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辅食添加与喂养问题前言•合理喂养与生长发育密切相关,积极的喂养习惯和及时的辅食添加,不仅可以保证婴幼儿良好的营养状况,还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早期智力开发、儿童期饮食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一、婴儿期消化代谢特点:•(一)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点:•1.口腔:婴幼儿口腔容积较小,舌宽厚,唇肌和两侧颊肌及脂肪发达,有助于吸吮乳汁。出生时唾液腺发育差,唾液少,淀粉酶含量不足,3-4个月时唾液分泌增多,婴儿来不及咽下而出现生理性流涎。•2.胃:婴幼儿胃呈水平位,容量相对较少(足月新生儿为30-50ml,3月时增至100ml,1岁时达500ml)。喷门括约肌发育不够完善,关闭不严,乳汁易从胃向食管反流而引起溢乳。新生儿分泌胃酸较少,胃蛋白酶活力差,消化功能随年龄增大而渐加强。•3.食管:婴幼儿食管壁肌肉及弹性纤维发育较差,又缺乏腺体,易发生反流引起溢乳。•4.肠:婴幼儿肠管相对较长,为自己身长的6倍,肠壁屏障功能不完善,肠腔中的微生物、毒素及过敏原易透过肠壁,进入血液而致病。•5.肝脏、胰腺:婴儿肝脏相对较大,新生儿时肝重为体重的4%(成人仅为2%),10个月时增加1倍,故1岁前肝脏常可在肋缘下1-2cm处扪及,至8岁时肝脏结构发育已接近成人。小婴儿胰腺发育不够成熟,分泌的消化酶活力也较低。•(二)消化道动力功能:•1.吞咽能力:早至16-17孕周已能发现胎儿吞咽羊水,故足月新生儿吞咽功能已十分成熟。通过羊水吞咽也促进了胎儿的味觉发育。•2.吸吮能力:在妊娠30-34周时方成熟,早产儿不能协调呼吸、吸吮、吞咽动作,哺乳时易发生呛咳,胃排空缓慢易发生溢乳。多接触母亲乳头、多哺乳,加强训练,可加速吸吮能力的发育和胃排空速度。•胃排空时间:水分1-1.5小时,母乳2-3小时,牛乳3-4小时。•3.肠蠕动:早自24孕周起整个肠子已有正常的神经节细胞分布,但早产儿大肠蠕动尚不能完全协调,因而可引起大便滞留或功能性肠梗阻•(三)肠道菌群:•胎儿肠腔内基本无菌,出生后数小时细菌即可通过口腔、鼻和肛门侵入肠腔。肠道细菌的建立对维持肠腔微生态平衡起很大作用。母乳中乳糖多、蛋白质少,故能促进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生长,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繁殖,哺牛乳者则相反。预防措施:母乳喂养—最佳含有分泌型IgA与抗原结合,附着在肠粘膜表面,阻止大分子抗原透过肠粘膜母乳是低敏的同种蛋白质,不被婴儿的免疫系统视为异种蛋白质母乳能帮助诱导口服免疫耐受母亲饮食中的外来物质保留适度的免疫原性,给婴儿的免疫系统温和的刺激双歧杆菌为主的肠道菌群亦有助于口服免疫耐受的建立不能母乳喂养?怎样达到跟母乳喂养一样的效果呢?方法是?领先的配方,超群的效果免疫保护+过敏预防DHA/ARA有益大脑及视觉发育并调节免疫功能BL益生菌增强免疫保护,减少过敏的发生HA专佳蛋白诱导口服免疫耐受,显著降低过敏风险二、换乳期辅助食品添加:•换乳期--是一个从完全依靠母乳喂养为主,逐渐过渡到以固体食物为主的特殊时期。•(一)添加辅食的目的:•1.补充人乳营养的不足:尽管人乳是婴儿最理想的营养品,但亦非十全十美,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每升人乳中含V-B10.1mg,而婴儿每日需要0.31-0.4mg;•每升人乳中含烟酸1mg,而婴而每日需要4-8mg;•每升人乳中含铁1mg,而婴儿每日需要6-10mg;•人乳中V-C含量少,而婴儿每日需要30-50mg;•人乳中V-D含量微少,而婴儿每日需要400u。•所以,哺乳的婴儿仍需要通过辅助食品来增加人乳所不足的营养素,若不及时补充,极易发生相应的营养素缺乏。•2.增加营养以满足迅速的生长发育:•随着小儿逐渐长大,其所需的营养素量也必须按其生长发育的速度有所增加。据学者研究,如每天分泌母乳800ml,只能满足3-4个月婴儿的热能需要,只有母乳分泌量达到每天1000ml,才可维持婴儿需要量至6个月,这说明母乳的量和质都不能随着婴儿的长大而满足其需要。故世界上大多主张4个月后除继续哺母乳外,必须添加一定量的辅助食品,特别是母乳不足的婴儿,否则,小儿将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3.