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2:××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申请书项目名称:基于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为例主持人:主持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电子邮箱:合作单位: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负责人:××省教育厅二○○四年二月制一、简表项目简况项目名称基于中西医结合培养目标的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生理学》为例项目类别A、总体研究B、专业大类C、教学管理D、自选项目是否招标项目是起止年月项目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专业技术职务/行政职务副教授最终学位/授予国家博士/中国所在学校学校名称邮政编码电话通讯地址杭州市滨江区滨文路548号主要教学工作简历时间课程名称授课对象学时所在单位主要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工作简历时间项目名称获奖情况项目主持单位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6511主要成员不含主持人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项目合作单位主要成员总人数高级中级初级博士后博士硕士参加单位数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单位: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工作单位分工签章二、立项依据:(项目的意义、现状分析)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疗效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得到迅猛发展,面对21世纪生命科学的兴起,中医药学面临严峻的机遇和挑战,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结合已成为当代医学发展的一种趋势。我国50多年来,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对某些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疑难病的治疗,取得了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的疗效,许多经验有待推广。为适应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发挥中西医结合优势,教育部于2002年设置了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目前,中西医结合本科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完善。从学科发展的现状来看,中西医结合临床已有较为公认的临床思维模式与学科体系,而中西医结合基础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尚有较大差距。因此,现阶段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行的是“两个基础(中医学基础和西医学基础),一个临床(中西医结合临床)”的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中医基础课程与西医基础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以各自理论体系为逻辑,彼此独立,缺少联系,学生相对容易接受西医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样导致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不精——在中医方面不及中医专业的毕业生,在西医方面不及西医院校的毕业生;专业思想不稳——不明确中西医结合的意义与实质,无法科学预见中西医结合的前景;专业能力不强——不能将所学的中医、西医两种知识融合运用,无法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因此,如何在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是教学设计面临的一个难点。由于不同的基础课的教材编写体例和教学内容都有自身的特点,相对于中西医结合临床课程较统一的“病症结合”模式,在基础课中寻找中西医结合点,需要遵循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没有统一的模式。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及其各组成部分功能的一门学科。由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不同,所以中医和西医的教材编写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西医生理学是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将全身不同器官共有的功能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系统进行论述,由此归纳形成了目前西医生理学教材的12章体例(如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等);而中医生理学是以藏象为核心,以一个解剖或功能的脏腑为单位,对其功能集中进行深入精辟的论述。虽然中医强调了某一脏腑在整体中的功能和作用,体现了整体性,但在论述某种功能时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建立“功能”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模式。尽管中西医对生理功能的描述各其特点,但对机体大多数生理功能的认识还是基本相近的(如中西医都认为心脏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而且有大量现代研究揭示了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内涵,这为我们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学提供了结合点。三、项目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1.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一)改革目标1.通过基础课中西医结合教学,使学生早期接触中西医结合知识,培养中西医结合思维,巩固专业思想;促进中西医知识相互融合运用,提高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为中西医结合临床打下扎实的基础。2.培养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和创新能力。(二)改革内容1.教学内容: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分别从中西医两个方面,以能体现各自体系特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为依据,对器官和系统(脏腑)的功能进行阐述,如中西医理论对心脏功能是如何认识的,促进学生将中西医知识相互结合运用。在此基础上适当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与课后自学相结合、启发式、比较式、讨论式、案例式、学生上讲台等多种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内容与中医专业相同,教学方法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中西医结合?我们拟在保持中西医各自理论特色的基础上,一方面对西医生理学内容进行精减,另一方面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将中医不同脏腑共有的功能集中在一起进行论述,并介绍相应现代研究进展,编写补充教材。如在血液循环章中,将脏腑中“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主疏泄”等功能集中,单独作为一节。根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进程,中医基础理论在第一学期开课,生理学在第二学期开课。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西医生理学内容,中医生理学及其现代研究进展主要采用启发式、比较式、课下自学等教学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中西医结合思维,促进学生将中西医知识相互结合运用。