士人入试,闺人以携砚不便,渍墨于脂,盛以粉奁,其说特新艳,然无确据”。墨盒的历史,据清代学者赵之琛的推论和笔者对“修竹自制”墨盒的考证,应该在乾隆末年,据今约二百多年。在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墨盒迅速成为文房中极富艺术品位的案头小品,这与当时文人参与铜墨盒的制作有直接关系。民国初年,一批一流书画名家如陈师曾、姚茫父、王梦白、陈半丁、齐白石、王雪涛等为墨盒制作提供画稿,大大提高了墨盒的艺术品位,毛泽东晚年钟爱墨盒也与此不无关系。笔者近期所见的一方墨盒就是书画名家与治盒名家合作的结晶。这是一款方形墨盒,盒盖为正方形,边长12.5厘米,高近4厘米,属于特大型墨盒。盒盖上刻有菊花、石头、枯枝并有三处落款,一处为“‘冷艳霜风里,晚节益嶙峋’,槐堂朽者写石并题”,印章为“陈朽”;一处为“茫父”,印章为“姚”;一处为“太白老兄雅玩,弟成圣昌敬赠于北平三十六年冬月”。该墨盒与陈衡恪、姚华、张樾臣、易大德四个文化名人有关。陈衡恪(1876-1923年),江西义宁(今修水)人,字师曾,号槐堂、朽者,又号朽道人。光绪年间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诗人陈散原之子,史学家陈寅恪之兄。陈衡恪与鲁迅关系甚密,早在南京矿路学堂时他们就是同学,后来一同到东京弘文书院,两人同住一个寝室,民国成立后不久,鲁迅与陈师曾先后到北京,在教育部同事十年,直到师曾1923年去世。他们常一起逛小市,看画贴,交换碑拓。—个月总要聚首几次。“五四”以前,鲁迅在文坛尚籍籍无名,陈师曾却已经确立了其在画坛的大师地位。梁启超在《师曾先生追悼会上演说》中说:“陈师曾在现在美术界,可称第一人。无论山水花草人物。皆能写出他的人格。”在《鲁迅的故家》一文中,周作人也认为:“陈师曾的画世上已有定评,我们外行没有什么意见可说。在时间上他的画是上接吴昌硕,下接齐白石,却比二人似乎要高一等,因为是有书卷气”。1933年鲁迅在《〈北平笺谱〉序》中写道:“及中华民国立,义宁陈君师曾入北京,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缕;既成拓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才华蓬勃,笔简意饶,但又顾及刻工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1928年2月,鲁迅想找一张陈师曾的花卉笺纸做《朝花夕拾》的封面,后因找不到合适的,才托陶元庆设计,可见其对陈师曾作品印象之深。据鲁迅日记,陈师曾给鲁迅刻过多方印章,画则或赠或索,也颇得了几幅。陈师曾是吴昌硕的弟子,但他要求文人画的“学问”与“思想”,为一般画师,包括吴昌硕所不能做到。墨盒上陈师曾的落款仅寥寥18个字,就用了两种字体,“冷艳霜风里,晚节益嶙峋”10字为篆书,“槐堂朽者写石并题”为隶书,俱结体倚斜劲秀而自具面目。篆书既不同于邓石如,也不同于吴昌硕,出入两家又呈现了变化。所画石头简洁传神。此墨盒《陈师曾画铜》没有载录,是陈氏的画铜佚品。陈师曾还是画坛伯乐,民国早期的一流画家几乎都得到他的帮助,如齐白石、王梦白、陈半丁等。王梦白(丰城人)是陈师曾先生的弟子,齐白石也颇得师曾的指点、帮助、教诲。可以说陈衡恪是一个既继承了中国画传统,又开始其现代变革的一个里程碑式人物。姚华,贵州贵阳人,光绪末年进士,字茫父,著名书画家,著有《黔语》、《中国文学要义》、《弗堂类稿》等有关金石文字与书画艺术的著作多种。以朱墨兼用,近于摹而非摹,似仿而非仿,陈叔通曾辑其佳作精印专册行世,现代名流马叙伦、郭沫若等皆有诗文题跋。