为换乳期作准备:•婴儿时期哺流质(乳类为主),以后随年龄长大,长出牙齿,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逐渐成熟,小儿饮食就要从流质-半流质-半固体、泥糊类-固体食物,逐渐接近成人。所以,在换乳期前后,必须为婴儿准备好适合不同年龄的辅助食品,否则小儿就不能适应这个从吃奶到成人伙食的较大的膳食改变,从而引起营养不良、消化功能紊乱等问题。•4.逐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从奶瓶吸吮到改用勺喂,以至用杯、碗、筷,使婴儿逐步从授食到自食过渡•(二)添加辅助食品的原则:•必须依照婴儿的消化功能和营养需要而循序渐进。•1.从少量逐渐增量。如蛋黄从1/4个→1/3→1/2→1个。•2.食品应从稀到稠:先从流质开始→半流质、泥糊类→半固体→固体食物,逐渐增加稠度。•3.从细到粗:如青菜汁→菜泥→碎菜,以适应孩子吞咽和咀嚼能力。•4.食品种类从一种→多种,适应了一种再加另一种。•5.添加新的辅食一定要在孩子健康、消化功能正常时加,患病时缓加。•给孩子添加辅食不能随心所欲或急于求成,而要循序渐进,否则易引起腹泻、呕吐、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如一次没有添加成功也不能就此认为孩子不喜欢或不适应,可过些时候再给试吃,喂食要有耐心,不能强迫。•(三)添加辅助食品的顺序:•━━━━━━━━━━━━━━━━━━━━━━━━━━━━━━━•月龄添加的辅食供给的营养素•━━━━━━━━━━━━━━━━━━━━━━━━━━━━━━━•鲜果汁维生素A.C和矿物质•1-3个月鲜青菜汁•鱼肝油制剂维生素A.D•━━━━━━━━━━━━━━━━━━━━━━━━━━━━━━━━•米糊、乳儿糕、烂粥等补充热能•4-6月蛋黄、鱼泥、豆花、动物血动植物蛋白、铁、维生素、矿物质•菜泥、水果泥维生素A.B.C纤维素•━━━━━━━━━━━━━━━━━━━━━━━━━━━━━━━━━•烂面、烤馒头片、饼干热能、维生素B•7-9月鱼、蛋、肝泥、肉泥动物蛋白、铁、锌、维生素A.B•━━━━━━━━━━━━━━━━━━━━━━━━━━━━━━━━━•厚粥、软饭、挂面、面包热能、维生素B•10-12月碎菜、碎肉、油、各种豆矿物质、热能、蛋白质、维生素•类及大豆制品纤维素、训练咀嚼•━━━━━━━━━━━━━━━━━━━━━━━━━━━━━━━━━•三.婴幼儿喂养问题:•(一)喂养困难•是婴幼儿喂养行为中的主要问题之一。国外的研究表明,进食行为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有赖于解剖结构的完整和功能的完善。进食技能的发展是行为上的一种经过学习而获得的进步。这种学习受到口腔的感觉、有关的整体和精细运动的发展,以及实践机会的很大影响。•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几种原因:•1、口腔功能问题(占51.3%):表现为拒绝半固体或固体食物,这类食物进入口腔即出现明显的恶心或呕吐,无基本的咀嚼动作,但同时有食欲摄入乳类和泥状食品。•2、疾病(占22.2%):原食欲正常,病后或病中食欲减退。•3、活动过少(占17.1%):每天基本无与年龄相当的、自主的大运动,以坐位、仰卧位或被怀抱的活动为主。•4、饮食行为问题(占6%):挑食、偏食,进食时过度玩耍,在某些情况下或某人喂食时出现喂养困难。•喂养困难的年龄:以6-24个月的婴幼儿中最多,占45%。这主要是因为6个月正好是刚开始添加辅食的阶段,婴儿常常表现出对熟悉食物(乳类)的偏爱,对新口味和新口感的恐惧和拒绝。进食辅食后,部分小儿会出现恶心甚至呕吐。如果家长能正确对待儿童添加辅食后出现的这类反应,这一过程将会是暂时的。由于一部分家长误认为儿童这一反应是“不会吃”、“不能吃”、“不要吃”,从而停止辅食的添加,使儿童失去了学习喜欢新食物和进食新食物的机会,这将会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研究表明,婴幼儿喂养困难的原因以口腔功能问题上居多,占51.3%,其次为疾病和活动过少所致。•口腔功能问题:主要表现为口腔的敏感性异常和口腔运动的不协调。•口腔的高敏感性表现为:口腔过度敏感,食物或勺一进口腔即出现恶心、呕吐。•口腔的低敏感性则主要表现为:喜欢被抚摸脸部、流口水多,口腔里喜含食物餐后口腔内食物残渣余留较多,口腔多不完全闭合。