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控制工作十七控制工作概述•1、控制工作:是指管理者根据事先确定或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组织的发展需要重新拟定的标准,•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评价和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2、控制工作的重要性:1.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要进行控制2.控制工作可以维持或改变其他管理职能活动•3、一般控制与控制工作的比较:•相同点: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2.都有两个前提条件:控制标准、控制机构•3.都包含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不同点:1.一般控制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立刻付诸实施的,而控制工作要复杂得多。2.一般控制中的反馈信息是一个简单的信息。管理控制工作中的信息是在生产经营中产生的,种类繁多,数量巨大。•3.一般控制的目的是维持系统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控制工作的目的不仅要按照原定计划维持组织的正常活动,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4、急性问题和慢性问题:组织中往往存在两类问题:一类是经常产生的可迅速、直接的影响组织日常活动的急性题,容易被人们发现、承认和解决;另一类是长期存在、会影响组织素质的慢性问题,人们对其存在已经习以为常,不容易发现或即使发现了也不愿意承认和解决。•5、管理突破:是指通过解决组织的慢性问题,增强组织素质的、有组织的活动过程。•6、管理突破的步骤:1.论证必要性2.组织落实3.进行诊断4.治疗过程5.克服阻力6.在新的水平上控制•7、控制工作的类型:•1.按纠正措施的环节分:现场控制、反馈控制、前馈控制2.按控制原因或结果分:直接控制、间接控制•8、现场控制:用于正在进行的计划执行过程,管理者深入现场监督检查、指导和控制下属人员的活动。•9、反馈控制:分析工作的执行结果,与控制标准相比较,发现已经发生或即将出现的偏差,分析原因•和对未来的可能影响,及时拟定纠正措施并予以实施。•10、前馈控制:管理者运用最新信息,认真的对可能出现的结果进行预测,将其同计划进行比较,•在必要时调整计划或控制影响因素,以确保目标的实现。•11、间接控制:人们常常会犯错误,不能及时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他们往往根据计划和标准,•追查出现偏差的原因和责任,然后才去纠正。•12、直接控制:合格的管理者出的差错最少,他能觉察到正在形成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13、控制工作的要求:•1.控制系统应符合管理者的个别情况2.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标准3.控制工作应具有灵活性•4.控制工作应讲究经济效益5.控制工作应有纠正措施6.控制工作应具有全局观点7.控制工作应面向未来•14、控制工作的原理:•1.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2.组织适宜性原理3.控制关键点原理4.例外情况的原理5.直接控制原理•15、反映计划要求的原理:是指计划越是明确、全面、完整,设计的控制系统越能反映这样的计划,•控制工作也就越能有效的为管理者的需求服务。•16、组织适宜性原理:是指组织机构越是明确、全面、完整,设计的控制技术越能反映组织机构中的岗位职责,•也就越有利于纠正偏离计划的误差。•17、控制关键点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尽可能选择计划的关键点作为控制标准,控制工作就越有效。•18、例外情况的原理:是指管理者越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例外的情况,控制工作就越有效。•19、直接控制原理:是指管理者及其下属的素质越高,就越能胜任所承担的职务,就越不需要间接控制。十八控制的技术与方法•1、预算的种类:•1.运营预算:企业日常发生的各项基本活动预算。•2.投资预算: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购置、扩建、改造、更新等,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的预算。•3.财务预算:企业在计划期内反映有关预计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预算。•2、预算的不足之处:•1.容易导致控制过细2.容易导致本位主义3.容易导致掩盖效能低下的缺点4.最大缺陷是缺乏灵活性•3、零基预算:在每个预算年度开始时,将所有还在进行的管理活动都看作重新开始,即以零为基础,重新审查•每项活动的意义和效果,重新排出各项活动的优先次序,并依此分配资金和其他资源。•4、传统的非预算控制:•1.深入现场2.报告3.比率分析:分为财务比率和经营比率4.盈亏分析:根据销售量、成本、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企业的盈亏平衡点和赢利情况的变化进行分析,又称量本利分析•5、计划评审技术(PERT):是把工程项目当作一个系统,用网络图或表格或矩阵来表示各项具体工作的先后顺序•和相互关系,以时间为中心,找出从开工到完工所需时间最长的关键线路,并围绕关键线路对系统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安排以及对各项工作的完成进度进行严密控制,以达到用最少的时间和资源消耗完成系统预定目标的一种计•划与控制方法。•6、计划评审技术的特点:•1.体现了系统工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科学性的原理。•2.能够帮助主管人员进行计划,并掌握全局,找出主要矛盾,抓住关键环节。3.能够有效的对工作进度进行控制。•4.能够通过网络分析,得出完成计划的多个可行方案,为选取最优方案创造条件。5.工程项目越复杂,其优点越显著。•7、计划评审技术的优点:•1.促使管理者去进行计划工作2.促使管理者将计划的拟定工作交给下级去做•3.促使管理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可能需要采取纠正措施的关键问题上4.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前馈控制•5.使具有分网络的整个网络系统有可能在恰当的时间针对组织结构中的恰当职位和管理层次,提出报告和为•采取行动施加压力•8、计划评审技术的局限性:•1.很难对具体的作业时间估计得很准确。•2.当网络很复杂时,一旦某项关键工作完工拖期,重新调整网络计划和寻找关键线路要花费大量时间和人力。•3.计划评审技术本身并不是计划工作,不能自动的进行计划控制。•9、损益控制法:是根据一个组织(企业)的损益表,对其经营和管理成效进行综合控制的方法。•10、投资报酬率控制法:是以投资额和利润额之比,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来衡量整个企业或企业内部•某一部门的绩效。•11、平衡记分卡的四方面指标:1.财务2.顾客3.内部过程4.学习与成长•12、管理审核:是一个工作过程,它以管理学基本原理为评价准则,系统的考查、分析和评价一个组织的管理成效,•进而采取措施使之克服存在的缺点或问题。•十九管理信息系统•1、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种由管理者计划和设计的,用来为他们提供所需的专门信息,•以有效的履行管理职能的信息系统。•2、管理信息系统的类型:1.事务/数据处理系统(TPS)2.管理信息系统(MIS)3.决策支持系统(DSS)•4.高级经理支持系统(ESS)5.专家系统(ES)和智能经理支持系统(ISS)•3、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成要素:1.人2.输入设备3.输出设备4.数据存储设备5.运算•6.控制与网络通信设备7.系统软件8.应用软件•4、信息处理新技术:1.数据仓储2.数据挖掘3.神经网络系统•5、系统开发的三个阶段:1.系统分析2.系统设计3.系统实施•6、系统开发的基本条件:1.建立和完善管理系统2.配备专门人才,培训组织成员3.选用计算机主机和外围设备•7、系统开发成功的关键问题:•1.确立全面正确的信息技术应用理念2.全员参与,管理者支持3.做好基础工作,特别是数据准备工作•4.再造业务流程,优化组织结构5.扩展应用领域,实现综合集成•8、管理信息系统与技术的影响和作用:•1.促进管理方式的变革2.导致组织结构扁平化与沟通水平化3.触发业务流程再造4.建立和保持组织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