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与认识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始终持续着快速而且稳定的发展状况,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的排名已在2010年的跃居世界第二位,就经济规模和发展潜力而言,甚至有经济学家预言很快就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同样,在国际地位方面我国也有了显著提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了举足轻重的话语权,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现了一个和平、友好、开放、民主和活力十足的中国,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向世人宣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科技水平。而我国在复兴同时通过不懈努力,已经在国际上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朝核问题、联合国改革、巴以和谈到伊朗核危机,在过去几年中,我国对于联合国活动以及世界事务的参与程度与日俱增,而我国在国际争端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世界各国、各国际组织和团体的高度重视和肯定。无论是早些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并通过双边和多边管道向受灾国提供40多亿美元的援助的作为,还是最近我国向索马里排除国际护航舰队举措,我国正面的、积极的国际形象都受到了广泛尊重。改革开放,科学发展有了成绩,是客观的事实,也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将这份鼓舞过分演化为自我陶醉或洋洋自得就不好了,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使中国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情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和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我们将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最大的“实际”就是这一基本国情。现阶段我国的具体国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虽然世界第二,但人均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可支配性收入为位居世界百位之后。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才刚刚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们只是刚刚摘掉“穷国”这顶帽子而已!第二,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总额增长约数十倍,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然而高技术产品的比重依然偏低。显然,在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体系中,我国依然处于较低层次。国民教育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许多偏远地区九年制义务教育困难,教育资源紧缺。在许多领域,我国的科研水平仍然落后。第三,我国的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仍然不健全,在许多社会领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无法做到“有法可依”,老百姓甚至个别领导干部法制观念淡薄,无法做到“有法必依”;社会与劳动保障体系仍然处于改革初期,养老金、公积金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以体现公平公正原则。第四,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人口老龄化严重。随之而来的人口问题,就业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等等都是中国人民改革发展道路上的巨大挑战。因而,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始终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正确理解和执行国家各项政策、方针、措施的基础。作为新时期的研究生,要实现自己的中国梦,为国家为民族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需要在思想上提高自己的认识,在行动上加以体现。首先要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审视现阶段的中国,虽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进步,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的基本国情尚未根本改变,发展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人口问题的出路: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解决这个问题靠两个方面,一是坚持计划生育国策,稳定人口政策,二是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资源环境问题的对策: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资源环境方面看,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资源总量虽然不低,许多还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切身利益,更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使节能环保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我们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更要把能源安全上升为国家安全的战略地位。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与效益问题的路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认清基本国情。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认识到,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要牢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解决好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问题。全面发展,就是要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协调城乡关系、区域关系、经济与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解决经济与人口增长及资源短缺的矛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现在的发展和将来的发展的矛盾,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存共荣,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其次要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了解国情,才能正确看待社会矛盾,较好地思考和处理自己遇到的社会问题,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之义。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黄金发展期”和“矛盾凸显期”同时并存,是社会矛盾最突出、变化最剧烈的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必然带来各种矛盾和问题。现实生活中,贫富差距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各类事故频发,人民利益受损,群体事件不断发生。经济发展方式没有根本转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围绕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贸易摩擦不断,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面临新的挑战。同时,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上学贵、看病贵、社保水平低、农民失地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事关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社会现实,我们要正确看待社会矛盾,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总之,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界所罕见,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行世所罕见,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这“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是对中国基本国情的清醒定位和科学认识,是准确观察问题、做出正确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在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和民族的梦想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