•正常情况下,当食物体积较大或食物纤维较粗时,需要靠舌-唇-颊部作较大幅度的协调运动,口腔运动不协调的主要表现为咬-嚼-吞咽的不协调,拒绝进食固体和半固体或进食这类食物很困难。口腔功能问题除发育上的缘故外,主要还与环境因素有关,家长未提供儿童学习的机会,或由于儿童对食物的拒绝,大多采取放弃让儿童进食辅食,或随儿童年龄的增长,辅食的量和质地未作相应的改变。•(二)喂养习惯:•喂养习惯是喂养行为中的一部分。积极的喂养习惯不仅可保证婴幼儿良好的营养状况,还对婴幼儿生长发育,早期智力开展,儿童期饮食习惯的形成有主要作用。在不同的月龄,婴幼儿神经和消化系统发育水平不同,其可能食用和消化的食物性能及成分也不同,即使婴幼儿自身有食用某种食物的能力,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这种食物。儿童的行为能力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加强,每个动作的完成都需要一个逐步学习完善的过程,例如,儿童学习用勺的动作可分解为:握住勺子、放到时碗里、盛满食物、放进嘴里,最后把勺里的食物吃干净等几个步骤。其中每个步骤都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完成。•喂养人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婴幼儿学习每个动作。喂养者的示范动作,模仿行为与儿童的交谈可以鼓励小儿进食,尤其是当食物的质量较差或儿童的食欲低下时。在极端情况下,完全控制对儿童的喂养,强迫儿童进食,会导致儿童缺乏自我进食的积极性,最终导致厌食。研究发现,在不考虑是否饥饿的情况下,强迫进食,女童比男童更容易发生肥胖。另一个极端是喂养者完全放任儿童自己进食,不进行任何干涉,认为儿童完全自己知道是否吃饱。在儿童自我进食能力较差和缺乏食欲的情况下,则会导致儿童食物摄入量低下,这种喂养方式叫放任型喂养,合理的喂养方式应该是负责型喂养,喂养者用适宜的喂养方式,用鼓励和赞扬的策略促进儿童进食,尤其在儿童食欲不好或疾病恢复期,这种喂养方式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己体内的饮食调节机制。•(三)喂养环境•进食时应为小儿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每天在固定的环境下有规律地进食。有的喂养人随便蹲或坐在方便的地方喂儿童,儿童则到处游荡,边吃边玩;一些儿童吃饭没有专用餐具,吃饭时与其他人合用一餐具,这样很难估计儿童食物的摄入量。研究发现,有的小儿进食太快,短时间内吃进大量的食物;有的人喂得又太慢,在同样的时间内,小孩只能吃到很少的食物,而这时儿童的胃已经有了饱胀感,从而导致小儿食物的摄入量减少。•(四)婴幼儿喂养中的误区:•1、认识不足:过去医生及家长往往以传统的医学模式来考虑婴幼儿辅食添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较少从口腔功能,喂养习惯等方面去寻求解决的方法。家长对儿童辅食添加时可能出现的反应,缺乏应有的认识,而对他们的拒绝、恶心、呕吐常常采取放弃的态度,从而使其失去了学习进食技能的机会,其实对食品的接受是能够改变或学习的,它受三种因素的影响:①重新接受新食品的机会;②进食时的交往(包括喂养人与婴幼儿的感情交流);③通过联想来调节对食品的偏爱或厌食,如家长对小儿进食时的反应表现出过多的关注和焦虑,这对儿童进食技能的学习会产生负面的影响。•2、活动过少:从喂养困难的原因看,活动过少(占17.1%),可能从另一方面影响小儿进食技能的学习。因为,进食技能的发展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展的影响很大,手抓食物进食时有赖于手指一把抓和拇食指抓握技能的发育,并需在颈间和躯干的控制下将食物放入口腔;用嘴唇获取食物时还需颈部的旋转。小儿自己用勺进食时需要胄肘和肩的屈曲;用嘴唇从勺中获取食物,需保持一定的颈部旋转。家长对小儿的过分呵护及活动过分限制,不仅影响他们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还影响进食技能的发展。因此,让儿童进行适当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发育,还将促进进食技能的发展。•进食行为的发育有赖于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完善以及一定的学习机会。婴幼儿喂养困难主要与口腔功能和喂养习惯