2.早接触临床,早接触科研: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紧密联系,鼓励学生早接触临床;介绍相关内容的现代研究进展,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综述,进教师实验室等方式早接触科研。2.实施方案、实施方法、具体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及可行性分析虽然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实行的“两个基础、一个临床”的培养模式已得到大家的认可,但我们通过召开2005-2007级中西医结合专业学生座谈会和到相关兄弟院校走访,发现同时进行中医基础课程和西医基础课程上课时,多数学生认为中医理论抽象、很难理解,较易接受西医的思维模式和教学内容,这样不利于将中西医知识融合运用和中西医结合思维培养,导致学生专业思想不稳、专业知识不精、专业能力不强。那么如何在基础课中体现中西医结合,我们拟对生理学教学进行以下改革。(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坚持“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用性),对生理学教学内容进行“三减三增”,即:一减生理学中与解剖学、组织学和生物化学等学科重复的内容;二减临床上不用和部分浅显内容;三减缺乏实验证据的学说。一增以机体功能为主线的中医生理学理论;二增相关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三增重要生理学理论与临床疾病和日常生理现象联系的内容。如在尿的生成与排出章中,减去肾脏的功能解剖内容,将尿的浓缩和稀释改为自学,增加中医与水液代谢相关的脏腑功能(如肺通调水道、肾主水、脾主运化水液、肝主疏泄、三焦通利水道等)及其现代研究进展。(二)加强教材建设由于中医学与现代医学两种理论体系形成过程不同,所以多年来中医和西医教材编写采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中医生理学是以脏腑为核心,在相应章节详尽论述某一脏腑功能;而西医生理学是以机体功能为主线,将全身各个器官共有的功能集中到某一个或几个系统进行论述。但是生理学是以阐明机体各种功能及其发生机制等为授课内容,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编写上应以各种功能为单位(循环、消化、呼吸等),围绕着机体某一个功能及其产生机制为主线,不宜采用中医以脏腑为核心,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接受,也有利于培养以功能为中心的临床思维模式。由于在教材编写体例、内容上存在争议,至今没有合适的中西医结合基础课程教材。我们拟首先在现行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生理学》的基础上,自编中医生理学及其现代研究进展的补充教材,在规划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基础上,配套相应的学习资料、练习题等资料,最后编写出版《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生理学教学既要讲授西医生理学内容,又要体现中西医结合特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堂灌”式的传统授课模式是难以满足中西医结合专业教学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合理地采用课堂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启发式、比较式、讨论式、案例分析、学生上讲台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对中医生理学及其研究进展内容,多采用比较式、启发式和课下自学等方法。特别是合理地进行中西医比较教学,如中医学的某一理论与西医相关论述接近,且研究证明二者具有相关性,但目前还不宜给予肯定结论的,采用对比方法进行表述可给读者以启示,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其思考,从而达到中西医结合的目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多将生理学知识与临床和日常生活中的生理现象联系,促进学生早接触临床;在讲授现代研究进展时,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综述,进教师实验室等方式早接触科研,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医理论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手段方面,采用CAI课件可以将某些理论性较强或较为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模拟为动态变化过程,学生就能清晰、直观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也提高了授课效率,增加了给予学生的信息量。建立网络课程信息资源库(教学大纲、讲稿、教案、课件、补充学习资料、教学案例、复习自测题等),提供多种学习方法,丰富的学习资源;开展实时在线网上答疑,使教学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教师除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本专业基本理论及基础知识外,还应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现代研究进展,这对授课教师本身的素质、能力和知识体系要求很高。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和造就一支思想硬、业务精、结构优、队伍稳、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制定一些制度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如鼓励和要求年轻教师提高学历层次,改善知识结构;组织中青年教师去听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坚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互相促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参加中西医结合相关学术会议;组织有经验的高职称教师举行中西医结合专题学术讲座等。实施计划(含年度进展情况)1.2009.01-2009.08(1)进一步进行调查研究,如到相关院校进行交流,召开不同形式座谈会和研讨会,完善教改方案;(2)编写《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材,重新编写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讲稿等教学资料。(3)对上课教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和中西医结合知识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如组织教师听中医基础理论课、要求中青年教师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举办中西医结合专题讲座、参加中西医结合培训班和相关学术会议等。2.2009.09-2010.01(1)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2)集体备课,组织教师试讲;(3)在2008级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专业学生中开设《中西医结合生理学》选修课。(4)建立课程网络资源信息库(如教学大纲、讲稿、教案、课件、补充学习资料、教学案例、复习自测题等)。3.2010.02-2010.06(1)在我校200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生理学》教学改革试点;(2)进行教学改革效果评价(如督导、同行和学生评价)。4.2010.07-2011.12(1)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优化教改内容;(2)进行后续课程对本课程教学效果评价;(3)向其它以中西医结合为培养目标的学生(如中医学专业)中推广;(4)教学改革总结,撰写验收报告,申请课题验收和申报教学成果奖。可行性分析(1)尽管目前中西医结合基础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尚有一定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