姚华在墨盒制作界可谓是无人不知,他上承陈寅生,下启张樾臣,以一个进士参与工艺品的制作,在中国近代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除亲自刻盒外,姚华还画墨稿供张樾臣镂刻,“茫父”款墨盒是墨盒收藏者人人渴求的珍品,陈师曾与姚茫父合作墨盒画稿是民国初年二位一流画家友谊的见证。从墨盒的刀法来看,是典型的张樾臣作风。张是墨盒制作史上最著名的制作家之一,民国年间在北京的诸多墨盒铺中,以张的“同古堂”最为有名。张刻铜除准确传神、入铜极深外,还借鉴竹刻中的沙底留青法,独创阳文花卉,深得文人雅士珍爱。姚茫父、陈师曾、王梦白、陈半丁、王雪涛、齐白石都有墨稿供其雕刻。从墨盒上落款来看,此墨盒曾为著名诗人易大德所用。易大德,别号太白,l909年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去世。宜春市袁州区市乡泽溪村人。1948年去台,曾任台“中国文艺界联谊会会长”、台中国文化大学副校长等职。多次参加世界诗人大会,荣获国际桂冠诗人称号。太白先生以诗为世所知,其书法亦颇有根基。此墨盒在民国早年制作,到1947年冬成圣昌购买时,已在“同古堂”陈列二、三十年,陈师曾、姚茫父、张樾臣诸大师早已作古,此时治盒者所落赠款,书法风骨俱无,墨盒制作艺术已趋于式微了。成圣昌将此墨盒赠与易大德,易大德在去台前将墨盒带回家乡,八十年代被乡人作废铜卖给乡废品收购站,收购站两工人将盒盖、盒底分开,各得其一。墨盒历十余年今始得破璧重圆,亦为艺林一幸事也。·湖笔十八称笔为文房四宝之首,而湖笔在古时,人们曾经赋予各种别致的代称,至今广泛应用。意趣盎然,耐人寻味。一、管:《笺》:“彤管”,笔亦管也。二、管子:唐《开元遗事》:有一书生,进谒李林甫,称笔为“管子”。三、毛颖:宋陈渊《墨堂文集》:“我行何所挟,万里一毛颖。”四、管城子:唐韩愈《毛颖传》:“秦皇帝使(蒙恬)恬赐之汤沐,而封诸侯管城,号曰管城子。笔为蒙恬所造,故称。宋黄庭坚《戏呈孔毅父》诗曰:“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文兄有绝交书”。五、管城侯:《文房四谱》有此一说。又文嵩《管城侯传》:宣传毛元锐,学文锋,封为管城侯。六、中书君:《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封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宋代苏东坡《自笑》诗:“多谢中书君,伴我此幽栖”,即咏此事。七、毛锥:南宋杨万里《诚斋集》:“仰枕槽丘俯墨池,左提大剑右毛锥。”八、毛锥子:《新五代史弘肇传》:“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从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九、毫、毫素:晋陆机《文赋》中云:或含毫而邀然,“唯毫素之所拟”。李善注:“毫,笔也,书谦曰素”,故亦作“毫素”。十、毫锥:《白乐天集》:乐天与元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目为“毫锥”。十一、秋毫:苏东坡《鲜于子骏见遗吴道子画》:“觉来落笔不经意,神妙独到秋毫颠”。十二、健毫、圆锋:《山堂肆考》:唐时,赶考举子将入场之际,嗜利者争卖“健毫”、“圆锋”名笔。其价高过平时十倍,“号定名笔”。十三、羊毫、狼毫、兼毫:湖笔的原料由羊毛、狼尾毛或两种混合制成。羊毛笔头乘羊毫、狼毛笔头称狼毫、两种混合笔头称兼毫。故有人也以羊毫、狼毫、兼毫等称谓“笔”之别称。十四、龙须:《龙须颂》:“再释其笔,曰龙须友”。笔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